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42岁的姜明野是一名长跑运动员,白天训练强度大,他习惯性大量出汗却极少补水,总觉得少喝水能练耐力、跑得轻。然而长期脱水刺激膀胱,他却毫不在意。训练结束后,他也常憋着尿先拉伸、整理装备,甚至和队友聊天半个小时才去卫生间;而他的作息也早已被赛事打乱,凌
2016年,42岁的姜明野是一名长跑运动员,白天训练强度大,他习惯性大量出汗却极少补水,总觉得少喝水能练耐力、跑得轻。然而长期脱水刺激膀胱,他却毫不在意。训练结束后,他也常憋着尿先拉伸、整理装备,甚至和队友聊天半个小时才去卫生间;而他的作息也早已被赛事打乱,凌晨机票、清晨跑步、晚间训练,睡眠断断续续。精神压力大时,他反而喝更多能量饮料提神,越喝越焦虑,越焦虑越尿急。
2016年6月5日清晨训练结束后,姜明野刚做完放松动作,腹部忽然像被一只冰冷的小手轻轻捏住一样,一阵突兀的尿意从下腹冲上来。他皱了皱眉,明明刚训练前尿过,但膀胱却像被突然注满,胀得发紧。他停下脚步,手悄悄按住下腹,试图深呼吸稳住这种马上要憋不住的感觉。跑去厕所后,尿量却少得可怜,只是一点点断续滴出。刚离开不到十分钟,第二波尿意又像电流一样沿着腰侧窜上来,急得他腿一紧,条件反射般转身又奔回卫生间。
就这样,一上午跑了六七趟,每次都是突发的、急迫的、几乎没得商量的强烈冲动。姜明野知道不太对劲,可心里仍给自己找理由——最近训练量大、喝咖啡喝多了、天气热水喝得少……他说服自己休息两天就好了,甚至强行把尿意压下继续练,期间几次因为突然的急意停住动作,下意识夹紧大腿,像在抵抗一股向外涌的力量。但他还是选择了忽视,只当成疲劳过度带来的小毛病。
两周后,症状彻底失控。这天的间歇跑刚开始第二组,姜明野突然被一种钝痛感从下腹深处顶得身体一弓,像有人在膀胱里塞了一块又硬又胀的石头。他努力吸气想稳住,却越憋越乱,尿意像要撕裂般往外冲,甚至带着一阵灼热感。他被迫停下,全身肌肉因为强行憋住而僵成一条线,下腹紧绷到隐隐跳动。他的手忍不住按向下腹,指尖都有些发抖。往厕所一路几乎是小跑,脚步带着急促的拖拽感,可到了厕所,尿液依旧被分割成断续的小股,每一次都要靠腹部用力挤压,但只换来更强烈的残余感和烧灼一样的空虚感。
训练完全无法进行。他离开厕所不到五分钟又被尿意逼回,出现一种让他心底发凉的感觉——再这样下去,他连比赛都跑不了。更让他慌的是,跑步途中好几次因为突然的冲击性尿意而下意识夹腿,步伐被迫打乱,甚至差点失去节奏摔倒。身体发出的警告已经影响到他赖以为生的训练,他无法再用过度疲劳搪塞自己,终于决定去医院检查。
医生了解清楚姜明野的症状情况后安排他做了膀胱镜检查,医生边开单边解释:“膀胱镜能直接看到尿道和膀胱内部是否有炎症、溃疡、肿物、结石,或者是否存在导致尿频尿急的机械性刺激。”这种检查可以最直观排除膀胱里有什么东西在捣乱。检查当天,镜头缓缓进入,姜明野皱着眉感到轻微不适,但仍配合。影像显示——膀胱黏膜光滑,未见溃疡、红斑、纤维条索改变;输尿管开口正常;膀胱颈无狭窄;无结石、无占位。膀胱容量测定约380mL。膀胱残余尿<20mL,完全正常。结果异常完美,却无法解释他的症状。
为排除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及逼尿肌过度活动,医生进一步安排了尿动力学检查(UDS)——它能测定膀胱在储尿与排尿过程中的压力、顺应性、逼尿肌是否异常收缩、尿道括约肌协调情况等,是诊断尿频尿急的关键检查。然而姜明野的检查结果依然漂亮:最大逼尿肌压力:8cmH₂O;顺应性30mL/cmH₂O;最大尿流率Qmax:22mL/s;电生理无逼尿肌不随意收缩(DSD阴性);括约肌电位正常;储尿期无显著不稳定波动。
所有指标都指向同一结论——姜明野膀胱肌肉、神经传导、括约肌协调都正常。医生沉吟片刻,将报告放下:“从检查来看,没有器质性病变,也不属于逼尿肌过度活动,反而更像是长期训练模式、饮水行为和排尿习惯造成的膀胱敏感化。”
