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火车站灯火昏暗。刚结束竞选演讲、即将北上组阁的宋教仁,正和送行的友人谈笑风生,突然一声枪响划破夜空,他捂着腹部倒在血泊中。“我中枪了,凶手是谁?”这是宋教仁留下的最后遗言。可谁也没想到,刺杀案的疑云还没散去,袁世凯就火速签下2.5亿
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火车站灯火昏暗。刚结束竞选演讲、即将北上组阁的宋教仁,正和送行的友人谈笑风生,突然一声枪响划破夜空,他捂着腹部倒在血泊中。“我中枪了,凶手是谁?”这是宋教仁留下的最后遗言。可谁也没想到,刺杀案的疑云还没散去,袁世凯就火速签下2.5亿银元的“善后大借款”,紧接着赣宁之役爆发,刚诞生一年的中华民国陷入内战。这三件事环环相扣,到底是巧合还是精心策划的连环计?袁世凯的真实目的,真的是毁掉共和吗?
要理清这桩搅动民国风云的连环事件,得回到1912年那个脆弱的和平年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袁世凯靠着北洋军实力和南北和谈,坐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孙中山则辞去职务,专注于实业救国。
可权力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倾斜。袁世凯手握北洋军重兵,控制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而南方革命党人虽然掌控着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却没有统一的军队指挥体系,更要命的是,临时政府财政早已濒临崩溃。据《中华民国史》记载,1912年全年,民国政府财政收入仅5000万银元,支出却高达3亿银元,光北洋军的军饷就欠发了800万银元,士兵哗变的消息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宋教仁站了出来。他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主张“责任内阁制”,想通过议会选举制约袁世凯的权力。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胜,宋教仁作为多数党领袖,即将北上担任内阁总理,成为袁世凯权力最大的威胁。而袁世凯这边,为了巩固统治,一直想筹措军费,却遭到国会中国民党议员的坚决反对,理由是“借款条款苛刻,损害国家主权”。和平的表象下,权力斗争早已暗流涌动。
宋教仁遇刺的消息像一颗炸雷,瞬间点燃了全国的怒火。警方火速侦查,很快锁定了凶手武士英,顺着线索追查下去,发现背后主使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国务院总理赵秉钧,甚至在赵秉钧的住处搜出了袁世凯的密电。“真相大白了!是袁世凯怕宋先生组阁,才下此毒手!”国民党人群情激愤,要求袁世凯下台谢罪。
可袁世凯矢口否认,一边下令“严查到底”,一边暗中施压,让凶手武士英在狱中离奇死亡,关键证人也纷纷失踪。据《宋教仁传》记载,当时上海地方检察厅想传讯赵秉钧,袁世凯直接以“总理不便出庭”为由拒绝,案件最终不了了之。
就在革命党人悲愤交加时,1913年4月26日深夜,袁世凯政府瞒着国会,偷偷和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下了“善后大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总额2.5亿银元,实际到手仅1.01亿银元,却要以盐税、关税为抵押,年息5厘,47年还清,本息合计高达6.7亿银元。
“这哪里是借款,分明是卖国!”孙中山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拍着桌子怒吼。他力主立刻发动武装起义,讨伐袁世凯,“现在证据确凿,袁世凯就是共和的叛徒,只有武力才能保住革命成果!”
可黄兴却坚决反对。他看着会议室里情绪激动的革命党人,眉头紧锁:“逸仙(孙中山字),我们没有准备好啊!江西、安徽的军队加起来才5万人,北洋军有20万,装备还比我们好,硬拼就是送死!”
两人争执不下,国民党内部也分裂成两派:激进派高喊“讨袁护国”,温和派主张“法律解决”,甚至有人觉得“应该再给袁世凯一次机会”。可袁世凯根本不给他们犹豫的时间,拿到借款后,立刻下令将军费翻倍,调遣北洋军南下,摆出了进攻的架势。
1913年6月,袁世凯突然发布命令,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这三人都是国民党的核心军事将领。“袁世凯要动手了!”这个消息传来,所有犹豫都烟消云散,革命党人终于达成共识:起兵讨袁。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宣布“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赣宁之役正式爆发。一时间,安徽、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纷纷响应,革命党人的讨袁军迅速集结,士气高昂。可战争一打响,现实的残酷就给了革命党人沉重一击。
北洋军早已今非昔比,袁世凯用大借款的钱,给军队配备了最新式的火炮和机枪,还聘请了外国军事顾问。而讨袁军这边,武器混杂,有的士兵还在用清末的老步枪,子弹都不够用;更严重的是,各省军队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军令传达混乱。据《赣宁之役档案》记载,南京的讨袁军已经发起进攻,安徽的援军却迟迟不到,原因是“军饷未发,士兵不愿开拔”。
黄兴坐镇南京指挥,每天都能收到坏消息:江西湖口失守,李烈钧率残部撤退;安徽都督柏文蔚被部下背叛,被迫逃亡;上海的讨袁军进攻制造局失利,伤亡惨重。有一天,黄兴站在南京城墙上,看着远处北洋军的炮火染红天空,身边的参谋低声说:“黄先生,我们的弹药只够撑三天了。”
黄兴闭上眼睛,两行泪水滑落。他想起了和孙中山在日本相识的日子,想起了武昌起义时的浴血奋战,想起了宋教仁遇刺前的笑容。“难道,共和就这么完了?”他喃喃自语。
8月13日,上海讨袁军彻底溃败;9月1日,北洋军攻破南京城,进城后烧杀抢掠,繁华的金陵城变成一片火海。据《民国军政日志》记载,南京之役中,讨袁军伤亡超过2万人,北洋军也付出了近万人的代价。
随着南京失守,各地的讨袁起义相继失败:广东、福建的讨袁军被北洋军镇压,湖南、四川的响应者遭到通缉,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袖被迫流亡日本。短短两个月,赣宁之役以革命党人的彻底失败告终,袁世凯彻底掌控了全国政权,随后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步步走向复辟帝制的道路。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共和理想的沉重打击。那些为了保卫共和而牺牲的士兵,那些为了和平而奔走的仁人志士,最终没能挡住权力的贪婪。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失败也埋下了新的种子——流亡海外的孙中山没有放弃,他重组革命力量,创办《民国》杂志,继续宣传共和思想,为后来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赣宁之役的失败,是民国初年共和之路的一次惨痛挫折,却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真理:民主共和从来不是靠谈判和妥协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勇气,需要牺牲,更需要对理想的坚守。袁世凯以为靠暗杀、借款、战争就能掌控一切,可他忘了,民心才是最大的权力——几年后,护国运动爆发,全国人民奋起反抗,袁世凯的帝制梦最终破灭,身败名裂。
宋教仁用生命捍卫的议会民主,黄兴用热血践行的共和理想,虽然暂时遭遇挫折,却像一颗火种,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正是这些革命先辈的执着与牺牲,才让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后来的中国能在黑暗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这场百年前的斗争,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启示:任何美好的理想,都需要付出努力去守护;面对强权与贪婪,唯有坚守正义、团结一心,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灯塔。
读了这段历史,你觉得赣宁之役的失败,最可惜的地方是什么?如果当时革命党人团结一心,能打败袁世凯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一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