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男子频发室性早搏,半年后肝衰竭走了,医生:3个行为导致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9:25 1

摘要:2020年,28岁的赵国强,在一家快递站做司机兼分拣员。每天清晨六点出车,夜里十一点才收工,昼夜颠倒已成常态。为了支撑住困意,他常年依靠咖啡和能量饮料提神,一天能喝上好几罐。那种苦中带甜的味道,顿时成了他维持的唯一依靠。饭多车里上解决,泡面、油炸鸡、咸菜几乎成

2020年,28岁的赵国强,在一家快递站做司机兼分拣员每天清晨六点出车,夜里十一点才收工,昼夜颠倒已成常态。为了支撑住困意,他常年依靠咖啡和能量饮料提神,一天能喝上好几罐。那种苦中带甜的味道,顿时成了他维持的唯一依靠。饭多车里上解决,泡面、油炸鸡、咸菜几乎成了固定菜单,有时干脆用塑料袋装点饭菜,边等红灯边扒几口。每送完一趟货,他就点上一根香烟,任由烟灰在货物里飘扬。等到夜深,客户的电话还在不断响起,他一边回信息,一边对单号核对,酸痛得眼睛几乎睁不开。妻子劝说该休息时,他总摆手说忙完再说,可就在这悄无声息中,身体已发生了变化。

9月7日早上,赵国强正把车倒进仓库,手还没离开方向盘,胸口就突然紧了一下,那种压迫感从心窝开始,像有一只手在里面拧着,他愣了一秒,本能地弯下腰,肩膀僵硬,额头一瞬间冒出细密的汗珠。胸腔里的心跳忽然一顿——接着是一声沉闷的咚,重得像被人从内侧猛捶了一拳。他的身体微微一抖,手从方向盘上滑落,呼吸变得急促,喉咙里发出一声低低的闷哼。接下来心跳彻底乱了节奏,一阵急促,一阵空白,像是快要脱缰的鼓点在胸口无序地撞击。他捂着心口,背靠在驾驶座上,呼吸一口比一口浅,脸色迅速褪去血色,唇边泛起淡淡的青。额头的冷汗顺着鬓角滑下,他的手指微微颤抖,脚下发麻,整个人僵在原地,甚至不敢大口吸气。

几分钟后,心口那股乱颤并没有完全过去,只是从暴烈变成了一种钝钝的不安。他靠在车门上喘着气,胸口的起伏仍不规则,每次呼吸都伴着轻微的疼。等到那种慌乱稍稍平息,他才伸手去拧水瓶盖,却发现手腕发抖,盖子迟迟打不开。他喝了一口水,喉咙里的干涩减轻了一些,可眩晕紧接着袭来——眼前的世界像被水波轻轻推开,货箱的边缘在视线中摇晃成一片。他本能地抓住车门,指节被勒得发白,额头还在冒汗。赵国强低头深呼吸,胸腔里的乱跳感像顽固的电流,一阵一阵地掠过心口,偶尔又空出一拍,让他心里一沉。他揉着胸口,呆呆的愣在原地缓了十几分钟,感觉似乎没刚才那样严重,就继续干活去了

两天后深夜,赵国强又一次在路上赶最后一趟单。刚喝下几口能量饮料,胸口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握住,先是压迫感,然后转为一阵刀割般的钝痛。他本能地弯腰,双手死死按住胸前,指节泛白,指尖冰冷得像忘了温度。每次呼吸都像被绞住,胸腔里有股沉重的反弹力,把他从里往外往回推。疼痛顺着神经像裂开的纹路一路窜到左肩和左臂,手臂的感觉逐渐模糊,连拇指的触感都像被棉花包着。他试图用力吸气想缓一缓,可空气像被堵在通道里,吸入的每一口都短促而碎,胸前的绞痛随着心跳一下一下放大。额头上的汗珠像断线的珠子滚下,他的嘴唇开始失去血色,目光涣散却还死死盯着方向盘,手在颤抖中不停收紧又松开,仿佛握着的不是方向盘而是一根细细的救命稻草。

疼痛在几秒钟内从钝痛升级为撕裂般的剧烈,他突然感觉四肢无力,指尖失去知觉,双腿像灌了铅般支撑不住。方向盘在手中滑动,他本能地把身体向前探去,头重重撞上方向盘,眼前一阵急促的黑影滚过。嘴里发出压抑的呻吟,呼吸变得更浅更急,胸口的起伏越来越微弱,呼吸像被抽走了一半的风箱。随后是一阵无法控制的抽搐,手臂无力垂落,身体像折断的柳枝向前塌去,额角的静脉鼓起,嘴唇由苍白转为暗紫,在失去意识的最后一秒,赵国强将刹车拉住。路人见快递车歪歪扭扭行驶最后停下,意识到不对劲,赶忙上前打开车门,并摇晃他的身体,却见他有短暂的迟疑,手指还有微弱的反应,但声音已不能回应。便意识到情况紧急慌忙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