医生认真的叮嘱姜明野,务必减少咖啡因摄入,严格控制训练前大量饮水的习惯,避免在跑前补水过量造成膀胱充盈压力过高;训练期间尽量避免忍着跑、憋着跑,养成感受到尿意就及时排尿的节律;睡前两小时避免任何液体;跑后先排尿再做放松,不要带着残余尿感硬扛;此外暂时减少高强度间歇跑与长距离LSD,避免腹压与盆底反复受损,同时建议进行骨盆底肌松弛训练,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症状变化。
两项重要检查,结果都正常,姜明野也放下心来,听从医生的叮嘱没有再喝过咖啡,训练前也只小口喝水,不再一瓶矿泉水灌到底;训练中尽量避免逼着自己硬跑到终点,感觉膀胱微微涨就主动停下;夜里把闹钟调早,睡前两小时滴水不沾;甚至在训练后强制自己先去厕所,不管有没有尿意。他也按照医生说的做起骨盆底放松训练,像模像样地记录每天排尿的时间、次数、尿量变化。
这些改变一开始确实带来了可观的缓解——尿频次数从一天十几次降到七八次,夜间从三次减少到一次;跑步中被迫突然停下的情况少了许多,那种像是被针扎般突然冒出来的急迫感也减弱了一些。姜明野的心稍微放松下来,甚至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恢复的方向。然而好景不长。
2016年6月底的一次训练中,姜明野跑到第三公里时,下腹突然像被什么狠狠揪住,急迫感来得又猛又急,几乎瞬间淹没了他的注意力。他脚步一晃,本能地按住下腹,整个人被强烈的排尿冲动打得措手不及,这感觉不像需要忍,而是完全来不及反应,就已经到了边缘。他试图站稳,但膀胱深处的冲击感一波接一波,腿根瞬间发麻,呼吸紊乱,胸口发紧,仿佛身体内部的某个开关失控般被直接推到底。姜明野的额头直冒汗,手指都在发抖,根本无法判断下一秒身体会发生什么,只觉得那股力量正在迅速冲破他所有的控制能力。
就在他努力保持平衡的瞬间,失控突然彻底降临,尿意没有任何缓冲地冲了出来,像身体自动进入了某种反射通路,他甚至连反应这个机会都没有。液体顺着大腿内侧迅速蔓延,这种突然的、不可逆的释放感把他整个人震得僵在那里,心跳乱得像撞在喉咙口。这一秒,他的脸“唰”一下发白,震惊、羞愧、恐慌同时压上来,强烈得让他呼吸都打颤。不过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遮掩,而是条件反射地掏手机,手抖到差点掉地上——他知道自己出了大问题。
挂断电话后,他扶着大腿,步子虚到发漂,不敢再继续任何训练。只有一个念头在脑子里不断轰鸣:必须马上去医院。进入医院后,医生得知姜明野在训练中出现失禁,立即为他安排了第二次膀胱镜检查。镜下膀胱黏膜光滑,未见溃疡、未见肿物,三角区正常,容量评估420ml,无异常收缩,依然与半月前的结果一致。
报告递到姜明野手上时,他的眉头明显绷紧,这种身体明明失控,却查不出原因的惊惧让他呼吸一滞,心底涌起一种被困住般的慌乱。医生抬头重新审视了他的病程,又连续问了两个关键问题:近期是否训练强度变化?是否出现腰骶部放射性不适?姜明野几乎脱口而出地回答,语速快得发颤——训练照旧,没有加量,也没有任何腰部异常。医生听后沉吟片刻,随即建议进一步检查:腰骶部MRI和盆底肌表面肌电图。
腰骶部MRI是为了排除腰骶神经根受压、椎管狭窄、马尾神经病变等可能侵犯膀胱神经支配的隐匿性病因;而盆底肌表面肌电图则用于评估盆底肌力量、神经传导、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度,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性膀胱、盆底功能障碍、逼尿肌过度活跃或无抑制收缩。这些检查能从神经-肌肉-膀胱反射三个维度排除深层次原因,是尿频尿急顽固不缓时必须进行的评估。
腰骶部MRI很快完成,片子显示:L4-S1椎管、神经根沟、马尾神经形态正常,无狭窄,无突出,无占位,硬膜囊轮廓清晰;腰骶神经束未见异常信号。盆底肌表面肌电图结果同样平稳:快速收缩峰值18.3μV,持续收缩平均振幅11μV,放松期无异常放电,提示盆底肌张力与神经支配均未见损伤。
