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妇收玉米遇山体垮塌失联8天:搜救停止,家属用衣物做衣冠冢明日安葬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04:45 1

摘要:秋收时节的陕北大地本应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垮塌却将这份喜悦击碎。2025 年 11 月 5 日,陕西咸阳市旬邑县清塬镇崔家的院子里,简易灵棚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肃穆,棚内悬挂的黑白照片上,53 岁农妇李某某的笑容定格在往昔。这位勤劳的农家妇女在 1

秋收时节的陕北大地本应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垮塌却将这份喜悦击碎。2025 年 11 月 5 日,陕西咸阳市旬邑县清塬镇崔家的院子里,简易灵棚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肃穆,棚内悬挂的黑白照片上,53 岁农妇李某某的笑容定格在往昔。这位勤劳的农家妇女在 10 月 24 日收玉米时遭遇塬坡垮塌,失联 8 天后,官方搜救工作正式终止,家属只能以她生前的衣物整理成衣冠冢,定于 11 月 6 日举行安葬仪式。这场悲剧的背后,是地质脆弱、采矿影响与异常降雨的三重叠加,也让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安全与民生保障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田间惊魂:丰收之际遭遇灭顶之灾

旬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山塬相间,沟壑密布,平均海拔达 1358 米,清塬镇马来腰村的谈家塬组更是典型的黄土残塬地貌,塬面狭窄,周边沟谷深切。10 月 24 日上午 10 时许,秋日的阳光勉强穿透云层,洒在收割过半的玉米地里。53 岁的李某某头戴蓝色头巾,身着深色外套,正弯腰在自家半亩玉米地中捡拾散落的玉米穗 —— 这是今年秋收的最后收尾工作,她计划将这些玉米收回后,就去湖南探望即将临产的女儿。

玉米秸秆被收割后留下整齐的茬口,地面上还残留着些许湿润的泥土,近期频繁的降雨让土壤始终处于饱和状态。李某某的动作娴熟而麻利,手中的竹篮渐渐装满金黄的玉米穗。就在她起身准备将玉米倒入地头的麻袋时,身后的塬坡方向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巨响,如同惊雷在土层下滚动。还没等她反应过来,脚下的土地便开始剧烈晃动,紧接着,大量夹杂着碎石和草根的黄土顺着 50 至 70 度的陡坡倾泻而下,形成一股浑浊的洪流,瞬间吞没了她所在的整片区域。

“我当时就在不远处的田埂上,眼睁睁看着黄土把我妈和玉米地一起盖住。” 儿子崔先生后来回忆,事发时他正帮母亲运送收割好的玉米,距离不过百米。听到巨响后,他转头便看到漫天尘土升腾而起,原本熟悉的玉米地已被垮塌的黄土覆盖,只留下几穗散落的玉米棒暴露在外面。他疯了似的冲向事发地,脚下的泥土松软湿滑,几次险些摔倒,抵达时只看到高达数米的土石堆,母亲的身影早已消失无踪。

八日搜救:恶劣环境下的艰难寻觅

事发后,旬邑县立即启动 Ⅱ 级应急响应,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公安、自然资源等多部门的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数十辆救援车沿着乡间公路疾驰而至,在塬边排成长长的队伍,红蓝相间的警灯在阴沉的天色下格外醒目。救援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液压剪、铁锹等工具迅速展开作业,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搜救行动正式拉开。

然而,现场的救援难度远超预期。垮塌形成的沟谷深度接近 120 米,陡峭的坡体湿滑难行,救援人员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站稳,稍不留神就有滑落的风险。更棘手的是,当地自 9 月以来秋雨不断,搜救期间仍不时有小雨飘落,饱和的土壤让垮塌区域频繁发生小规模二次滑坡,石块和泥土不断从上方滚落,给救援人员的安全带来极大威胁。“每挖一会儿就要停下来观察,防止新的垮塌把救援人员埋进去。” 现场一位消防救援人员介绍,他们只能采用 “分层挖掘、交替作业” 的方式推进,效率受到极大限制。

