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刚退休半年的前同事,现在确实活成了都市传说——每天雷打不动地在朋友圈晒他的"老年三件套":公园太极、早市砍价战绩、和老伴儿新研发的家常菜。
《“每月领三千退休金的老张,活成了朋友圈里的"隐形富豪"》
"老张,你这天天钓鱼喝茶的日子,比我们这帮996的强多了啊!"
公司聚餐时,听市场部小王这句半开玩笑的感叹,我险些把嘴里的汽水喷出来。
这位刚退休半年的前同事,现在确实活成了都市传说——每天雷打不动地在朋友圈晒他的"老年三件套":公园太极、早市砍价战绩、和老伴儿新研发的家常菜。
这种在我们看来堪比"奢侈"的生活状态,不知戳中了多少打工人的泪腺。
最近猎头圈有个黑色幽默:"挖35岁以上的候选人?
建议直接去老年大学蹲点。"这话乍听好笑,细想心酸。
前几天看某招聘软件数据,40岁以上职场人的活跃度曲线简直像过山车——35岁前节节攀升,40岁后断崖式下跌。
我的大学同学群里,已经有三位"提前退休"的案例:一位被优化后创业失败,一位长期失眠确诊抑郁症,还有位女同学纯粹是不想再忍受痛勤折磨。
他们共同的签名档都是:"躺平是我最后的体面"。
上周末去老张家蹭饭,他给我算了笔账:每月退休金3287元,医保报销比例85%,早上五块钱能买够老两口一天的水果蔬菜。"
你们年轻人手机里装十几个借钱APP,我折子上永远留着两万块救命钱。"
说着把新鲜出锅的韭菜盒子推到我面前,"知道为啥韭菜盒子非得用猪油煎吗?"
没等我回答他自己笑起来:"因为退休人员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啊!"
写字楼里的我们常陷入某种思维陷阱:把"延迟满足"等同于永远不满足。
朋友的表姐在投行做到MD(董事总经理),去年体检查出甲状腺癌,手术完第一件事居然是让助理把病床改造成移动办公室。
这种近乎荒诞的坚持,和我们嘲笑的老一辈"省电不舍得开空调"有什么本质区别?
都是被某种生存焦虑绑架的可怜人。
对比隔壁日本的数据更有意思。
他们45-54岁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高达88%,但65岁以上仍在工作的比例也达到25%。
而我国当下真实图景是:三四线城镇随处可见50岁出头的"准退休族",一线城市却有大批中年人假装看不见生日蛋糕上的数字。
社保专家老徐跟我说了个冷知识:"现在能按时退休的,要么是体制内的幸运儿,要么是身体实在扛不住的特殊工种。"
前阵子豆瓣有个神帖《45岁退休失败全记录》,楼主详细记录了自己尝试fire生活(财务自由,提前退休)的过程:计算失误被动收入不够、不适应突然失去社会身份、闲得发慌又去应聘小区物业...最后得出结论:"退休是门技术活,得从三十岁开始准备。"
底下最高赞评论来自一位上海阿姨:"小姑娘,真正的退休金不是钱,是找到不要钱也能快乐的本事。"
老张有次酒后吐真言:"我那个年代,能在国企熬到退休就像中了彩票。"
如今看看我们的生存环境:28岁担心被裁员,35岁忧虑房贷断供,40岁恐惧父母生病...所谓"六十岁正常退休",在这个996都要感恩的年代,确实堪称中产阶级最新顶配奢侈品。
就像网友说的:"见过背爱马仕挤地铁的,没见过领退休金还写周报的。"
来源:明范生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