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专家学者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2:35 1

摘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强调正是要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中,实现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这是对“十五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一大趋势性把握。深刻把握治党与发展内在统一…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主动,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校教工热切关注全会盛况,热议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党校力量。现将部分专家学者学习心得体会摘编如下: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沈小勇 文化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

主任、教授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强调正是要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中,实现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这是对“十五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一大趋势性把握。

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新一轮的科技变革影响深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各类文化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重塑着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文化数字化态势、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必然。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机理中,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规模化崛起,从跨界场景的创新突破到治理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驱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与“核心密码”。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正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二者融合发展,不仅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面向未来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看到,文化和科技融合表现出技术深透化、业态跨界化、体验沉浸化、生态协同化等的发展特征,文化科技化、科技文化化相互交织,深刻影响了未来我国的文化建设。面对新形势,唯有改革者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在“十五五”时期和面向2035年,要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不仅要夯实文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搭建有力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更要促进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化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布局,积极构建文化数字化的治理体系。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必将迎来新的契机。先进的数字化呈现手段,使中华文化符号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如今,网文、网游、网剧等以独特的创意和形式,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受到大量海外青年受众喜爱,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亮点。《黑神话:悟空》这一中华文化“出圈”案例提醒我们,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复杂交织态势下,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具有“世界可见性”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中华文化精神标识的时代阐释,要借助现代科技赋能,融入现代艺术形式与国际化叙事视角。要抓住“国潮”出海新机遇,积极探寻跨文化传播路径,努力寻求多元文化的共通点,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治党“铁腕”筑牢发展“硬支撑”——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

付文科 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系统部署,并明确提出“管党治党越有效,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就越有力”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质量决定事业发展成效的内在逻辑,为“十五五”时期以党的自我革命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铸魂强基:以自我革命夯实执政根基。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实践。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并强调“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这要求:通过政治建设确保全党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发展提供“定盘星”;通过思想建设凝聚奋进共识,拧紧“总开关”;通过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队伍,确保中央决策部署直达“神经末梢”。这套系统性治党方略,构筑了国家治理的核心引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期、高效率的政治基础。历史与实践表明,一个纪律严明、组织有力的政党,是应对风险挑战、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证。

清障护航:优良治理释放发展动能。全面从严治党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是“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一方面,铁腕反腐打破利益固化藩篱,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扫清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发展瓶颈,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严明的纪律要求提升治理效能,确保宏观政策精准落地。例如,在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关键任务中,清廉高效的政务环境成为释放创新动能、吸引投资、稳定市场预期的“压舱石”。实践表明,优良政治生态通过净化发展环境,为“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30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9.2%提供了坚实支撑,并将持续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久久为功:以永恒课题保障永续发展。落实全会精神,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长期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要持续强化思想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规范权力配置与运行,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正风肃纪反腐,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尤其要认识到,“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复杂环境,唯有以党的自我革命弘扬新风正气、激励干部干净担当,方能凝聚亿万人民力量,确保2035年远景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既是伟大自我革命,也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坚强保障。深刻把握治党与发展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十五五”规划各项战略任务落地,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在新征程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