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既托举东风航天城叩问寰宇,又以广袤胸襟拥抱英雄在东方着陆场凯旋。这些来自当地的守望者,如同胡杨扎根大漠护卫航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本组图片由吕昊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石佳拍摄
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既托举东风航天城叩问寰宇,又以广袤胸襟拥抱英雄在东方着陆场凯旋。这些来自当地的守望者,如同胡杨扎根大漠护卫航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本组图片由吕昊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石佳拍摄
“3、2、1——点火!”10月31日23时44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耀眼的尾焰照亮了漆黑的戈壁。
在发射现场,来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守望者们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他们中,有年过五旬、数十年如一日巡查草场的牧民;有跨越千里、将青春献给大漠的年轻民警;有在画纸上描绘火箭、让航天梦想在笔尖绽放的青少年……
最好牧场为航天
10月31日20时许,距离神舟二十一号发射还有近4个小时,东风航天城问天阁圆梦园广场早已人声鼎沸。在人群中,身着藏蓝色蒙古袍的玲娜,紧紧拽着8岁的儿子,把他护在身前。母子俩的目光都紧紧锁定在问天阁那扇即将开启的大门上。
“来了来了!”人群中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起。玲娜踮起脚尖,抱起儿子,在攒动的人头间寻找着期待已久的身影。当车牌上写着“万无一失 圆满成功”的红旗车队驶入大道,张陆、武飞、张洪章3位航天员身着航天服,透过车窗朝着观礼群众挥手时,玲娜跟着人群摇旗欢呼:“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
听闻今年有内蒙古籍航天员武飞入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时,玲娜便想带孩子亲眼见证内蒙古儿女飞向太空的瞬间。玲娜说,“我想让孩子亲眼看看这震撼的场面,想告诉他,只要肯拼搏,梦想就一定有机会实现!”
距发射塔架数公里的执勤点上,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乔金加布挺立风中,这是他第九次护航神舟发射。
发射前夕,东风航天城广播里传来钱学森先生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这句穿越时空的叩问,仿佛一道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将乔金加布的思绪带回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我爷爷常说起那个春天。”乔金加布说,“大人们前面抱、后面背,把年幼的孩子安置在温顺的骆驼背上。”1958年,为了给新中国“铸剑”事业腾挪空间,阿拉善盟额济纳旗4000多名牧民携家带口、赶着牲畜,将6万多平方公里的优质牧场奉献给国防事业。此后12年间,他们辗转迁徙寻找新家园。
额济纳旗人民“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壮举,是托举中国航天梦不可或缺的坚实基座。
1970年,我国第一枚长征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这片土地上腾飞,直刺苍穹。
据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所长包建超介绍,古日乃边境派出所管辖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毗邻东风航天城。为保障发射前后航天城周边安全稳定,古日乃边境派出所2020年组建“航天护卫队”,队员有派出所民警,也有护边员。
10月30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航天护卫队”的队员们,一同到发射场外围的茫茫戈壁上巡查。车轮碾过砾石,翻越沙丘。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只有零星的骆驼刺点缀其中。
今年刚刚考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的24岁女警王玲,从山清水秀的云南昭通来到天地苍茫的阿拉善工作,“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移民管理警察,也没想到会来此前从未听说过的阿拉善,更没想到能亲眼见证神舟发射。”王玲说。
加入“航天护卫队”后,乔金加布守护的不仅是边境线的安宁,更是穿越三代人的航天梦想。在每一次发射任务中,他巡逻的脚步、值守的身影,都是对“零干扰”承诺最坚定的履行。“这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接力。从祖辈的牧场,到父辈的巡护,再到我的航天路。”乔金加布说,“我们一家三代,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同一个梦想。”
最美草场迎英雄
神舟起落,皆在吾乡。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着陆场从“备选”转为“主场”。这座边陲小城对航天事业的守护形成闭环:它既托举东风航天城叩问寰宇,又以广袤胸襟拥抱英雄在东风着陆场凯旋。
“这里以前是放牧的地方,现在成了迎接英雄的地方。”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牧民卫其勒格其满是自豪,“中国那么大,能落在我那一块地方。”卫其勒格其六次见证返回舱落在自家草场,由此被大家称为“追星星的大叔”。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推迟进行。