救护车抵达后,医护人员迅速将赵国强抬上担架。急救医生立即进行初步生命体征评估:血压为 88/54 mmHg(正常范围 90–140/60–90 mmHg),心率 132 次/分,节律不齐,可闻及间歇性漏搏;呼吸频率 28 次/分,呼吸浅而急促;血氧饱和度 89%(正常 ≥ 95%),说明心脏泵血效率下降、组织供氧不足。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并持续心电监护

到达急诊室后,医生完善了相关检查: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部分为成对出现,间歇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肌酶谱:肌酸激酶38U/L(正常0–24 U/L),肌钙蛋白-I0.06 ng/mL(正常频发室性早搏,伴轻度心肌缺血及低钾血症

赵国强此时意识模糊但能回答简单问题,他声音虚弱地问:“医生……我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心脏坏了?
医生蹲下身语气平稳地解释:“现在你的心脏节律紊乱,属于室性早搏。你最近是不是长期熬夜、喝很多咖啡或功能饮料?
赵国强微微点头:“每天都喝,不喝就睁不开眼。”
医生点了点头:“这就对了。咖啡因会刺激心肌,让电信号提前释放;再加上你长时间坐车、抽烟、饮食高盐高脂、缺乏休息,这些因素叠加,会让心脏过度兴奋、缺氧、缺钾。早搏久了,就可能发展成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此时妻子赶到急诊,满脸焦急:“医生,他是不是要心梗?是不是太累了?
医生安抚地摆手:“还没到心梗那一步,我们抢救及时。现在需要监测心律、补钾、休息,先稳定下来。以后一定要调整作息,别再靠咖啡和熬夜硬撑。心脏是最记仇的器官,透支一次就会留下印记。”赵国强听着,眼神有些发酸,轻声说:“我知道了……以后不敢了。”

赵国强情况暂时稳定后,被安排转入心内科继续治疗。心内科唐医生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第二天上午,监测结果显示:全天共记录室性早搏2800余次,其中成对早搏110次,短阵室速4次,伴间歇性心肌缺血改变。唐医生在病历上写下诊断——频发性室性早搏伴轻度心肌缺血

医生来到病房,语气平稳地对赵国强说道:“赵师傅,你这次的心律失常和你长期的工作状态关系很大。我们已经开始静脉补钾、补镁来纠正电解质失衡,同时使用药物控制心率,配合低流量吸氧帮助心肌代谢恢复。”赵国强虚弱地点点头:“医生,我这是要命的病吗?”医生轻轻摇头:“不算要命,但要命的生活方式要改。你熬夜、喝咖啡、抽烟、久坐不动,这些都在一点点掏空心脏。我们能用药救一阵子,但救不了你一辈子。”

他沉默片刻,又问:“那我回家该注意些什么?”医生拉了张椅子坐下:“第一,别再靠能量饮料提神,咖啡因会让心肌更加兴奋。第二,要保证充足睡眠,固定时间休息。第三,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多吃含钾的水果和蔬菜。工作两小时要活动几分钟,别整天窝在驾驶座上。还有一个月后来复查心电图。记住,你的心脏不是机器,它需要休息。”赵国强听着,眼眶微红,低声说:“医生,我明白了,这次真得改。”医生点点头:“能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治疗开始。

出院后,赵国强严格遵照医生的叮嘱开始调整生活。他把原先的闹钟从凌晨五点半改到早上七点,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为了戒掉提神饮料,他用温水代替咖啡和能量饮料,手边的烟盒也被彻底丢进垃圾桶。饭菜从车上的快餐换成家里自煮的清淡餐,早餐有燕麦和香蕉,中午有蔬菜、豆腐、鸡胸肉,晚上则是一碗杂粮粥。他开始习惯饭后慢走二十分钟,工作两小时就会下车伸伸腰,做做扩胸运动。夜里不再接单,八点准时关手机,听着轻音乐入睡。妻子偶尔提醒他量血压,他就笑着举起手腕的监测仪,数值稳定在120/78mmHg左右。