连续两组检查都正常,医生安抚了姜明野的情绪,别被查不出这件事吓到,解释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阶段出现功能性膀胱过度敏感并不罕见。随后开出了药物处方:索利那新和米拉贝隆,作为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的联合方案。并叮嘱道:暂停所有训练至少两周,睡眠固定,避免任何刺激性饮品,严格记录排尿间隔与尿量,不要进行腹压过大的动作,不要强行憋尿,也不要频繁试图排空。
姜明野听得非常认真,像回家后立刻调整作息,停掉所有长跑训练,连慢跑也不碰;饮食按营养师要求执行,把所有咖啡、茶、功能饮料全部从家里清空,按时服用索利那新和米拉贝隆,排尿记录本每天写满,他甚至设置了定时提醒——只要医生说的,他都一项不落地照做。
接下来五天,他的症状确实出现了明显缓和。迫尿感减弱,夜间起床次数从3次降到1次,让他一度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那种窒息般的失控感。然而,第六天清晨刚起床没多久,那股熟悉又更猛烈的尿急突然像刀锋般顶上来——
2016年7月6日,姜明野坐在沙发上刚喝下几口水,腹下那种熟悉的刺迫感却突然猛地钻了出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凶狠。他身体一僵,下意识抓住小腹,整个人像被什么从体内撞了一拳,迫尿感一下子冲到喉咙口,急得让他立刻站起来,但脚刚落地,第二波更猛烈的冲击又顶了上来。他皱着眉,呼吸打乱,整只手紧紧扣着腹下,像是只有这样才能抵挡那种快要失控的坠胀感。可这次的尿意完全不讲道理,不给他任何缓一下的余地——刚从厕所出来不到三分钟,膀胱又像被瞬间注满,胀痛感尖锐得让人心慌。
他再次冲向厕所,却发现排出的量少得几乎只有几滴,而迫尿感却一点没散,反而像在体内越积越紧。他的脸色彻底变了,额头冒出汗,腿根发麻,整个人在剧烈的尿意里忍不住微微发抖。他试着慢慢站直,但刚离开马桶几步,下一波急促感像刀刃似地再次顶上来,疼得他弯下腰,双手撑着膝盖,整张脸因疼痛与恐慌而扭曲。可他刚想张口呼喊,迫尿感又像被拧紧的阀门狂冲上来,他的喉咙发紧,整个人急得有些发喘。
妻子察觉到他不太对劲,过来一看,便看到他脸色惨白、动作紊乱,赶紧冲过来搀住他。他甚至说不出完整一句话,只能一手捂着下腹,一手抓住妻子的手臂,声音发颤:“快……医院……”
姜明野认为之前为他做检查的医生不行,不管检查怎么正常,他的身体正在失控,这是最真实的事实。这一次,他直接挂了主任号。主任是泌尿科里经验最丰富的一位,接诊量大,见过各种复杂病例。姜明野被推进诊室时,仍在轻微发抖,下腹像被人揪着一样紧。主任先让他坐好,详细了解了他这几周的症状反复、剧烈程度、膀胱镜与各项检查均正常、服药后仅缓解五天又立刻恶化的情况,又特别询问了他作为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近期补水习惯、饮食变化,以及此前医生让他做出的调整——减少咖啡因、规律排尿、不憋尿、降低训练量。
主任听完后沉默了几秒,手指轻敲桌面,开口道:“你这症状……不像典型泌尿系统的问题,更像内分泌或代谢类疾病在伪装成‘尿频’。”并耐心解释:“有些疾病会让你产生大量尿液,或者让身体感觉一直口渴、多尿,但和膀胱本身无关。比如抗利尿激素异常、低钠血症、某些代谢紊乱等等。膀胱镜正常并不能排除这些。”随即,主任开具检查:“先做三个项目——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电解质组。这些能判断你身体的水盐平衡、浓缩稀释能力、抗利尿激素是否工作正常。”
姜明野立刻被推去抽血、留尿。等待不到一个小时,结果就迅速打印出来送回诊室:血浆渗透压:291mOsm/kg;尿渗透压:565mOsm/kg;血钠:140mmol/L;钾、氯、钙、镁均正常,所有数据清清楚楚地摆明了一件事,姜明野没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