现下,卫其勒格其最期盼的事就是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能平安回家。近些日子,为确保飞船着陆安全,这位54岁的牧民仔细检查草场的每一个角落,并将自家的骆驼、羊群赶到安全区域。
从13岁就开始放牧的卫其勒格其,对这片草场了如指掌。如今他是航天搜救队的义务联络员、护边员,从牧场主人,变成了航天搜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卫其勒格其家的草场上,6块记录着“神舟返回舱落点”的金属标识牌静静矗立。卫其勒格其在每一块牌子上都系上了蓝色的哈达——在蒙古族文化中,哈达象征着吉祥与平安,他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对航天事业真挚的祝愿。
如今,这片牧场已成为不少航天爱好者心中的“最美草场”。让卫其勒格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2岁的少年,“说起哪个航天员,他都知道,坐火车颠簸十几个小时从呼和浩特市赶来,只为亲眼看看神舟降落的地方,参观后又匆匆赶回去上课。”
这份执着打动了卫其勒格其。他特意带着男孩走遍了6块牌子,讲述每一次降落的故事。“看着孩子眼里的光,我就知道,这片草场的意义已经不一样了。”
这份“不一样的意义”也来自当地民警们日复一日的守护。“我们辖区地广人稀,这种环境对飞船降落是优势,但给安保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负责东风着陆场外围安保工作,赛汉陶来边境派出所民警吴常宝坦言,为保障神舟系列飞船顺利返回,由派出所民警、辅警与护边员共同组成的“陶来神舟警队”连日来开展地毯式排查,逐户走访牧民,宣传着陆期间注意事项,全力守护核心着陆区域安全。
作为一名多次参与任务的“老护航”,吴常宝对2021年9月17日的那次经历记忆犹新。当天13时30分左右,神舟十二号返回舱首次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他是第一批抵达落点的地面人员之一。“那是我与神舟的第一次‘约会’,也是最难忘的一次。”
据吴常宝介绍,早期的“陶来神舟警队”装备相对简单,执勤主要依靠人力和经验。如今,通过专用手机App,执勤人员的实时位置、巡逻轨迹、工作记录等数据一目了然。此外,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还自主研发智能系统与AI研判平台,实时掌握辖区内各类动态,快速生成数据报告,为安保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最美童心向航天
从“航天路”的命名,到胡杨林畔航天员骑着骆驼的雕塑;从博物馆内再现历史的陈列,到牧民家中口口相传的护航故事——额济纳的很多地方,都有航天的烙印。这份航天印记在内蒙古青少年心里悄然发芽,如同胡杨深深扎根大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宛如一条冲破云霄的巨龙,映在少先队员刘悦然的眼睛里。火箭完全融入夜色,她仍不愿离去。
“武飞哥哥就来自我们包头!”观礼完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就读于包头市昆都仑区少先路第十一小学的刘悦然言语中满是骄傲,“这让我觉得,星空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努力,我们脚下的任何一片土地,都可以是梦想的发射场。”
刘悦然是“红领巾爱祖国石榴籽一家亲”研学团的一员。作为研学团领队,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少先队总辅导员孙安琴第四次带队来额济纳旗研学,她说:“亲眼见证国家航天事业的壮举,对孩子们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志向的点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教育,让航天精神、爱国情怀与强国梦想,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血脉。”
这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激动人心的观礼瞬间,更潜移默化于孩子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水彩涂鸦的神舟飞船、黏土捏制的航天员、精心勾勒的火星基地图……在额济纳旗小学,由孩子们亲手绘制的航天作品长廊里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诉说着戈壁深处少年们的“航天梦”。
“我们着力把航天教育融入日常,让孩子们能近距离感受。”该校德育主任云淇告诉记者,学校不仅组织学生参与“天宫课堂”,与宇航员实时对话,还让学生在科学课上制作水火箭、开展飞行比赛,在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
“我姥爷小时候,跟着家人把最好的草场献给了航天基地,姥爷说这是额济纳人的光荣。”面对记者,该校五年级二班年仅11岁的阿努达能清晰地说出“三易旗府”的起始年份与地点,也能流利地列举从杨利伟到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多位航天员信息。
这段光荣的往事,如今已成为额济纳旗小学“航天大思政课”里最动人的篇章。学校不仅组织孩子们到现场仰望神舟划破长空,更带领他们走进航天基地研学,让宏大的航天精神,化作指尖可触、心中可感的真实。
“我以后想造火箭!”阿努达想了想,认真地说,“祖辈们献出了他们的牧场,我想用我学的知识造出‘太空牧场’。”
从祖辈的“最好牧场为航天”,到如今的“最美童心向航天”,航天精神正在阿拉善续写新篇。
额济纳旗小学校长丁兰柱也是个“航天迷”,航天科技馆里那些激发想象的航天积木,许多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不仅有着‘三易旗府’的感人历史,更走出了为国出征的内蒙古籍航天员。”丁兰柱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航天特色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记住父辈的奉献,更要激励他们勇敢地去成为飞向天空的人”。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