一个月后,赵国强按时来到医院复查。医生为他做了动态心电监测和心肌酶检查。结果显示:24小时平均心率为82次/分,室性早搏减少至每日不足200次;血钾4.2 mmol/L(正常3.5–5.3 mmol/L),肌钙蛋白恢复至0.02 ng/mL(正常调整得很好,继续保持。”他笑着对妻子说:“这次,我真听医生的话了。”然而,就在夫妻俩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时,意外却再次发生了

2021年4月19日中午,赵国强正准备把最后一批快件送到单位食堂。刚搬起一箱货时,他突然感觉右上腹一阵闷胀,像被什么东西顶着。起初他以为是吃多了早饭,没在意,继续弯腰搬货,可那股钝痛越来越明显,腹部绷得紧,连呼吸都显得沉重。他放下箱子,用手按着肋下的位置,额头冒出细汗。那种疼不是刺痛,而是持续的深压感,从肚子一直往胸口蔓延。他的脸色渐渐发黄,嘴角干裂,指甲的颜色也开始暗淡。短短几分钟,他就觉得整个人被掏空了力气,手脚发软,连站稳都困难,只能扶着在驾驶座上缓缓坐下,嘴唇轻颤,不停地含糊地嘀咕着什么。

几分钟后,赵国强的呼吸越发急促,胸口剧烈起伏着。他试图伸手去抓放在副驾的水瓶,却发现手臂抬不起来,整条右手像灌了铅一样沉。他的眼神开始涣散,嘴角渗出细汗,皮肤呈现出蜡黄色的光泽。腹部的绞痛已经变成针扎般的抽搐,他蜷着身,额头紧贴方向盘,呼出的气中带着淡淡的甜腥味。接着,一阵恶心从喉咙涌上来,他弯腰呕吐,吐出的液体夹杂着苦味的黄水,带着一股刺鼻的味道。喘息间,他的唇色越来越淡,呼吸越来越浅,身体的颤抖也在逐渐加重。赵国强想开门呼救,却发现腿一点力气都没有,整个人瘫在驾驶座上,视线一阵阵模糊,耳边的声音越来越远,只剩心跳在耳膜深处急促地敲击。路过的工人见状立刻跑来呼喊,却听不到回应,只能看到他的胸口还在微微起伏赶紧掏出手机拨打120

赵国强被救护车送入医院时,意识已经模糊。急诊监护室里,灯光刺眼,医生们围在床边,迅速展开抢救。护士报告:“血压78/50mmHg,心率128次/分,血氧84%!”急救医生立刻下令:“马上上氧,推去静脉通路,准备扩容!”针管扎进手背的瞬间,他的手指微微抽搐,皮肤冰冷发黄,嘴唇几乎失去颜色。监护仪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医生一边按压,一边吩咐药物推注。

随着血浆、葡萄糖和升压药陆续输入,赵国强的胸口微微起伏,心电图上的线条出现短暂波动。有人低声喊:“心率上来了!”然而几秒后,那条绿色曲线又剧烈抖动,紧接着陷入无规律的震荡。急救医生咬牙:“继续按压——1、2、3……准备除颤!”电击声响起,赵国强的身体随着电流猛然一震,又重重落下

抢救持续了近四十分钟最后一次除颤后,心电图上终于出现了一条微弱的波形。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主治医生抬头吩咐:“送重症监护室,警惕肝功能衰竭。”病历上,诊断被写得冷静而准确: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休克状态。当晚,医生为他上了呼吸机,静脉输入白蛋白、保肝药物,并监测凝血功能。血检结果很快出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860 U/L(正常0–40),谷草转氨酶2100 U/L(正常0–40),总胆红素 352 μmol/L(正常所有数据都在警告——他的肝脏几乎停止工作。

妻子在抢救室外守了一夜,凌晨三点,她被护士叫进病房。赵国强面色蜡黄,插着呼吸管,一动不动。主治医生压低声音:“目前情况极其危重,我们已尽全力维持循环。”妻子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他不是好好的吗?之前心脏好了,还去复查……怎么突然变成这样?”医生沉默片刻,只能叹息:“我们也在找原因,暂时看不出明确诱因。”

清晨七点,监护仪上的曲线再次出现混乱。医生立即冲进来抢救,肾上腺素、心肺复苏、电除颤一并进行。持续了半个小时,最终那条绿线却在屏幕上慢慢拉直。抢救停止,护士轻轻关掉仪器,空气中只剩下呼吸机的低鸣。

妻子扑到病床前,双手紧紧握着他冰冷的手:“不是说稳定了吗?不是说已经恢复了吗?为什么会这样?之前治疗心脏的时候,医生明明说都恢复好了,他做的一切都是按照医嘱来的,为什么还会这样!”声音几乎撕裂整个病房。

