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红星机械厂干了四十年,从一个毛头小伙,熬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李。
我叫李建华,今年六十岁,退休手续是上个月办利索的。
在红星机械厂干了四十年,从一个毛头小伙,熬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李。
退休那天,厂长握着我的手,说了一堆场面话。
什么“老黄牛”,什么“奉献精神”,我听着,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心里就一个念头:终于他妈的解放了。
我这辈子,没啥大志向。
年轻时想当个工程师,结果干了一辈子车间技术员。
想让儿子李明出人头地,结果他也就是个普通白领,背着三十年房贷,天天被老板训得跟孙子似的。
人生啊,就是个不断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过程。
我接受了。
所以退休这事,对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
我跟老伴张桂芬规划得明明白白。
把老房子拾掇拾掇,我养花,她跳广场舞。
我约上几个老伙计,钓鱼、下棋。
她跟那帮老姐妹,逛街、旅游。
早晨去公园打套太极,中午回家做点自己爱吃的,下午睡个长长的午觉,晚上看看电视,十点准时睡觉。
这日子,光是想想,就美得冒泡。
我跟桂芬说:“这回,咱俩可得把过去四十多年没过成的二人世界,好好补回来。”
桂芬白我一眼,嘴角却咧着。
“就你花样多。”
退休第一天,我起了个大早。
天蒙蒙亮,我就醒了。
没有烦人的闹钟,没有想着今天车间又有什么破事。
我伸了个懒腰,骨头缝里都透着舒坦。
我轻手轻脚地爬起来,给自己泡了杯上好的龙井。
茶叶是侄子送的,我一直没舍得喝。
今天,必须开封。
茶香袅袅,我端着杯子,站在阳台上。
楼下,早起遛鸟的大爷已经吊开了嗓子,卖早点的三轮车叮叮当当地过去了,空气里飘着一股豆浆和油条的香气。
这就是生活。
这他妈的,才是生活啊。
我感觉自己过去四十年,都是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我喝了口茶,烫得恰到好处。
心里琢磨着,等会儿去菜市场买条活蹦乱跳的鲫鱼,中午给桂芬炖个汤。
下午,把那副尘封了多年的象棋拿出来,擦擦干净,去楼下公园,杀他个片甲不留。
正美滋滋地盘算着,手机响了。
是儿子李明打来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
这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
“喂,爸。”
电话那头,李明的声音有点虚。
“嗯,”我应了一声,假装平静,“怎么了?”
“那个……爸,您跟我妈……身体还好吧?”
“好着呢,能吃能睡,你爸我刚退休,正准备活到九十九呢。”我故意把话说得轻松。
“那就好,那就好……”
他那边沉默了几秒,我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小,应该是儿媳妇王倩。
“你倒是说啊!”
李明清了清嗓子。
“爸,是这么个事儿。您不是退休了嘛,时间也多了……”
来了。
我就知道。
“小倩她……她公司有个特别好的晋升机会,要去总部培训三个月。这机会太难得了,放弃了太可惜。”
“所以呢?”我心里已经凉了半截,但嘴上还硬撑着。
“所以……所以想请您跟我妈,过来帮我们搭把手,带一下小宝。”
小宝,我孙子,今年刚一岁半。
我感觉手里的茶杯,瞬间就不香了。
“你妈不是还得去社区帮忙吗?她走不开。”我下意识地就想推脱。
“爸,我知道这事儿挺突然的,也挺麻烦您二老的。可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请保姆,一个月七八千,我跟小倩这房贷压力……”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带着点哀求。
“再说了,保姆哪有自家人放心啊?是不是?”
我没说话。
我看着阳台上那盆我刚换了土的君子兰,叶子绿得发亮。
我仿佛已经看到,它接下来的几个月,会因为没人照料而变得枯黄。
“爸?您在听吗?”
“在。”我的声音有点干。
“您看……行不行?就三个月,很快的。”
很快?
三个月,对我来说,就是我整个黄金退休生涯的开端。
就这么被毁了。
“我跟你妈商量一下。”
我没等他回话,直接挂了电话。
张桂芬已经起来了,正在厨房里热牛奶。
她看着我的脸色,问:“怎么了?谁的电话?”
