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批刘彦湖:简单重复经典的模式套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11 1

摘要:按语:几天前刷到一个视频,转发的是刘彦湖在一个展览现场对人讲解自己的书法作品,谈到构字的技术细节时,顺便分析了几位古代书家的用笔方法和书写身姿,指出他们的优长和不足,涉及到古代书法家赵孟頫、董其昌、蔡襄等,还提到了现代书法家白蕉。平缓的语调,直截了当的臧否,引

刘彦湖 1960年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按语:几天前刷到一个视频,转发的是刘彦湖在一个展览现场对人讲解自己的书法作品,谈到构字的技术细节时,顺便分析了几位古代书家的用笔方法和书写身姿,指出他们的优长和不足,涉及到古代书法家赵孟頫、董其昌、蔡襄等,还提到了现代书法家白蕉。平缓的语调,直截了当的臧否,引起网友巴山逸士的愤怒,发文说他狂妄无知,一众跟帖多为声讨、责骂。说刘彦湖固执、偏激、高傲我不会说什么,说他由无知而狂妄,我则认为是不太了解刘彦湖。

联想起二十年前写过一篇关于刘彦湖的文章,忘记发在哪里,翻出底稿,但见文词生涩,见解肤浅,唯一可取之处,可能就是我当时认为刘彦湖是一个真正能够深入传统,善于吸收古典精华,又敢于冒犯古人的书法家,正如视频里他的喃喃自语:我们不要迷信,要打倒那些生吞活剥的人。多年过去,现在的刘彦湖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不过也谈不上失望,他书法和篆刻的当代意义自有学术评价,无须我多加置喙。重发旧文,只是为了检讨一下当时的观点和看法。略作润饰、修改,语境不变,观点不变,权作岁月留痕。正文之外,具体作品分析中谈了些对传统与当代书法的杂感,矛盾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诸君明鉴。

古典的突围

——刘彦湖书法批评

文/杨林

刘彦湖近几年的书法作品,有两类引起人们注意:一类是用纸在八尺以上,经常出现在展览会上的巨幅大字作品;一类是用于结集出版、个人收藏,写于毛边纸、包皮纸、扇面、册页等不同材料之上的小幅作品。这两类作品为我们提供的不同视觉体验,恰好对应着展厅、居室、案头等不同空间环境对欣赏距离的需要。

楷书 节录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40cm×55.5cm 2003

行书对联228.5cm×50cm×2 2002

不同形制、不同书体、不同文字内容,既实现着作品风格上“这一个”的相对独立性,又演绎着作者“那一个”主观上的同一审美倾向——理性的古典主义浪漫。这符合刘彦湖长期浸淫传统形成的艺术心性,同时也能很方便、很全面地传达他书法的“溯源、探奇、求新”主张。

古典主义会在我们这个时代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现代社会审美的多元化倾向不会打破书法传统审美的内部稳定性,相反,由于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会使其审美价值得到一定提升。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书法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有人说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就认为它是无所不能的。书法中存在绘画性和音乐性,但无法取代绘画和音乐,如果让它过度承担,自身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草书李白诗67cmX47cm 1995

刘彦湖并非古典守成主义者,他既不相信书法的传统之路已经走完,也不认为现代艺术与书法水火不容。体现在近期作品上,可以看到他既有对古典表现手法的深度迷恋和边界拓展,也有对现代设计、时尚元素的借鉴,一种现代理念支撑下的新古典生命正悄然出现。我不太清楚这是他个人意志的驱使,还是时代感的压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简单重复经典的模式套路已不是他甘心为之的了。

中国书法在经过晋唐时代的高度发育之后,形成了一整套“文字”书写的美学标准和形式规范,围绕着“字”怎样写的事已基本做完。但这并不说明传统内部就无事可做,现在仍然有两种工作需要继续:一种是指向过去的追本溯源,旨在发现传统主流之外的那些被掩盖着的支流,寻找更广泛的历史启迪;一种是指向未来的想象透支,旨在通过当代艺术的横向移植,把书法归并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大方向上,为书法作为“纯艺术”而存在寻找理由。刘彦湖目前显然是把第一种工作作为重点,大学毕业后六年的古文字研究生涯,使他对从上古时期的图腾符号到甲骨文出现之后的文字形成过程,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接触到的金石器物带给他的激动,更是其它媒材转述无法提供的。

草书 李白诗96cmX50cm 2002

文字与书写很长历史时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联系纽带。“天迹心象,互为表里,互为始终,天人合一,渺然无际,了不可分”,鸟迹虫文以代结绳,使得汉字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断,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字。因为“中国文字构形的丰富和深永是与天地人心密切相关的,自然万象中有多丰富生动的力的结构,则中国文字就有多丰富生动的力的结构;生命的样式和情调有多丰富独特,心灵的节奏有多丰富独特,中国文字书法的造型就有多丰富独特,只要用心灵去回应心灵的波动”(刘彦湖语)。所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文字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符号。