姜明野怔在原地,眼睛有些发红:“那为什么?我都按医生说的做了,咖啡戒了,训练停了,喝水控制了……我连尿意一有苗头就立刻去厕所……可为什么越来越严重?”话音未落,那股狠厉的迫尿感突然再次袭来,像钝物一下顶到腹底,他猛地哆嗦一下,捂住下腹,咬着牙冲进厕所。主任坐在诊室里,看着姜明野一分钟前还坐着、下一秒就痛苦奔逃的背影,眼神渐渐变得凝重。
几分钟后,姜明野脸色苍白地走出来,还没坐稳,主任已经下了新的判断,“你现在尿意的出现方式、出现频率,明显与‘膀胱容量的异常’不匹配。”主任道,“我怀疑你是神经调控出了问题,但又不像典型的神经源性膀胱。”随即他写下新的检查:“做一个24小时动态膀胱容量监测。看看你的膀胱真实容量、真实排尿量、膀胱顺应性变化,以及逼尿肌是否无意识活动。”
姜明野无奈的点头,几乎是带着最后的力气接受了检查。而24小时监测的过程并不好受,他需要佩戴记录设备,精确记录每一次尿意出现的时间、强度、每次排尿的毫升数,同时设备外置传感器持续监测膀胱容量变化。从早上到深夜,他几乎是被催着不断跑厕所,每一次迫尿都像被尖尖的工具从体内狠狠戳了一下,让他连走路都站不稳。但监测结果出来后,一张清晰的报告摆在了主任面前:
24小时总尿量:1120ml;每次排尿平均120ml;膀胱最大容量:356ml;膀胱顺应性正常。
所有数字再一次指向同一个答案:生理上没有问题。姜明野的脸在听结果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失血般变白。他嘴唇抖了一下:“我这样……却是正常?”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濒临崩溃的乞求:“我现在都不敢喝水了……喝一口,就要跑十几次厕所……我晚上根本睡不着……你们告诉我我膀胱是正常的——那我这是怎么了?”
姜明野的情绪完全失控,却再次被迫尿感击中,捂着下腹冲进厕所;妻子见状,也忍不住情绪激动,在医院里闹了起来,终于引起了院长的注意。院长没有多言,径直走向刚从厕所出来、脸色惨白的姜明野,不等他反应,便已伸出手指按在了他身体的一处,敏锐的捕捉到了他的一个反应,继而在纸上写下了五个字母,催促道:“你快去做这个检查!”
姜明野半信半疑,放下狠话:“行!如果这次还是正常,你们别怪我翻脸!”说完他便跟着主任去做了检查。检查结果到第二天才出来,院长只看了一眼,脸上的表情瞬间凝重,眉头紧锁,主任注意到院长的神色异常,忙走过去,低头看向报告,也只是一眼,他顿时一惊,瞪大了双眼,脱口而出:“居然是这个病!”
听到这句话,姜明野的一颗心当即提到了嗓子眼,连忙拿过报告一看,甚至把脑袋凑近了看,瞳孔骤然收紧,他抬头死死盯着院长,眼里满是恐惧和不理解,然后又迅速低头,一遍又一遍看那几行冰冷的诊断词,纸张被他的手指攥得起了褶皱,额角的青筋一根根鼓起,“不……这不可能!”他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嗓音颤抖,“怎么会是这个病?它、它跟我的尿道隔着十万八千里啊!而且我……我怎么可能得这个病……”
原来,这个久攻不破、像影子一样缠着姜明野的尿频尿急,并不是泌尿科的问题,而是来自更深处、从未被怀疑过的源头——恶性淋巴瘤。当时,院长按压他耻骨上偏左1.5cm的位置时,那一瞬的电击样痛,就是淋巴瘤在盆腔淋巴链深处滋长后的牵拉痛,而PET-CT的高代谢影像更是毫不留情地立刻展示出了真相:左侧髂内与闭孔区淋巴链呈现异常高代谢结节影,SUV值达14.7,远超正常水平,形态饱满,边界不清,典型的淋巴瘤代谢表现。
姜明野抓着报告,喉咙发干,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把这个结果和自己的症状联系起来。淋巴瘤?怎么可能是淋巴瘤?这段时间他跑了这么多泌尿科检查,膀胱镜两次正常、尿动力学正常、盆底肌表面肌电图正常、血浆渗透压正常、电解质正常,甚至连24小时动态膀胱容量监测也毫无问题。可所有正常的背后,却是因为病根根本不在尿路——恶性淋巴瘤最典型的隐匿性,让所有与尿道、膀胱相关的检查毫无意义。它不长在尿道,不侵蚀膀胱,不刺激前列腺,所有器官结构都是完好无损的,却偏偏能让一个跑了20年长跑的运动员频繁进厕所,甚至失禁。
