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静坐于莲花宝座之上,面容安详,双目微垂,笑意自然流转于唇角之间,仿佛正以慈悲之眼俯视尘世。高34厘米,底长19.9厘米,宽17.2厘米,重达2847克,通体以整块象牙精雕而成,材质细腻温润,牙纹清晰可见,包浆醇厚润泽,是清代晚期牙雕造像中极为罕见的大型完整器
象牙为骨,彩绘生辉——清代牙雕彩绘文殊菩萨像的千年禅韵与工艺巅峰
它静坐于莲花宝座之上,面容安详,双目微垂,笑意自然流转于唇角之间,仿佛正以慈悲之眼俯视尘世。高34厘米,底长19.9厘米,宽17.2厘米,重达2847克,通体以整块象牙精雕而成,材质细腻温润,牙纹清晰可见,包浆醇厚润泽,是清代晚期牙雕造像中极为罕见的大型完整器。此尊文殊菩萨像头戴五佛宝冠,手持法剑与莲花,身披璎珞珠钏,衣纹垂叠自然,坐于彩绘莲花台座之上,整体比例协调,神态庄严而不失灵动,堪称清代宗教艺术与雕刻技艺融合的巅峰之作。
牙料质地坚致,色泽如脂,表面光滑莹润,触手生温。其天然牙纹呈细密波浪状,分布均匀,未见明显裂痕或虫蛀痕迹,说明选材极为讲究。依据《中国古玩鉴定大典》记载,清代宫廷及贵族用牙雕多选用东南亚进口象牙,质地纯净,适合精细雕刻。本件作品牙质细腻,无明显杂质,符合清代高级宗教造像的选材标准。面部漆金处理,金层厚重均匀,历经百年仍光泽内敛,未见大面积脱落,显示出极高的髹饰工艺水平。
造像造型严谨,符合清代汉传佛教造像仪轨。菩萨头戴五佛宝冠,冠顶镶嵌绿松石、红宝石等彩石,冠缘饰卷草纹与连珠纹,层次分明;发髻高耸,蓝色发丝以彩绘勾勒,两侧垂下红色飘带,象征智慧火焰。面部五官精致,眉目清秀,鼻梁挺直,唇线柔和,额间朱砂点“吉祥痣”,表情宁静祥和,具有典型的清代“慈容”风格。左手持莲花,花蕊中托经书,象征般若智慧;右手高举法剑,剑刃以象牙原色雕琢,剑柄嵌金,象征斩断烦恼、破除无明。
衣饰刻画尤为繁复。肩披蓝底彩绘袈裟,上有缠枝莲与回纹图案,色彩鲜艳而不失古雅;胸前璎珞由多层珠串组成,每颗珠粒均以细工雕出,穿缀整齐,金光熠熠;臂钏、手镯、项圈皆以金银丝镶嵌,配以红蓝宝石点缀,华美而不失庄重。衣纹线条流畅,层层叠叠,富有立体感,表现出布料的柔软质感与动态之美,尤其在腿部与袖口处,褶皱自然,似有风动之感,体现了清代牙雕工匠对“衣随形动”的深刻理解。
底座为象骨嵌木结构,外层施彩绘,采用红、黄、绿、蓝四色绘制莲瓣纹,每瓣内部填以几何纹样与花卉图案,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底座中央刻有金刚杵与法轮组合图案,为藏传佛教常见护法符号,表明此像可能用于汉藏交融地区的宗教仪式或贵族供奉。背面可见红色漆地,上以银线阴刻双金刚杵与卍字纹,工艺精细,保存完好,反映出其曾长期置于室内供奉环境,未受外界剧烈侵蚀。
从历史背景看,清代康乾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佛教信仰广泛传播,尤其是藏传佛教在宫廷中地位显赫。乾隆帝本人崇信藏传佛教,多次敕令宫廷作坊制作佛像,推动了“汉藏融合”风格造像的发展。据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造像图录》记载,此类牙雕彩绘佛像多由江南地区匠人承制,再运至京城进献或供奉。本件文殊像虽无款识,但从其工艺水准、材料选用及装饰风格判断,应属清代中期至晚期宫廷或贵族定制作品,具有较高的宗教与艺术价值。
在已公开的馆藏与拍卖记录中,同类大型牙雕彩绘造像极为罕见。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一件“清乾隆象牙雕观音像”(高28厘米)以人民币1680万元成交;2020年中国嘉德秋拍,一件“清晚期象牙雕弥勒佛像”(高30厘米)以1280万元落槌。两件均为单色雕刻,未施彩绘,且无完整底座。本件不仅尺寸更大,更兼具彩绘、漆金、镶嵌等多种工艺,且保留完整底座与背面铭文,其综合工艺难度与保存状态远超普通牙雕造像,稀缺性显著。
艺术审美层面,此像将“宗教庄严”与“世俗华美”完美结合。其面部表情宁静慈悲,符合佛教“三十二相”中的“面如满月”之说;而服饰、珠宝、彩绘则体现出清代宫廷审美的富丽堂皇。正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所展现的文物精神,这件造像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工匠心血与时代审美的结晶。其每一刀刻痕、每一道彩绘,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虔诚与匠心。
综上所述,这件清代牙雕彩绘文殊菩萨像,集象牙雕刻、彩绘、漆金、镶嵌等多种工艺于一体,题材神圣,工艺精湛,品相完整,是研究清代宗教艺术与民间工艺的重要实物。关于这件藏品,大家若有独特见解、有趣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交流探讨。
来源:古玩收藏Cn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