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婚七年,王宝强没掉一滴泪在镜头前,却用一部《八角笼中2》把‘前任梗’拍成了票房炸弹——而贾乃亮还在直播间里靠‘像李小璐’的助理上热搜,这差距,比票房数字还扎心。”
“离婚七年,王宝强没掉一滴泪在镜头前,却用一部《八角笼中2》把‘前任梗’拍成了票房炸弹——而贾乃亮还在直播间里靠‘像李小璐’的助理上热搜,这差距,比票房数字还扎心。”
凌晨一点,贾乃亮的直播间灯还亮着。
助理侧过脸,弹幕瞬间刷屏:好像李小璐。
他低头笑,顺势把面膜链接推上,十分钟卖空三万盒。
网友截图冲热搜,标题是“消费前妻”。
同一晚,王宝强被拍到和冯清并肩走出公司,手里拎的剧本比外卖还沉。
没人讨论他前妻,因为讨论度全被《八角笼中2》的选题抢走:山区格斗少年,真实事件改编。
一个靠旧事回血,一个用新片蓄力,路线分岔得明明白白。
很多人忘了,王宝强当年被卷走的财产数字,够让普通人直接退休。
他没开直播哭惨,也没写小作文,转头去法院一笔笔算账,把该拿回来的硬抠回来。
接着消失一年,再出现时是导演身份,带着《八角笼中》杀进暑期档,票房破二十亿。
票房分账到账那天,有记者蹲守想听他谈前妻,他只回一句:“作品说话。”
干脆得像一刀两断,反而让看客不好意思再追问。
反观贾乃亮,不是不努力。
直播一周七场,嗓子哑到靠润喉糖硬撑,销售额漂亮,口碑却滑进“吃相难看”的泥坑。
问题出在路径:流量池里,最容易捞的就是“旧情”。
助理像李小璐,他装没看见,网友替他把戏演完,话题有了,销量爆了,第二次、第三次,观众开始皱眉。
“受害者”滤镜被反复使用,再厚的同情也磨成了厌烦。
当年那句“做头发”把他钉在耻辱柱,如今他亲手把钉子又往里敲了一寸。
王宝强也吃过同情红利,可他只让红利停在当时。
后续作品里,没人再提绿帽子,只看到他把镜头对准底层少年,票房反哺的是“我能拍好电影”的新标签。
观众健忘,也挑剔:想翻身,先交出真东西。
数字不会撒谎,《八角笼中》的猫眼影评开分7.5,靠口碑撑出长尾,比任何声明都管用。
新片《八角笼中2》继续押注现实题材,说明他铁了心把“导演”坐实,而不是挂名玩票。
冯清的出现,给故事加了静音键。
她陪王宝强给母亲办后事,被拍到的画面里,两人一前一后,距离半步,没有拥抱没有十指紧扣,却像老夫老妻。
网友想扒过往,发现她微博清空,百度百科干净得像简历。
低调到尘埃,反而让“新家庭”三个字有了可信度。
对比直播间里刻意制造的暧昧,这份安静成了最响亮的耳光:原来不消费私生活,也能把日子过好。
有人总结:王宝强走的每一步都像在给前任写一封沉默的报复信。
不撕、不卖、不解释,只把成绩单一张张甩出来。
票房、奖项、新女友、平稳生活,全是硬通货。
报复的高级形式,是让对方失去“被讨论”的价值。
如今提起马蓉,舆论池平静得像忘了名字,这就是最狠的“一笔勾销”。
贾乃亮还来得及刹车。
直播带货不是原罪,靠话题引流也不违法,但“像李小璐”的梗再用一次,就会反噬成“只会卖前任”。
观众不是反感卖货,是反感被当成情绪韭菜。
真想翻盘,不如学王宝强“消失”一年,拿作品回炉,哪怕是一部小成本网剧,只要演技在线,也能把“李小璐老公”的标签撕下一半。
可惜,直播间灯光太暖,销售额跳得太快,多数人舍不得下播。
说到底,两人手里曾握着同一副烂牌:配偶出轨,全民围观,面子碎一地。
一个把烂牌当燃料,烧出新路;一个反复亮出烂牌,换点同情筹码。
观众看累了,也看懂了:眼泪只能博一次分,后续得分靠真本事。
《八角笼中2》一开拍,王宝强又把赌注押在“小人物”身上,仿佛提醒自己:从草根来,回草根去,观众认的是这份真实。
贾乃亮如果还在助理脸上找话题,下次热搜可能就是“贾乃亮直播翻车”——流量这把刀,割别人也割自己。
婚姻失败不是死刑,怎样走出废墟才是考题。
有人选择闭嘴奔跑,有人选择边跑边喊,观众先听见喊声,却只记得终点线的那个人。
王宝强已经跑出一圈,贾乃亮还在原地解释为什么摔倒。
时间不会等,票房数字和直播销量都会清零,下一轮开局,拼的是谁手里有新牌。
想不被叫“第二个贾乃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别再演前任的影子,去演点别的。
来源:娱七娱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