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件艺术品从博物馆的展墙上走下来,化作能被捧在手心、伴随日常的手袋,它便不再是孤立的观赏品,而是成为了人与艺术、时尚与创意对话的媒介。在十一月的上海展览中心,“Dior Lady Art 展览于 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之际同步呈现。十位艺术
preface
当一件艺术品从博物馆的展墙上走下来,化作能被捧在手心、伴随日常的手袋,它便不再是孤立的观赏品,而是成为了人与艺术、时尚与创意对话的媒介。在十一月的上海展览中心,“Dior Lady Art 展览于 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之际同步呈现。十位艺术家的最新合作款与过往十年作品一起陈列,如同一份被翻开的视觉档案:材质的变化、图像语言的差异、技术的更新在并置中显现。
*
上海展览中心,“Dior Lady Art 展览外墙 © Boris Shiu@AGENT PAY
其中,艺术家Marc Quinn是展览中少数能在同一空间里呈现“十年跨度”的案例 。10年前,英国艺术家Marc Quinn成为首批参与Dior Lady Art艺术家合作项目,为Lady Dior手袋注入艺术灵魂的创作者;10年后,他再度接受Dior Lady Art艺术家合作项目的邀请,以AI技术、动态设计与人文思考,重新定义了“可穿戴艺术”的边界。这场跨越10年的合作,与其说是品牌与艺术家的10年之约,更像是一场关于艺术如何融入生活、如何随时代进化的深度探索。
*
上海展览中心,“Dior Lady Art 展览现场,十位艺术家和Dior合作的数百个以不同色阶排列的 Lady Dior 手袋从柱体向外延展,像一条由色彩构成的漩涡,从中心向四周缓慢铺开。© Boris Shiu@AGENT PAY
2014 年,Marc Quinn第一次与Dior牵手,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油画元素融入Lady Dior的手袋设计。那时,他便跳出了“手袋只是配饰”的固有认知,将其视作 “能伴随人们穿梭于日常的雕塑”。2025年,当Dior Lady Art 艺术家合作项目迎来十周年,Quinn与Dior全球传播及形象副总经理Olivier Bialobos的一次对话,让这场合作有了新的延续。“我们想做一些新的手袋作品,为这10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也开启新的可能。”Quinn在采访中说道。
*
MARC QUINN 与他设计的“DIOR LADY ART 。© JAMES ROBJANT
相较于10年前的设计,此次新系列手袋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维度。如果说初代合作是“平面与材质的碰撞”,那么这次便是“立体与动态的共生”。新系列手袋不再局限于表面图案的创作,而是加入了大量 3D 立体元素 —— 垂坠的挂饰随佩戴者的动作摆动,会发出细碎而独特的声响;部分手袋还融入了可拆卸部件,让佩戴者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形态。“这些动态设计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手袋成为‘活的雕塑’。”Quinn解释道:“当佩戴者带着它行走,挂饰的摆动、声音的产生,都是与身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这一刻,佩戴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共同创作者。”对Quinn而言,与Dior的合作,最珍贵的是品牌给予的 “绝对创作自由”。Quinn坦言,“Christian Dior先生本身就将艺术融入时尚,而现在的Dior依然延续着这份精神 —— 他们尊重艺术家的视角,也相信艺术能为品牌带来新的生命力。这种信任,让我能大胆地将最前沿的想法落地。”
*
MARC QUINN 合作款“AI虹膜手袋”,垂坠挂饰随步律动,手袋化作可与佩戴者共同呼吸的立体雕塑。© JAMES ROBJANT
在Marc Quinn的创作宇宙中,“身份”与“自然”始终是核心议题。此次设计的三款核心手袋——指纹雕塑手袋、AI 虹膜手袋与兰花镜像手袋,便从不同维度诠释了这些主题,每一款都像是一个微型的艺术装置,藏着他对世界的思考。
指纹雕塑手袋的灵感,源自Christian Dior先生 20 世纪 40 年代的身份证明文件。Quinn将文件上的指纹放大,用镀金材质打造出三维立体的雕塑装饰,镶嵌在手袋之上。“指纹是最独特的身份符号,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存在。” Quinn表示,“当我把Dior先生的指纹放大,用贵金属雕刻时,它便不再只是一个生物特征,而是成了品牌遗产的象征——Dior先生的创意基因,至今仍在品牌的设计中流淌。”镀金材质的选择,看似与“指纹的独特性”形成张力,实则暗藏深意:贵金属的永恒感,恰好呼应了品牌精神的传承;而指纹的细腻纹路,又保留了人文的温度。这种“永恒与瞬间”的碰撞,让手袋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
MARC QUINN 合作款“指纹雕塑手袋”。© Boris Shiu@AGENT PAY
AI 虹膜手袋则是Quinn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一次探索。他先用油画细致描绘人类虹膜的纹理——那些深浅不一的棕色、蓝色,那些细微的血管与斑点,都是“人类独特性”的证明。随后,他将这100幅画作输入 AI 程序,期待机器能生成更多样的虹膜图案。但结果却出乎意料:AI 没有模仿人类虹膜,而是创造出了一系列带着奇幻色彩的纹理——有的像星云,有的像深海生物的眼睛,有的甚至带着抽象的几何线条。“这太有趣了,AI 在用它自己的方式‘想象’人类。”Quinn笑着说:“这就像古代人类想象神灵的模样,AI 也在尝试理解‘人’是什么。”这些 AI 生成的图案被印在手袋上,再搭配透明的 PVC 材质,让“科技感”与“艺术感”完美融合。对Quinn而言,这款手袋不仅是一件配饰,更是一个提问:当科技开始“思考”人类,我们该如何定义“自我”?
