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已成既定事实,世界需要尽快适应,中国以后不再含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2:09 1

摘要:那时候,金融圈流行一句话——全球贸易里美国是“甲方”,中国只能当乖乖签单的“乙方”,很多人笃定,中国只能忍气吞声,按美国的牌路出招。

还记得半年前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挥舞关税清单的那一幕吗?

那时候,金融圈流行一句话——全球贸易里美国是“甲方”,中国只能当乖乖签单的“乙方”,很多人笃定,中国只能忍气吞声,按美国的牌路出招。

可是,时间不到半年,这种想法就被现实直接打脸。

你会发现,中国代表不再客气地“顾左右而言他”,而是直面压力、有理有据地较真;民间学者在国际舆论场上大方批评西方的偏见;外交官甚至用西方习惯的语言回击挑衅。

这种自信和直接,让世界看到一个正在改变的中国:不再含蓄,不再只做聆听者,而是主动成为参与者、定义者。

下面,小清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场变化是怎么一步步发生的。

谈判桌较量:从“彬彬有礼”到“有理有据”

这场转变,首先发生在中美谈判桌上。

过去,中方代表更多是用极其礼貌的措辞反驳,避免让气氛剑拔弩张。

但今年的五轮磋商,尤其在吉隆坡的那一场,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被中方代表李成刚的“攻击性”震到了。

李成刚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长期深耕反倾销调查,既懂国际规则,又有丰富的交锋经验。

这次,他没有用绕弯子的方式,而是用直接的、专业的语言把美方的漏洞一一指出。

美方一度“破防”,甚至公开抱怨中方代表的锋利态度。

外交部和商务部回应得更简单直接——“Show your respect”,意思是尊重中国谈判代表,是双方最基本的交往准则。

这一句,也是在告诉美方:中国不再接受单向度的规则制定,而是要求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对话。

这种坚持,不是情绪化的回击,而是一种基于实力、自信和规则的较量。

在五轮磋商中,中方不仅守住了核心关切,还运用国际规则和技巧让议题导向发生了微妙变化。

像在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问题上,中国确认恢复大批量购买美国大豆,这既满足自己的市场需求,也给对方释放善意,但前提是明确互惠原则。

美国最初的想法是中国会退让换和平,但结果是中国在关键领域、关税暂停机制等问题上拿到了实质性成果,同时不触碰底线。

这种自信的姿态,让谈判气氛,从过去的“美方单方面施压”,变成了“两方对等角力”。

舆论场转型:民间学者打响“舆论游击战”

谈判桌上的硬碰硬,其实也在影响着舆论场的表达方式。

中国过去习惯在国际传播中保持含蓄,避免“激化分歧”,结果常常被对方解读成“默认”或“沉默”。

现在情况变了,你会看到更多中国的声音,在不同平台以直接的方式出现。

比如,民间学者高志凯就在英国电视台直言不讳地说,英国在任何领域都已无法对中国构成事实上的竞争与威胁。

这种变化,背后是一种全局策略,官方代表用“规则与原则”占据道义高地,民间声音用真实、直接的表达打破西方的刻板印象。

当中美谈判的较量经验被纳入国际传播的方式中,就形成了闭环:在谈判现场争取话语权,在舆论场稳固话语权。

实力支撑: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转变

这种话语权转变,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中国综合国力短时间大幅增长的结果。

多份国际调查都显示全球对中国的好感度在提升,甚至在一些高收入国家的好感度达到六年来最高,而美国的好感度则降到2017年以来最低。

这样的结果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在多领域不断展现建设性作用带来的自然结果。

中国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构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东,促成沙特和伊朗的历史性和解,就是中国外交的经典案例之一。

这不仅稳定了地区局势,也让更多国家把中国视为“对话型大国”。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已经扩展到150多个国家,参与度和投资额不断刷新纪录,中国在能源、绿色发展、采矿等领域的合作力度空前。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让中国形象在全球变得更加立体:不仅是经济体,更是稳定器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当世界在经历单边制裁、军事干预等霸权行径的冲击时,中国持续强调开放、包容、和平、发展,坚持规则基础上的国际秩序,这与动荡中的“稳定力量”形象高度契合。

这种实力支撑,使得“不再含蓄”不只是外交风格的转变,而是能力和信心达到新高度的必然结果。

从白宫玫瑰园挥动关税大表,到如今的平等博弈,只过去了半年,中国在谈判桌上更硬气,在舆论场更直接,在国际事务中更积极。

这让世界看到一个正在改变的中国——不再被动接受别人制定的规则,而是主动参与、定义规则;不再用含蓄去屏蔽真实想法,而是用自信和实力去表达。

有人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但很显然,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有底气去让世界重新认识:在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中,它不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有话语权、有主导力的行动者。

来源:南柯纪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