中国文字从产生到发展是一个不断被注入人文情怀、生命律动、心灵节奏的过程,“心之灵不能自已,故必数变焉”(康南海语),这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内在的动因。此亦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刘彦湖的书法创作正是从这里出发,发现书法作为心灵延伸,情感迹化的无限可能性——每个字甚至每个点画都可以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那么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组合,岂不是有无数生命美的呈现可能。本源上的理论总结一旦成为创作的依据,实践的探险就会变得一往无前。

草书团扇 杜甫诗27cm×50cm 2000

书法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既有其自身规定性的局限,也有其形式表现上的无限可能。当然,这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关照体系。由于传统留下太多、太完美的经典样式,我们很容易出现两种消极态度:要么望而却步,自行其是;要么画地为牢,食古不化。这都是书法向艺术过渡的障碍,也是传统生长过早停滞的原因。刘彦湖创作上追求儒道学说的那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深入传统经典的同时,敢于面对现代,并关注未来。

事实上,开辟新的古典主义疆域,比全新的现代尝试还要困难,因为它只有纵向的对比——那是一座座须仰视的高峰,而没有横向的参照,书法是“独一无二”的。书法的创造性行为,会面对来自传统保守阵营和激进现代派两方面的责难。传统的封闭体系内,早有各种“怎样写”的尝试,晚清的碑派、帖派划分,为书法本体意义上的变革、出新画上了句号。而现代艺术不设防的边界开放,又使得书法的内部变革看起来无足轻重。“改良”与“革命”、“破坏”与“创新”的处境都很尴尬,书法探索的风险代价与成功几率并不对等。

篆书对联253.5cm×33cm×2 1999

书法随着技法、形制、工具、材料、功用的不断发展变化,抒情表意功能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效率的要求促使字体变更和书写简化,“艺术书法”的提出则是脱离实用后书法的现实考量。对此,刘彦湖早期所接受的自然科学训练为他提供了很大帮助,使他能够理性地透过传统的重重迷雾,揭开情感化的缠裹,以逻辑、实证引导,探求古典书法存续的可能和意义所在。

刘彦湖发现并总结出许多书法用笔、结字、线条运行的必然和所以然,也就是形式表象之下的规律性。在创作和教学中,他经常运用数学和物理原理说明书法的“形”与“势”是如何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分布和造成时间跃动的。毛笔在纸面上的运行轨迹,其实正是符合了数学、力学原理的诸如S形曲线、抛物线、双曲线等,才产生了视觉张力。而诸如三角、梯形、圆弧形等等点线搭建的结构、造型美,则证明着黄金比例的无处不在。

行书 黄庭坚诗二条屏69cm×12cmx2 2002

当然,规律总结不是为了机械复制,也无法表明书法美学的全部内涵,它只是告诉我们书法是怎样一种与运动的时间、空间密不可分的艺术。对图像的科学解析,可以计算出参数,绘成图谱。艺术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和谐共生的结果,科学的方法可能达不到艺术的至高境界,但会是审美的基础起点。刘彦湖所进行的方法论揭示,于新的“书法学”创立有积极意义。可惜的是,现在看不到他有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书法的阐释仍将长期被文学、玄学、禅学占据,科学与逻辑很难介入。

行书册页 龚自珍诗 28.5cmx22.5cm 2002

刘彦湖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毕业后转行古籍、古文字学研究,然后读了埃及学博士,这种经历的不同寻常,注定了他的艺术之路会与众不同。艺术家都愿意一方面标榜“孤独”,一方面享受“热闹”,刘彦湖不缺热闹,也更加孤独。他性格的孤傲,艺术观念的偏激,让他远离了当代书法的主流,虽说身处学院教学的前沿, 兼具职业艺术家和学术精英的双重身份,但依然有些“不合时宜”。

不止一次听人说刘彦湖最好的作品是第七届中青展获一等奖的那件,言外之意是从那之后,作品越写越差。持这种说法的不乏一些书界的有识之士,应该说他们的书法美学标准仍然停留在古典的写字阶段,将有无书卷气排第一位,认为那些为适应现代展览需要,重视形式美感的作品都偏离了书法正道。而这正是刘彦湖古典突围的突破口,对形式美的重视,让书写融入现代建筑空间,以不同于古代摩崖及明清大字、榜书进行“书写”的现代重构,是他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

行书罗继祖诗 224cm×28cm 1997 (1998年“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书法一等奖作品)

1997年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开始征稿,刘彦湖本没打算参加,征稿即将结束时,在别人的劝说下才临时起兴写下这幅作品,所抄罗继祖诗有漏字和错字,可评委们被其书法的超伦轶群所打动,谁也没有认真通读内容,一路顺利通过初评、复评、终评,获得了一等奖。这在当时的全国展中是不可想象的,国展专门有人把关文字对错,这样的作品连入展都不大可能。中青展最注重的是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会忽略掉一些小瑕疵。更为重要的是,其时有关书法何为继承何为创新的争论正相持不下,出现这样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很令人振奋。

行书册页二开 安敞庐记39cm×48cmx2 2001

依刘彦湖目前表现出的书写激情,沉静、坚定、执着的性格,深入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超常的艺术感悟能力,有理由相信,他那种带有现代唯美主义色彩的“复古”行为会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为我们提供意想不到的现代视觉体验。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来源:书法条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