*
MARC QUINN 合作款“AI虹膜手袋”。© JAMES ROBJANT
兰花镜像手袋则延续了Quinn对“自然与人工”边界的探索。数十年来,Quinn一直痴迷于兰花——这种植物既有着自然的柔美,又能在人工培育中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此次设计中,他将兰花的摄影图像进行镜像处理,再用高级订制工艺打印出来放置在白色漆皮手袋中央,最后覆盖一层银色反光材质,让兰花图案仿佛化作了 “流动的宝石”。“镜像设计能让手袋‘捕捉’当下的环境。” Quinn解释道,“当你带着它走在阳光下,银色表面会反射出周围的光影;当你走进室内,它又会映出身边人的笑容。它始终扎根于‘此刻’,让佩戴者专注于当下的生活。”而白色漆皮与银色反光的搭配,也打破了“花卉图案 = 精致女性化”的刻板印象——工业材质的冷感与自然花卉的柔美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张力,恰好呼应了Quinn “不被定义” 的艺术主张。
*
MARC QUINN 合作款“兰花镜像手袋”。© JAMES ROBJANT
Marc Quinn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在打破 “艺术的边界”。从用自己的血液创作的雕塑《自我》,到展现身体多样性的《怀孕的艾莉森·拉珀》,他的作品从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媒介;而与Dior的合作,则让他将艺术的触角延伸到了更贴近生活的领域。“我一直觉得,艺术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里。” Quinn说:“当一件艺术品能被你每天携带,能在你通勤、聚会、旅行时陪伴你,它与你的连接便会变得更深刻。”
对他而言,Lady Dior 手袋的魅力,正在于它 “既是时尚单品,又是艺术载体”。Christian Dior先生曾说:“时尚是一种艺术,它能让生活更美好。” 而Quinn则将这句话进一步延伸:“可穿戴艺术,能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你带着一款 AI 虹膜手袋去咖啡馆,或许会有人因为手袋上奇特的纹理与你攀谈;当你用可拆卸部件调整指纹雕塑手袋的形态时,你也在参与艺术的创作。这些瞬间,都让艺术从“被动观赏”变成了“主动互动”。
而这种“艺术日常化”的探索,也对整个艺术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艺术家与时尚品牌的合作常被质疑“商业化”,但Quinn与Dior跨越10年的合作历程证明,真正的跨界不是艺术向商业妥协,而是两者相互成就——品牌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让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艺术家则为品牌注入了创意与思想,让时尚单品拥有了超越实用的文化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艺术家可以探索不同领域——我们可以做大型雕塑,也可以设计手袋;可以用传统颜料作画,也可以用 AI 创作。” Quinn说:“这种‘多面性’,才是艺术家真实的状态。”
*
创作中的MARC QUINN。© JAMES ROBJANT
10年前,Marc Quinn用手袋开启了艺术与日常的对话;10年后,他用更前沿的技术、更深刻的思考,让这场对话有了新的维度。当我们回望这场跨越10年的合作,会发现它不仅是品牌与艺术家的默契,更是一次关于“艺术本质”的追问——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能融入生活、能引发思考、能随时代进化的生命体。正如Quinn所说:“最好的艺术,是能让你在日常中突然停下脚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世界的奇妙。” 让艺术在日常中 “活” 起来,让每一个携带手袋的人,都能成为艺术与生活的连接者。
撰文:姜钰洁
编辑:Yifei
编排:Hayley
来源:卷宗Wall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