摘要:出行用着美国的Google、uber,购物用着美国的Amazon。刷手机用着中国的TikTok、美国的ins,油管。
发达在哪里呀?
是破旧的地铁,还是又老又慢的火车?
是河里还在跑的蒸汽船,还是田朴珺笔下哈利波特式的优雅建筑?
手机、电脑用着美国的iphone imac、或许还有中国的ibm、lenovo。
出行用着美国的Google、uber,购物用着美国的Amazon。刷手机用着中国的TikTok、美国的ins,油管。
出门逛逛引以为傲的哈罗德百货,哦,原来已经卖给了卡塔尔投资局。
还是去看看大英荣耀白金汉宫吧,不小心路过梅菲尔比亚迪店,这是什么玩意,
我大英没车可卖了吗?什么?劳斯莱斯卖给宝马了?宾利卖给大众了?
捷豹路虎卖给阿三了?莲花卖给吉利了?MG卖给上汽了?
连TM伦敦出租车也卖了?好险啊,007的阿斯顿马丁从福特手里买回来了,什么?
17%的股份又卖给吉利了?WTF
帝国的荣耀之心碎一地,拿出iphone打个电话给哥们出来喝点抱怨一下,
Vodafone UK为你服务,你说什么?
Vodafone 49%卖给了李嘉诚?好险,我们还有51%,Freedom!
终于和好哥们,来到大英最大的连锁酒馆Greene King,
等等,总觉得有点后背发凉,什么?
GreeneKing也被那个叫李嘉诚的收购了?
WTF,他还干了什么?什么?大英75%的天然气,25%的电力供应?!
老佛爷,你走的早啊!大英药丸啊!
英国是靠着工业革命,工业硬实力上位的,当时的英国制造就像巅峰时期的德国制造。
当时的made in England就像巅峰时期的made in germany;
当时的made in germany,就像前些年的made in china。
英国用专利制度卡德国的脖子,德国开发出来实用新型专利突围。
之后德国逐步成为工业生产的牛逼国家,然后就是一战二战。
然后。。。
世界进入了新格局。
和一个老伦敦人聊过这个事情,我说你们英国人整天说大英衰落了,
可我看伦敦金融城中心还是繁华得很呐。
举个例子,我在那些科技创新中心,比如美国硅谷,比如中国深圳,
看到的新鲜玩意(我举的例子是这老哥很早就买的特斯拉),
用不了一个月就会出现在伦敦金融城,
速度甚至快于它们在美、中两国扩散的速度
伦敦老哥给我讲,他的老家考文垂,当年竖立着烟筒,
本地造的汽车畅销全球,本地人出门就能在那些跨国企业里,
找份很舒服的技术工人的工作,然后养活一家。
后来上来个(英国本地骂人话)的撒切尔,要搞天杀的金融化改革,
他们老家的厂子倒闭了一堆,他也跟着父母来伦敦讨生活了。
他至今还怀念小时候去跟着工人叔叔下班了蹭他们啤酒和小吃的日子。
考文垂当时是重工业中心(机械加工),因为重工业总有污染,
所以当地人人均鼻炎,一到夏天大家喷嚏不断。
但赚钱的热情轻易地掩盖了这点不痛快。
考文垂养活10万人的汽车工厂倒了,换了伦敦一所能养活100人的银行,
两者gdp贡献差不多大,只不过我现在得开美国车(特斯拉)了。
至于小时候偷偷给我尝啤酒的那些个叔叔们,
“他们虽然能操作机床造出天底下最漂亮的汽车,
但是,天呐,我不知道他们这些手艺在银行能有啥用。
祝他们好运吧”
所以问题很简单了,你说你感觉到英国发达,
那你大概率是没离开伦敦金融城附近,
那边确实到今天还是全球最“发达”的区域,
任何新科技、新文化、新人,都会涌向那里。
但一座城能不能代表全英国,有多大代表性?
以及这座城背后有多少个考文垂的悲剧呢?
顺便说一下,伦敦中心地区的常住人口才1万多,
算上不常住但频繁往来那里的上班族、学生等,也就100万不到。
然而英国有7000万人。
顺带说一句,如果你去英国旅游,你确实大概率一直在伦敦中心那些个景点附近转悠,
所以确实容易给你留下最美好的印象。
但读书的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国学生喜欢读的理工科,
不少都位于过去那些工业城市里(哪里有人才需求,哪里就有学校兴起hhh),
就能感受到差距了。
关于脱欧有个纪录片,叫everywhere but westerminster。
背后就是这个去工业化,拥抱金融业,抛弃多数人养饱少数精英的故事。
来源:明月度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