主治沈医生坐在办公桌前,翻着厚厚一摞病历和检验单。此刻,他的脸上没有表情,只有那种医者在无法解释的死亡面前特有的凝重。他先调出了赵国强入院时的监护记录:血压持续下降,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5mmHg,乳酸升高到5.6 mmol/L,心电图节律虽乱但没有再发室速。心脏的确撑不住,但不是直接死因。沈医生继续看——病毒性肝炎全阴,乙肝、丙肝、戊肝全套检查均为阴性;自身免疫性抗体阴性;急性药物中毒筛查未见异常;重金属检测亦在参考范围。所有能想到的致病可能,全被排除了。

他靠在椅背上,揉着太阳穴,喃喃道:“肝功能完全衰竭,却找不到源头。”他又翻开前一周的复查资料: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肝肾功能均正常,肌钙蛋白和转氨酶那时都在基线值内。他皱起眉头,在病历上划了一道圈:“变化太快了,不像慢性过程。”然后转向妻子,语气平和:“您能再仔细想想,他这几天有没有吃什么新东西,或者用过别的药?
妻子抹着泪摇头:“他回家都吃我做的饭,医生说要清淡,我们连油都省着放。”
“有没有去看其他医生?或吃保健品?”
“没有,他怕乱吃出问题,什么都没碰。

沈医生叹了口气,低头写下:病因未明,考虑代谢性因素可能。他心里明白,这个可能不过是一种安慰。

当天下午,他带着病例来到林主任办公室。林主任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从医三十余年,长期致力于心脏代谢与多系统损伤机制的研究,对复杂心律失常及合并脏器衰竭的病理变化有极深造诣。他临床经验丰富,判断细致入微,擅长在看似常规的病例中发现被忽略的隐性风险。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主导疑难病例讨论,其思维逻辑严谨,医德与学识并重,被业内公认为兼具理性与洞察力的医学权威。

林主任坐在办公室的灯下,窗外的天色灰白。赵国强的遗体已经被推走,病历和监护记录整齐地摞在桌上。空气里残留着一点酒精味,却压不住那股沉闷的气息。沈医生神情憔悴,手里还拿着病例复印件,声音低哑:“主任,所有检查都复核了,没有任何异常。病毒、药物、毒理、免疫,全阴性。肝脏衰竭来得太快,我查不到任何病理原因。”

他从实验报告翻到护理记录,手指轻轻在字里划过:饮食规律、每日散步、无异常。他停了几秒,又往前翻,看到了赵国强出院时的医嘱——戒烟戒酒、少油少盐、保证睡眠、适度活动。那行字被赵国强自己用笔圈了两遍,墨迹深得发黑。林主任看着那一笔一划,神情越来越沉。他缓缓问:“他真的完全照做?

妻子红着眼点头:“是的,他太怕再生病了,连一口油都不敢多放,吃饭慢,喝茶多,说是养肝排毒。我劝他别太拘着,他还嫌我不懂。”

林主任听到完,手微微一顿,但没有抬头。他继续问:“最近有没有出现其他不适?比如食欲差、腹胀、容易疲倦?
妻子想了想:“这几天他总喊苦,嘴里发酸,说早上偶尔会肚子不舒服,还容易出汗,我以为是体虚。”

林主任转身回到桌边,轻轻敲了敲病历:“沈医生,你再去查一查他的生活记录,特别是复查前那几天,他做过什么,喝过什么,吃过什么,哪怕是一杯水,都不要放过。”
沈医生点头离开,几分钟后,他带回一份家属笔记,是赵国强自己写的康复日记。主任戴上眼镜,仔细看每一页:每天几点起床、饭量、饮水量、睡眠、运动,全记录得一丝不苟。当看到某一行字时,他的指尖轻轻停住,随后若有所思地合上本子。

他走到妻子面前,语气缓慢:“你丈夫很自律,也很努力,但有时候过度的自律,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妻子怔住:“您是说,他哪儿做错了?”

