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西方的中国奇人,如果他早生100年,整个中国都会翻天覆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22:20 1

摘要:有这么个奇人,他一辈子没考过科举,出身是“农具匠人”,却在1862年,对着一张模糊的插图,硬是“手搓”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有这么个奇人,他一辈子没考过科举,出身是“农具匠人”,却在1862年,对着一张模糊的插图,硬是“手搓”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他“发明”了中文的元素周期表,我们今天用的“钙”“镁”“锌”都是他造的。他还在1881年轰动西方,在《自然》杂志上发了论文。

他就是徐寿

这故事,得从1862年的安庆说起。

那会儿,曾国藩的湘军正被太平军按在地上摩擦,急需西方的“坚船利炮”,尤其是那冒着黑烟、跑得飞快的蒸汽轮船。可上哪儿弄去?

就在这时,学者冯桂芬向曾国藩推荐了两个“奇人”——徐寿和他的铁哥们儿华蘅芳

这二位爷,啥功名没有,就是江苏无锡的“乡下人”。徐寿更是个“农具匠人”出身,靠着爱鼓捣点小发明在老家出了名。

曾国藩把他们叫来,给的任务堪称逆天:造蒸汽机

给的参考资料呢?一本英国传教士写的科普书,叫《博物新编》,上面只有一张“语焉不详”的蒸汽机插图。

换别人早撂挑子了。可徐寿的“匠人”之魂熊熊燃烧。

没图纸、没零件、没见过实物。他就凭着那股狠劲,对着一张模糊的插图“逆向工程”,带着工匠,硬是靠着“手搓”,把锅炉、汽缸、活塞、阀门全给搞了出来。

1862年,奇迹诞生。这台凝聚着徐寿心血的蒸汽机成功运转,安装在船上,当场就跑出了“迅疾如飞”的效果。

曾国藩当场看傻眼。一个没功名的“野生”技术宅,居然真的把洋人的核心科技给攻克了。

紧接着,1865年,他们再接再厉,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蒸汽轮船——“黄鹄”号。这可不是买零件组装,而是从设计到制造,全是中国人自己干的。

造船成功后,徐寿的威名惊动了李鸿章。他被调到上海,主持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

徐寿很快发现,造船、造炮,都只是“形”,是皮毛。西方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的“理”,也就是基础科学。

于是,他开启了“狂暴翻译”模式。但他很快就碰到了一个世纪难题——化学

这翻译简直是地狱难度。什么"Calcium"、"Magnesium"、"Zinc",这玩意儿中文名咋整?总不能直接音译叫“钙而西母”、“镁格力习母”吧?

徐寿的奇思妙想来了。他决定,用中国最古老的智慧——“形声造字”法,来解决这个新问题。

他先定了规矩:所有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旁(钅),再取音译的第一个音节。

于是,"Calcium"(Ca)->声音像“盖”->(gài)。"Zinc"(Zn)->声音像“辛”->(xīn)。"Magnesium"(Mg)->声音像“美”->(měi)。

他又定了第二套规矩:非金属里的气体,一律用“气”字头(气)。

"Hydrogen"(H),是“轻气”->。"Oxygen"(O),是“养气”->

就这么着,徐寿一个人,几乎“发明”了今天中文化学体系的半壁江山。

他还不光是“造字”,他要的是“布道”。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向全国。

据统计,徐寿父子和他的团队,一生总共翻译了100多部(一说108部,一说130多部)西方著作,总字数高达277万字。

你以为徐寿只是个动手能力强的“工头”和“翻译家”?那可就小看他了。

他还是个正儿八经的科学家

1874年,他的儿子徐建寅,就把一篇关于砒霜检测的论文——《中国毒药功用之试验》,寄到了英国。你猜发表在哪了?世界顶尖科学期刊《自然》(Nature)

老子英雄儿好汉。1881年,徐寿本人也不甘示弱,把他对中国古代声学(律管)的研究,写成了论文《中国声学》(Acoustics in China),也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

一个没有科举功名的中国人,一个“农具匠人”出身的“技术员”,在19世纪80年代,在全世界最牛的科学期刊上,和西方的顶尖科学家同台竞技

这不光是“轰动西方”,这对当时“万般皆下品”的中国认知,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生不逢时的悲剧

徐寿,简直是一个“一人可抵一场工业革命”的奇才。他造出了蒸汽机、造出了轮船、翻译了体系、发表了论文。

那为什么,他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答案很简单,也最扎心:他生晚了

徐寿出生于1818年。他造出蒸汽机的1862年,中国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他虽然被曾国藩、李鸿章当成宝贝一样重用,但在那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里,他终究是个没有功名的“匠人”,是个“工具人”。

有个特典型的例子。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造“恬吉”号轮船,这是按“洋人图纸”造的,决策是“当官的”定的。结果试航失败,船开不动。

守旧派官僚立刻抓住机会,第一个跳出来弹劾徐寿,说他“糜费帑金”,浪费国家钱财。

看明白没?决策是官僚做的,图纸是洋人的,最后背锅的,是徐寿这个干活的技术员

他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为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补锅”。他是在“救亡”,不是在“开创”。

这就不由得让人去想那个标题上的“假设”:如果徐寿早生100年,生于1718年(康熙末年),那会怎样?

那是“康乾盛世”的顶峰。那时的中国,国力充沛,还没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断脊梁。

如果徐寿的蒸汽机和“黄鹄”号,在那时出现,有没有可能被康熙或雍正当成“国之利器”,自上而下地开启一场“内生性”的工业革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1884年,徐寿在上海病逝。他倾尽一生,也只是给这个老大帝国,换来了一点点苟延残喘的时间。

参考资料:

徐寿.百度百科

徐寿:农具匠人推开科学大门.中国青年报.2010-01-20

不务正业造生僻字的中国化学家,爽了理科生却为难了文科生?.科技日报.2019-12-03

100多年前,这位中国科学奇才已经在《自然》上发论文.北京科技报.2022-02-26

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研制成功的背后,这位清朝科学家却不被认可?.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10-22

徐寿:中国近代科技第一人.同舟共进.2022-01-01

中国科学界的前贤与楷模——徐寿.科幻画报.2021-03-15

徐寿与声学定律的实验和研究.上海文博论丛.2011-06-28

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的贡献述略.兰台世界.2013-08-18

中国工业化的先声——1862年徐寿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12-25

来源:加巴有布黄药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