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神器双11狂卖4亿!没人囤棉裤了,这群人把暖冬做成万亿生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3:00 1

摘要:刚入冬,双11的“暖冬战场”就炸了:运动保暖裤单品类成交超4亿,水暖毯销量翻倍,发热围巾增速飙到320%,连滑雪服、抓绒衣都卖成了顶流。这波“入冬神器”的爆卖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群精准买单的消费者,硬生生把“过冬”做成了一门即将突破万亿的大生意——不再是老一辈囤

刚入冬,双11的“暖冬战场”就炸了:运动保暖裤单品类成交超4亿,水暖毯销量翻倍,发热围巾增速飙到320%,连滑雪服、抓绒衣都卖成了顶流。这波“入冬神器”的爆卖不是偶然,背后是一群精准买单的消费者,硬生生把“过冬”做成了一门即将突破万亿的大生意——不再是老一辈囤棉裤的传统操作,现在的暖冬消费,早就玩出了场景化、黑科技、全产业链的新花样。今天用大白话拆透这波热潮,看看你是不是万亿生意里的“买单者”。

一、先看爆款:4亿成交背后,这些入冬神器正在刷屏

双11的暖冬爆款清单,早就不是单一的“取暖器”了,而是覆盖室内、户外、通勤、睡眠的全场景装备,每款都戳中了刚需痛点:

• 室内取暖:从“凑活热”到“精准暖”:水暖毯成了南方家庭新宠,GMV同比暴涨221.8%,无电线、可水洗、AI语音控温的升级款最受欢迎,再也不用担心传统电热毯烤得口干舌燥;桌面取暖器卖疯了,无光无噪的设计适配办公、学习场景,年轻人上班怼着桌面烤手,再也不用裹成粽子敲键盘;还有可升降的烤火桌,升起能当餐桌,降下能当被炉,成了长三角家庭的冬季“核心家具”。

• 贴身保暖:小而精的“移动暖气”:发热围巾、发热鞋垫、电加热手套成了通勤党必备,成交额环比全超50%,尤其是发热围巾,今年刚上线的新品就能卖3万条,充一次电暖6小时,骑电动车、赶地铁再也不怕冻脖子;暖手宝也卷出了新高度,带充电宝功能的便携款、颜值爆表的卡通款,在年轻女性中爆单,国货品牌冇心的暖手宝年销能达3亿元。

• 户外装备:保暖+运动的“双向奔赴”:寒潮没挡住运动热情,反而带火了专业保暖装备。冲锋衣、抓绒衣GMV分别增长80.95%和100.99%,滑雪服增速48.8%,连单板滑雪板都卖出21.1%的高增;儿童滑雪装备更是异军突起,亲子滑雪成新风尚,家长们带着孩子打卡滑雪场,带动雪镜、护脸、防冻贴等细分品类热度飙升。

• 品质升级:“黑科技面料”成新宠:传统棉服、秋裤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蓬松度更高的鹅绒制品GMV增长243.3%,新型保暖材料金标P棉相关商品增速115.12%,摇粒绒、高品质鸭绒也跟着热销,大家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轻、暖、久穿不闷”的单品。

二、关键人群:谁在为万亿暖冬生意买单?

这波爆卖不是全民跟风,而是4类核心人群的精准消费,他们的需求差异,撑起了暖冬经济的多元化:

• 南方“抗冻党”:刚需驱动的“自救式消费”:没有集中供暖的江浙沪、长三角地区,是暖冬装备的主战场。这里的消费者不缺购买力,缺的是靠谱的取暖解决方案,电热毯、烤火桌、踢脚线取暖器常年霸榜热销,某彩虹牌双人电热毯近一年卖出70万条,超5万回头客复购,“过冬全靠设备续命”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 都市年轻人:颜值+场景的“精致保暖”:26-35岁的年轻人占取暖电器购买者的43.1%,他们买保暖装备,不光要暖,还要好看、好用、不占地。桌面取暖器要小巧不影响办公,发热围巾要百搭衣服,暖手宝得能当配饰,甚至连取暖器都要做成“无存在感”设计,拒绝传统取暖器的“笨重感”,把保暖融入日常场景。