“赵国强的病例,我反复看了三遍。”林主任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冷峻的笃定,“他是那种让医生放心、让家属骄傲的病人。每一项医嘱他都照做——戒烟戒酒、早睡早起、饮食清淡、定期复查。心律监测稳定,心肌酶谱恢复良好,甚至连心理评估都在正常范围内。这样的病人,本该是教科书式的康复案例。但问题就在这儿——一切太平稳,太完美。身体不是仪器,不可能毫无波动。赵国强把规范执行到了极致,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失去了适应变化的能力。”

林主任顿了顿,目光落在桌上的病例上,语气低了几分:“我仔细追溯他的生活轨迹,发现他的确做得很好——甚至好得过头。他忽视了三个细节,那些细节微小到连医生都可能忽略,可它们是能改变身体代谢与负担的关键点。表面上,他在恢复;实际上,身体在悄悄透支。赵国强的结局,不是因为疏忽,也不是命运突然发难,而是那三个被忽略的细节在一点点蚕食他的平衡,等他意识到时,早就给肝脏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赵国强在确诊频发性室性早搏后,极度重视自己的身体。医生叮嘱他控制咖啡因摄入、戒烟酒、保证睡眠,他全部照做。可他为了让心跳彻底平稳,又自行强化了康复计划——彻底戒掉油脂、只吃清粥与蔬菜。他坚信越清淡越安全,却忽视了脂肪在心肌代谢中的作用。心脏活动依赖脂肪酸供能,长期无脂饮食使心肌能量来源紊乱,肝脏被迫承担更多糖代谢负荷。久而久之,肝糖原储备下降,脂代谢链失衡,肝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工作”的状态。这种隐性代偿,成为最早的负担。

赵国强还在饮食中几乎剔除了蛋白质。他担心动物蛋白会升心率,于是连鸡蛋、豆腐都吃得极少。可心肌细胞的钠钾泵功能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肝脏则是氨基酸转化与合成的核心。蛋白质摄入不足,让肝脏在维持血浆蛋白与代谢酶合成时长期透支。这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虽然表面平稳,但内部已开始过热。肝细胞的修复速度跟不上损耗,轻度炎性反应在体内缓慢积聚,却不易被察觉。

另一处被忽略的细节,是他过度饮水的习惯。赵国强认为水能稀释血液、降低心负担,每天喝水超过三升,且常常一次性大量灌下。短时间内的水负荷会使血浆电解质被稀释,尤其是钠、钾离子波动最明显。心脏与肝脏都对电解质极为敏感,当血钾短暂下降时,心律调节系统受刺激,而肝脏则因水分骤增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不稳。反复的轻度电解质紊乱,让肝细胞膜电位持续不稳,代谢通路逐渐受阻,解毒与合成功能同时下降。

第三点,在他看来,运动是修复心脏的关键,于是每天早晨坚持快走一小时,从不间断。可频发性早搏的恢复期,本就不宜高强度运动。赵国强的心肌在运动中需要更多能量,肝脏必须加速代谢脂肪酸与乳酸来支持这一过程。运动时间长、强度大,意味着肝脏一直处在高压状态。随着代谢产物不断堆积,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供应被削弱,乳酸清除效率下降,局部氧化压力升高。日积月累的微损伤,成为他体内看不见的倒计时。

赵国强还喜欢在运动后立即饮水、进食清淡流食。他认为这样能补充体力、稳定血压。实际上,运动后的肝血流量暂时减少,而此时快速饮水会进一步稀释血液,使肝血灌注受限。再加上他进食的食物缺乏脂肪与蛋白质,胆汁分泌被抑制,脂溶性营养物质无法被正常吸收。肝脏在这种反复饥饿+稀释的循环中,失去了恢复能力。虽然他每次复查结果都显示正常,但那只是代偿机制尚未崩溃的假象。

真正的问题,在于他对规范二字的理解。赵国强遵守得太彻底,以至于忽略了身体的自我调节。他的心律确实稳定了,可肝脏承担了过多代谢与能量调配的任务。当他一次轻微的疲劳或水分摄入异常叠加上去时,肝脏已无力平衡体内的电解质与代谢产物。那一刻,功能链条被彻底击穿。赵国强不是死于心脏,而是死在过度自律下的代谢透支中,三个看似正确的生活改变,最终让身体最能代偿的器官首先崩溃。

参考文献:

1.方柏,杨晓芬,吴阿兰,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盲端束的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例[J/OL].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4[2025-11-12].https://link.cnki.net/urlid/42.1421.R.20251028.0948.003.

2.张倩,赖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5,9(18):1-3.DOI:10.20267/j.issn.2096-3807.2025.18.001.

3.龚梦桃,王云瑰,樊祥山,等.慢加急性肝衰竭中IL-6介导单核/巨噬细胞通过PD-L1-PD-1轴抑制NK细胞效应功能的研究[J/OL].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5,(10):1329-1337[2025-11-12].https://doi.org/10.13315/j.cnki.cjcep.2025.10.011.

(《纪实‍:28岁男子频发室性早搏,半年后肝衰竭走了,医生:3个行为导致的》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