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重庆的家里,他“咕咚”一声就跪在了蒋介石面前,连磕三个头,嘴里念叨着“爸,儿子不孝,这才赶回来看您”。
1937年春天,国共两党已经联手抗日。
在外头晃荡了足足12年的蒋经国,终于从苏联拿到了回国许可。
一到重庆的家里,他“咕咚”一声就跪在了蒋介石面前,连磕三个头,嘴里念叨着“爸,儿子不孝,这才赶回来看您”。
蒋介石赶紧放下报纸扶起他,还没等父子俩多说几句,蒋介石就喊着要带他见“妈”——也就是宋美龄。
可蒋经国接下来的话,把气氛瞬间冻住了。
面对宋美龄,他没喊“姆妈”,只规规矩矩说了句“蒋夫人安好”。
这一幕看着是父子继母间的尴尬,可背后藏的,却是蒋家几十年都没说透的生育秘辛。
今天咱们就顺着蒋纬国临终前的爆料、蒋介石的日记,把宋美龄没生孩子的真相扒清楚。
1996年,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纬国躺在病床上,身体已经快不行了。
这时候他接受了媒体采访,一开口就炸了锅:“蒋经国压根就不是委员长亲生的,我爸其实姓戴。”
这话传到美国,正在那儿养老的宋美龄气得差点从轮椅上站起来。
本来想觉得蒋纬国就是病重胡言,可后来发现,他这话不是没影儿的事。
蒋纬国走了之后,台湾很快传出来一篇叫《真相大白》的文章,里头假借他的口吻说,蒋介石其实没生育能力,所以蒋经国肯定不是亲生的。
这一下,之前大家都猜“是宋美龄不能生”的说法,好像突然站不住脚了。
但这里头有个疑问,蒋介石要是真没生育能力,他的大太太毛福梅1910年生的蒋经国,又是怎么来的?
要知道,1908年蒋介石就去日本留学了,1909到1910年基本没怎么回国。
毛福梅1909年怀上孩子,按时间算,蒋介石根本不在身边。
搞不清这一点,蒋经国的出身就始终是个谜。
再说说蒋纬国自己“姓戴”的事,这得倒回蒋介石和戴季陶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俩人当时都跟着孙中山。
日本政府为了拉拢他们,派了个叫津渊美智子的“黑龙社”成员接近他们。
蒋介石和戴季陶都对这姑娘有好感,可蒋介石嘴笨动作慢,戴季陶先一步跟人好了。
后来戴季陶腻了想撒手,蒋介石又凑了上去。
1916年戴季陶回国,津渊美智子已经怀了他的孩子。
可戴季陶家里有个厉害老婆,不敢认这个孩子。
无奈之下,这个孩子就被蒋介石收养了,改名蒋纬国。如此看来,蒋纬国说自己“姓戴”,还真不是瞎编。
蒋纬国的话听着有鼻子有眼,但蒋介石留下的日记,却把这事翻了个个儿。
有台湾的历史学者早年看过蒋介石的日记,里头1928年8月有这么一段:“老婆在上海医院躺着,身子很弱,医生查了说是流产了。我在南京,心里头那个难受,没法说。”
一开始有人说这日记是编的,直到胡佛研究院的学者郭岱君又去查,还找出了个关键细节。
原来那段时间,有人两次重金贿赂蒋介石家的守卫,想冲进去刺杀他们夫妇。
半夜里枪声一响,正在二楼休息的宋美龄吓得够呛,紧接着就小产了。
很显然,这次小产给宋美龄留下了病根。
之后她再怀孕,都撑不过三个月,成了习惯性流产。
1929年蒋介石给陈立夫发的秘密电报里也提过,“家里有人小产,病情加重,我得请几天假去照顾她”。
这就说明,宋美龄不是不能生,她是能怀上,可保不住。
这么一来,蒋纬国说“蒋介石没生育能力”就站不住脚了。
毕竟宋美龄能受孕,就证明蒋介石的身体没问题。
那蒋介石当初为啥对蒋经国不冷不热?怕是最有体会的要算蒋介石自己。
蒋经国是他不喜欢的原配毛福梅生的,还曾过继给去世的哥哥,加上俩人常年不见,感情自然淡。
更何况,蒋介石当年娶宋美龄,本就盼着能生个“蒋宋联姻”的孩子继承家业,蒋经国自然入不了他的眼。
蒋纬国为啥非得在临终前捅出这些事?这就得说说1964年的“湖口兵变”了。
那年1月21日,台湾湖口乡的装甲兵基地出了事,有人想搞政变没成功。
带头的赵志华,以前是蒋纬国当装甲兵司令时的下属,俩人关系不错。
这事一出,蒋经国可抓住机会了。
他本来就怕蒋纬国抢权力,赶紧跟蒋介石说,把装甲部队调去台中,还把蒋纬国派去美国深造。
蒋纬国刚到美国,就传来老婆在台湾难产去世的消息。
他心里肯定清楚,要是不被调走,老婆或许就不会出事。
从美国回来后,蒋纬国的日子更不好过。
蒋介石想让他去“国防第二厅”当厅长,可那地方全是蒋经国的人,他根本待不下去,最后只能去“第三厅”。
1980年蒋经国又把他调去管后勤,还把他的上将排名从第八降到第十二。
1986年蒋经国病重,也只给了他个“国安会秘书长”的虚职,不让他碰核心权力。
毫无疑问,蒋纬国这一辈子,都活在蒋经国的打压下。
所以蒋经国一死,他就把满肚子委屈全倒了出来。
有人骂他是“养不熟的白眼狼”,用完蒋家就翻脸。
也有人说他是想给历史一个交代,我倒觉得,这两种可能都有。
他既想报复多年的打压,也想让大家知道蒋家那些藏在暗处的事。
如今蒋家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后代也没人能撑起场面。
回头看宋美龄没生孩子的真相,哪是什么“不能生”,不过是命运捉弄加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而蒋纬国的爆料,与其说是揭开了蒋家的秘辛,不如说是给那段混乱的历史,添了一笔带着个人恩怨的注脚。
来源:豆猫小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