• 亲子家庭:安全第一的“全家保暖”:家长给孩子买保暖装备,优先选安全、舒适的品类。儿童滑雪服、保暖床品、无辐射水暖毯成了热门,既要让孩子在户外玩得尽兴,又要保证居家睡眠温暖,带动亲子款保暖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形成“一人保暖,全家升级”的消费效应。

• 户外爱好者:专业导向的“深度消费”:滑雪、越野跑、骑行等小众运动的爱好者,正在推动专业装备升级。他们不满足于基础保暖,而是追求“防风、防水、透气、保暖”多合一,滑雪板、专业冲锋衣、户外保温杯的销量持续走高,甚至带动了“滑雪+旅游”的消费模式,滑雪场门票、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步增长。

三、万亿生意:不只是卖装备,更是全产业链的狂欢

暖冬经济能冲到万亿规模,绝不是只靠几样取暖神器,而是形成了“装备+场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从居家到户外,从实物到体验,覆盖方方面面:

• 核心支柱:取暖装备与保暖服饰:这是暖冬经济的基本盘,小到暖手宝、发热鞋垫,大到取暖器、烤火桌,再到羽绒服、滑雪服,从几十元到几千元的价格带全覆盖,2025年光是冰雪产业规模就将突破10053亿元,其中装备消费占比超六成。

• 延伸场景:冰雪旅游与户外经济:随着阿勒泰等滑雪目的地开板,“滑雪”关键词热度上升27.22%,滑雪场门票、机票、酒店预订量同步增长,形成“装备购买+旅游体验”的消费闭环。不光是滑雪,越野跑、骑行等运动也带动了相关装备和赛事消费,让暖冬经济从“居家”走向“户外”。

• 配套赛道:养生滋补与日常刚需:冬季保暖离不开养生,阿胶膏方、电子艾灸等传统+科技滋补品热销,红枣、枸杞、茯苓等中式成分的冲饮品受青睐,满足了“暖身+养生”的双重需求;还有电热饭盒、暖手杯等小物件,覆盖通勤、办公的细节场景,成为暖冬消费的“补充力量”。

四、为啥突然爆火?3个关键原因,看懂暖冬经济的增长逻辑

这波暖冬生意的爆发,不是偶然,而是需求、供给、渠道三方共振的结果:

• 需求端:寒潮+消费升级:今年多地“速冻式”降温,提前激活了保暖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也从“有没有”变成“好不好”,不再满足于基础保暖,而是追求更舒适、更智能、更场景化的产品,愿意为黑科技、高品质买单。

• 供给端:国货创新+品类细分:彩虹集团、冇心、凯乐石等国货品牌发力,一边升级传统产品(比如电热毯加智能控温、水暖设计),一边开拓新品类(发热围巾、便携暖手宝);同时,品牌精准细分场景,办公、通勤、户外、睡眠的装备各司其职,让消费者能找到“量身定制”的产品。

• 渠道端:大促+圈层传播:双11刚好卡在秋冬换季的消费旺季,平台补贴、国补政策推动价格下探,刺激了购买欲;而淘宝天猫的“圈子”功能、抖音直播等渠道,又聚合了户外爱好者、年轻消费者等圈层,让爆款产品快速扩散,形成“看到-想买-下单”的闭环。

总结:暖冬经济的万亿机会,藏在“精准满足需求”里

以前提到过冬,想到的是囤棉裤、买煤炉;现在的暖冬经济,是年轻人的精致保暖、南方人的刚需自救、户外爱好者的专业装备、亲子家庭的安全守护。从4亿成交的入冬神器,到万亿规模的全产业链,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也是国货品牌的崛起。

你今年双11买了什么入冬神器?是南方人必备的电热毯,还是年轻人爱的发热围巾,或是计划去滑雪的专业装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过冬装备清单,咱们一起聊聊,暖冬经济还有哪些没被发掘的新机会!

来源:安逸的星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