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定价权被抢了!商家哭诉:平台逼我签“最低价协议”,否则罚百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7:58 1

摘要:你的定价权被抢了!商家哭诉:平台逼我签“最低价协议”,否则罚百万

你以为双十一熬夜蹲守的“全网最低价”是真便宜?最近京东对数码品牌下发的“控价令”,把这场全民狂欢的遮羞布撕得粉碎。所谓“最低”,不过是平台用违约金逼着商家签的“卖身契”——不准在拼多多、抖音放低价,否则罚款百万。这不是促销,是用规则锁死你的比价权。当商家不敢在其他渠道降价,你看到的“最低”,不过是平台画的圈。法律专家早已警告:这种“全网控价”正在掏空消费者福利,而你,可能正为这场伪竞争买单。

一、“控价令”的运作逻辑:平台如何用违约金捆住商家的定价手?

双十一的战场上,平台和商家的关系早不是简单的合作。最近曝光的京东“控价通知”显示:品牌必须承诺京东价是“全网最低”,一旦在淘宝、抖音、快手出现更低价格,就得支付高额违约金。这种操作,比早年的“二选一”更隐蔽,却更狠——“二选一”是不准商家去别家开店,“控价令”是允许开店但不准降价。前者堵路,后者捆手,本质都是平台霸权的变种。

去年双十一,某头部主播和品牌签的“最低价协议”同样霸道:直播价必须是“全年最低”,若发现其他渠道更低,品牌要赔天价违约金。当时有品牌偷偷在拼多多降了50元,结果被索赔2000万。这种“价格枷锁”下,商家哪敢真降价?有数码品牌负责人私下吐槽:“不是不想给消费者便宜,是平台盯着呢——京东罚完主播罚,我们只能把所有渠道价格都抬上去,假装‘全网最低’。”

二、法律定性:比“二选一”更隐蔽的违法,《电子商务法》第35条早已划红线

很多人以为“控价令”是平台和商家的“自愿约定”,但法律早就说了“不”。《电子商务法》第35条明确定义:平台不得用规则、技术等手段,不合理限制商家的交易价格或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这里的“不合理限制”,直指平台对商家定价权的掠夺。

对比“二选一”,“控价令”的违法性更隐蔽却更恶劣。“二选一”限制的是商家的渠道选择权,而“控价令”直接抢的是定价权——这是商家最核心的经营自主权。就像你开个包子铺,平台却规定你在街对面的分店不准卖比他家便宜的包子,这不是霸权是什么?去年某平台因“二选一”被罚180亿,现在换个马甲搞“控价”,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

更关键的是,平台往往利用商家的“依赖性”逼其就范。现在的电商生态里,大平台掌握着流量入口:京东的数码3C流量占全网40%,抖音的直播带货能瞬间卖爆单品。商家敢不听话?平台一句话就能降权重、撤推荐,甚至下架商品。这种“经济依赖”下的“自愿”,不过是弱者的妥协。

三、经济毒瘤:当价格竞争被扼杀,消费者多花的钱去哪了?

平台为什么非要搞“控价令”?答案藏在消费者的比价习惯里。有数据显示,68%的消费者会在双十一跨平台比价,而“全网最低”的标签能让70%的人直接下单,省去跨渠道浏览的麻烦。平台要的就是这个——用“最低”的名头锁死你的注意力,让你放弃比价,乖乖掏钱。

但这背后是整个市场价格机制的崩坏。价格竞争是市场的“天然调节器”:商家为了抢客源,会主动降价;消费者比价,会倒逼商家提升效率。可“控价令”打破了这个平衡——当所有渠道价格被平台统一抬升,“最低价”就成了“普遍高价”。去年某电商监测平台统计:实行“控价”的数码产品,双十一均价反而比平时涨了12%,而没被控价的日用品均价降了8%。这就是真相:你以为占了便宜,其实在为平台的霸权买单。

更可怕的是,这种“伪低价”会形成恶性循环。商家不敢降价,利润空间被平台挤压(要交广告费、保证金,还要预留违约金),只能偷偷降低成本——比如缩减赠品、用旧款冒充新款。消费者买回去发现“价高物次”,下次就不愿再参与双十一。最终,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俱损,只剩一地鸡毛。

四、平台生态之困:靠掠夺商家和消费者,能走多远?

平台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共赢”:平台提供流量,商家卖货赚钱,消费者得实惠,三者缺一不可。可“控价令”却把生态变成了“零和博弈”——平台为了自己的流量锁定,牺牲商家的定价权和消费者的选择权,这根本是饮鸩止渴。

看看那些倒掉的“伪平台”:早年某团购平台逼商家签“最低价协议”,结果商家集体抵制,消费者发现价格比超市还贵,不到半年就凉了。反观拼多多的崛起,恰恰是靠“不控价”——允许商家自由定价,甚至鼓励低价,结果消费者蜂拥而至,商家也愿意入驻。这说明什么?市场不傻,消费者更不傻。你尊重规律,规律就给你回报;你破坏生态,生态就会反噬你。

双十一之所以能从“光棍节”变成全民狂欢,靠的是真打折、真让利,靠的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双向奔赴。如果平台非要用“控价令”把它变成“规则游戏”,把促销变成“涨价借口”,最终只会失去人心。法律专家说得对:“合法合规不是束缚,是底线——只有守住底线,双十一才能从‘购物节’变成‘共赢节’,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你以为的“双十一狂欢”,可能正被“控价令”悄悄改写。当平台用违约金锁死商家的定价手,当“全网最低”变成“不敢降价”的遮羞布,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便宜货,更是市场本该有的公平和活力。别再为伪低价买单了——你的每一次比价,每一次对不合理规则的质疑,都是在给健康的市场生态投票。毕竟,真正的双十一,应该是商家敢降价、消费者敢下单、平台敢守规矩的狂欢,而不是某一方独霸的游戏。

来源:HIM制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