生命探测仪在土石堆上反复扫描,却始终没有传来生命迹象。救援队伍分成多个小组,轮班昼夜不停作业,手上的手套被磨破,脸上沾满泥土,却没有人退缩。周边村民也自发赶来帮忙,有的运送工具,有的烧水送饭,大家都盼着能有奇迹发生。但随着时间推移,希望逐渐变得渺茫。按照黄土垮塌灾害的救援规律,黄金救援期仅为五至七天,超过这个时间,被困人员的生存概率几乎为零。在持续搜救 8 天后,10 月 31 日,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考虑到现场安全风险和实际救援效果,相关部门宣布终止搜救工作。

灾害溯源:三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这场悲剧并非偶然,旬邑县政府的官方通报揭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事发区域不仅是典型的黄土残塬沟壑区,地质结构本就脆弱,更关键的是,这里正处于清塬煤矿的采矿区上方。长期的地下采矿活动导致地层出现空洞,引发地表地质形变,塬面早已布满肉眼可见的裂缝和孔洞,只是未引起足够重视。

异常的降雨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气象数据,今年 9 月以来,旬邑县清塬镇的降雨呈现出异常偏多的态势,累计出现 39 个降水日,总降水量达到 431.5 毫米,是往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 2.86 倍。从 9 月 4 日当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到 9 月中旬的持续阴雨天气,雨水不断渗入地表裂缝,沿着采矿形成的地下空洞蔓延,逐渐软化了深层土壤结构,最终导致塬坡失稳,引发大规模垮塌。

旬邑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秋季本就多阴雨天气,但今年的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远超常年。当地土壤以黄土为主,孔隙度大,保水性强,过量雨水的渗入不仅破坏了土体稳定性,还进一步加剧了地下采矿区的地质隐患。有村民反映,事发前一段时间,田间和道路上的裂缝就已经明显扩大,部分区域甚至能看到深达数厘米的裂口,但并未收到相关部门的撤离提醒或加固通知。

衣冠寄思:未竟的牵挂与破碎的团圆

搜救工作终止后,崔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李某某的丈夫因身体残疾,常年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的农活和家务全靠她一手操持。如今,这个原本温馨的家庭失去了主心骨,远在湖南的女儿得知母亲失联的消息后,不顾自己临近预产期的身体状况,急急忙忙赶回旬邑,却终究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11 月 5 日,崔家院子里搭起了简易灵棚,棚顶覆盖着黑色的防水布,四周悬挂着白色的挽联。灵棚中央,摆放着一个用李某某生前衣物整理成的 “人形”,旁边放着她常用的农具和未捡完的半篮玉米穗。崔先生双手攥着一穗金黄的玉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眼眶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不愿落下。“钱换不回我妈,” 他声音沙哑地说,家属已经与相关部门达成了赔偿协议,但这份赔偿在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前显得毫无意义,“明天埋的是衣服,可她还在那片黄土里啊……”

亲友们陆续赶来吊唁,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沉重的表情,低声安慰着悲痛的家人。院子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偶尔传来的抽泣声和风吹过灵棚的呜咽声。李某某生前勤劳善良,邻里关系和睦,得知她的遭遇后,不少村民自发前来帮忙筹备葬礼,大家默默忙碌着,用行动表达着对这位朴实农妇的惋惜与哀思。

后续处置:封控排查与安全警示

目前,事发的垮塌区域已被全面封控,周边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靠近,防止二次垮塌造成新的人员伤亡。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垮塌区域及周边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测塬面裂缝变化、土体稳定性以及地下水位情况,全力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

同时,针对周边村庄的民房、道路、农田等设施的安全排查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技术人员逐一走访农户,查看房屋墙体是否存在裂缝、地基是否稳固,并对辖区内的乡村道路、灌溉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加固或临时封堵措施。当地政府还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向村民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知识,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周边环境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随着安葬日期的临近,崔家的亲友们仍在忙着筹备葬礼的各项事宜。灵棚外,几个人正在裁剪白色的孝布,远处的黄土塬在阴沉的天色下显得格外苍茫。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不仅让一个家庭失去了亲人,也给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民生安全敲响了警钟。在黄土高原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筑牢地质灾害的防范防线,成为了亟待解答的课题。

来源:众看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