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他亲口的认输。他不是骗子,也不是跑路,而是一个曾经的风云人物,被市场规则割下最后一根脊梁,还保持着最后一分体面。
10月22日王自如坐在一节闷热的绿皮火车车厢里,吃着泡面,眼神发直。
他对镜头说:“我现在负债一个亿,被限高了。”
这是他亲口的认输。他不是骗子,也不是跑路,而是一个曾经的风云人物,被市场规则割下最后一根脊梁,还保持着最后一分体面。
他确实曾风光无限,“科技圈刘翔”,“独立评测标杆”,再到董明珠亲自钦点的格力副总裁。可现在,只剩铁窗外的冷风,和银行账户里的负债一亿。
这一切从一纸对赌协议开始。
很多人一听“对赌协议”,下意识以为是企业内部的某种商业博弈,其实本质上,它是一种融资条件下的风险压条。白纸黑字写明:你承诺公司在若干时间内达到某指标,否则就要“回购”股份、返还本金、加利息,个人兜底还钱。
这简直不是在谈投资,而是拿人命开信用证。
王自如的对赌协议,年利率高达12%,本金3383万元。2019年他达不成业绩目标,回购机制启动。从那一刻起,债务像雪球一样滚动,2024年已逼近1亿元总额:利息2030万,违约金、诉讼成本、员工赔偿和运营残债累死计算达5000万以上。
这就是它的致命之处,利滚利+连带责任。一个人的失败,不只会让公司垮掉,还会在法律上彻底摧毁他个人的生存空间。
时间拨回2012年,那是中国智能手机爆发的元年。iPhone点燃了国内的消费级电子狂潮,王自如靠着一股冲劲和专业积累,创办了数码评测平台Seiler,一度成为行业顶流。
2012年7月雷军的顺为基金拿出200万元,估值800万,占股25%。
2014年OPPO系进场,投入600万元,估值飙涨至6700万。
2015年腾讯系平台来了,带来了更深的资源、更密的包装机制、和更狠的一纸协议。
在这几轮融资间,王自如为了抓住窗口,把股权、控制权、甚至个人信用都拱手送出,还未盈利的平台估值被拔高到1.5亿元。
对赌协议也早早种下。那时他或许不明白,这不是赌博,而是围猎。
为了筹资他把自己困进了一个纯粹为资本量身打造的业绩陷阱。一旦达不到目标,回购赔付条款如同法律地雷,毫无宽容。
这不是交易,这是定向绞肉机。
王健林、王思聪、罗永浩,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哪个又没踩过这颗雷?
王健林2020年因对赌未完成,引咎退让,交出万达控制权。
王思聪因熊猫直播的对赌条件失败,身价亿缩水,靠母亲“救场”。
罗永浩曾因锤子科技对赌崩盘,6亿债务压到脱口秀舞台上。
不夸张地说,对赌协议,成了压死创业者的“合法杀手”。
它看似提供了资本的火箭助推器,实则是把创始人绑死在高杠杆的十字架上,容不得失败。
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万劫不复。
在王自如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创业失败,而是一个系统性风险如何借助一纸协议,把人推向深渊。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在格力犯了什么错?是不是被“董姐”资本运作拖下水?
并没有。
他加入格力,两年后主动离职。真正的债务,与格力没有一分瓜葛,而是早在格力前十年,他就已签下这份注定引爆的对赌协议。
所以不要把他的问题简单归结为“企业行为”,这是创业者为一场商业理想做的豪赌。
是的,他输了。但不能说,他不配赢。
2014年8月王自如VS罗永浩。
3小时混战直播,罗永浩逐条质疑他拿厂商钱做评测,把其“独立性”扒个底朝天。
那场直播之后,王自如虽然粉丝数暴涨,但平台的公信力跌至谷底。以独立评测起家的公司,丧失了最核心的价值支点。
商业模式开始崩塌。
测评视频,看的人多,不赚钱;实验室很有排面,持续烧钱;唯一能挣钱的是维修业务,可一做大就得深度绑定厂商,独立性继续下滑。
这是一道死胡同。无论他怎么走,都会掉进信任陷阱。
命运从不等待慢慢摸索的人。
当王自如还在做每期30分钟的精修评测,那边的B站、抖音、快手,已经用10秒的剪辑把市场分完了。
2016年短视频时代崛起,三年时间,他没能彻底转型。
“你看影视飓风就是例子,人家慢慢来,用5年打磨打法。”
可王自如没有那样的土壤。他来自普通家庭,创业起步靠“出租屋+拼命熬夜”,缺资源、缺背景、缺底气,只能靠资本快跑。
而这次快跑,交的是血的学费。
王自如说要重新创业用来还债。
哪怕极其乐观:年营收5000万,净利率20%,年净利润1000万,要十年才能还清1亿。
但现实是:当前市场连年利息406万都吃不消。
一边是资本高逻辑的回本要求,一边是创业者赤手空拳的红海拼杀。
有人说王自如是“体面地失败”,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个爱赌、压错赛道、自作自受的“前浪”。
王自如背负的,并不是简单的债务,而是一代人对于翻盘、奋斗、成功标准的集体焦虑。
你可以说他输了,但不能说他不曾努力。更不能忽略,他所面对的是一场不对等的搏命博弈。
当我们还在笑他“负债一亿”的绿皮火车镜头时,也许生活已经默默把同款“对赌条款”捆到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只不过你没签下来而已。
来源:科普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