恶性淋巴瘤的隐匿就在这里。它起源于淋巴系统,而淋巴系统是人体最深、最广的免疫网络之一,遍布全身,却不像肿瘤挤压气道那样明显,也不像肿块顶起皮肤能看见。它更像是一层静静扩散的迷雾,只要早期没有侵到骨髓、没有压迫到重要神经、没有造成明显的腺体肿大,它就不会给你明确的疼、肿、硬。姜明野前面所有检查都正常,并不是检查不准确,也不是医生不专业,而是淋巴瘤所在的位置——盆腔深部、靠近膀胱与输尿管周围的淋巴链——既不会改变膀胱镜的视野,也不会改变尿动力学的曲线,更不会反映在前列腺检查的触感上。这种看似和泌尿系统毫无关联,但症状却表现为尿频尿急的伪装,是盆腔淋巴瘤极为典型却极容易被忽视的表现。
姜明野的症状,其实早就露出了一丝端倪。恶性淋巴瘤在盆腔淋巴链生长,会引起一种特殊的反射性尿意,并非真正的膀胱容量下降,而是淋巴组织肿大后的轻度牵拉——神经受到影响,传入信号变得紊乱,大脑便错误地认为尿意反复出现。这就是姜明野长时间跑步后尤为明显的原因。他每一次长跑、每一次核心训练、每一次跨步动作,都可能轻微牵动盆腔深处,而淋巴组织的异常会让这种牵拉变得敏感。于是尿意被无限放大,却在膀胱镜中看不到痕迹,在尿动力学中也测不出来。
除此之外,姜明野还出现过几次被他忽略的信号——半夜后背突然出汗、近一个月体重悄悄下降、训练后的疲倦比往常更明显。恶性淋巴瘤的三个典型症状就在这里:夜间盗汗、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莫名疲乏。这些都不是泌尿科症状,却常常是淋巴瘤的报警方式。而姜明野作为运动员,把体重下降当成训练效果,把疲倦当成高强度计划后的正常反应,把盗汗当作天气热,直到它们组合成尿频尿急这个误导性极强的症状,才让他进入医院。
恶性淋巴瘤带来的后果远远不止这些。当淋巴瘤位于盆腔深处,如果病程继续发展,会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积水,可能引起下肢水肿、盆腔疼痛、甚至压迫神经引发难以忍受的麻木和刺痛。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免疫紊乱,抵抗力大幅下降,任何普通感染都可能致命。而最可怕的是,它的扩散往往悄无声息,仅凭常规体检几乎无法早期发现,而姜明野正是病例中的典型:身体强壮、运动量大、代谢快,却因为这一系列错误的症状表现而在泌尿科兜兜转转。
PET-CT是唯一能把淋巴瘤的踪迹完整点亮的检查。它利用葡萄糖代谢示踪剂让肿瘤细胞集中吸收,而恶性淋巴瘤的代谢速度远超正常细胞,因此在影像上会呈现出强烈的亮点。姜明野的PET-CT显示左侧髂内淋巴链多个结节均为高代谢区,最大结节直径2.1cm,SUV值超过14,这种代谢强度几乎不可能是炎症,更符合恶性淋巴瘤的特征。院长之所以一眼怀疑,也正是因为姜明野的症状太不符合尿路疾病,又完全匹配淋巴瘤的反射性牵拉痛。
姜明野捏着报告,嘴唇颤抖,眼睛盯着那几行诊断词看了许久,指尖不断发抖,那种震惊、恐惧、难以接受混合在胸腔里,让他呼吸几乎断续。一个跑了二十年长跑、凌晨五点开始训练、身体素质强到周围人都羡慕的运动员,竟然被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悄悄逼到失禁、崩溃,这种反差几乎令他难以承受。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个与尿道隔着十万八千里的病,竟然成了他最初也是最后的答案。
参考资料:
[1]程巍.尿频尿急尿不尽原是这个“内鬼”在作祟[N].甘肃科技报,2025-06-23(007).
[2]兰海河. 膀胱炎:尿频尿急的幕后黑手[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5,(05):6-7.
[3]陈忠. 中年男性尿急,不只是尴尬[J].大众医学,2024,(09):31.
(《42岁长跑运动员频繁尿频尿急,2次膀胱镜都正常,院长一句话说出真相》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