“你宝贝儿子的。”我把手机往沙发上一扔,气不打一处来。
我把事情一说,桂芬也沉默了。
她端着两杯热牛奶,放到我面前一杯。
“他也是没办法。”
“没办法?他没办法,就得把我们俩拴住?我这刚退休一天!就一天!”我声音都高了八度。
“我这鱼还没钓呢,棋还没下呢,我的好日子还没开始呢!”
我越说越气,在客厅里来回踱步。
“我们养他小,现在还得养他儿子小。我们上辈子是欠了他的吗?”
桂芬叹了口气,没说话。
她知道我正在气头上,说什么都没用。
这就是我们老夫老妻的默契。
我气我的,她不火上浇油。
等我气头过了,再讲道理。
我在客厅里转了十几圈,心里的火稍微降下去一点。
我一屁股坐到沙发上,端起牛奶,一口气喝了半杯。
心里堵得慌。
说真的,不是不愿意帮忙。
是孙子,亲孙子,哪有不疼的道理?
可我心里就是不痛快。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钱,刚准备去环游世界,结果你儿子跑过来说,爸,我买房还差两百万。
憋屈。
非常憋屈。
桂芬看我平静下来了,才慢慢开口。
“建华,我知道你委屈。我也委屈。”
“可那是咱儿子,咱孙子。他们有困难,我们能眼睁睁看着不管吗?”
“那也不能这么理所当然吧?”我顶了一句,“搞得好像我们就该给他当牛做马一样。”
“他没那个意思,就是年轻人,压力大,想不到那么周全。”
桂芬顿了顿,接着说:“再说了,小宝那么可爱,你不是也挺想他的吗?”
我想吗?
是挺想的。
上次见是一个月前,小家伙已经会摇摇晃晃地走路了,看见我还会咧着没长几颗牙的嘴笑,喊“爷……爷……”
那感觉,心都化了。
可想归想,跟天天二十四小时绑在一起,是两码事。
我没说话,算是默认了。
桂...芬拍了拍我的手。
“去就去吧。就当是换个地方住三个月。等小倩培训回来,我们再回来过我们的好日子。”
“再说了,儿子家条件好,大房子,有电梯,不比咱们这老破小强?”
我心里冷笑。
强?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在自己家,我光着膀子,穿个大裤衩,没人管我。
在儿子家,我得穿戴整齐,说话都得注意点。
那能一样吗?
但我也知道,这事儿,没得选。
我李建华,硬气了一辈子,到老了,还是得在儿子面前低头。
第二天,我跟桂芬就收拾了行李。
说是行李,其实也就是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我们各自的降压药。
我看着我那套崭新的渔具,还有那副油光锃亮的象棋,心里叹了口气。
兄弟们,等我回来。
李明开车来接我们。
一路上,他嘴甜得跟抹了蜜一样。
“爸,妈,辛苦你们了。”
“等我这个项目奖金下来,我带您二老去海南玩。”
我闭着眼睛,靠在座椅上,懒得理他。
画饼。
谁不会啊。
到了儿子家,一个一百五十平米的大三居,装修得跟样板间似的。
王倩已经把客房收拾出来了。
一米五的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
干净是干净,就是冷冰冰的,没人气儿。
小宝看见我们,倒是很高兴。
张开小手就扑了过来,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爷爷,奶奶”。
我心里的那点不快,瞬间被冲淡了大半。
我把他抱起来,小家伙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口水糊了我一脸。
我乐了。
行吧,看在孙子的面子上。
我忍了。
王倩第二天就走了。
走之前,拉着我们开了个“岗前培训会”。
她打印了一张A4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宝的作息时间。
“妈,爸,你们看。小宝早上七点准时喝210毫升奶,八点吃一小碗加了核桃粉的米糊,十点要吃水果,苹果要刮成泥,香蕉要碾碎。”
“中午十二点吃午饭,我周末会把辅食做好,冻在冰箱里,你们到时候热一下就行。记住,绝对不能给他吃我们饭桌上的东西,盐和糖对肾脏有负担。”
“下午三点喝一次奶,五点吃点小溶豆或者磨牙饼干。”
“晚上七点晚饭,九点喝睡前奶,九点半必须上床睡觉。”
我听得一个头两个大。
“还有,”王倩又拿出一张纸,“这是注意事项。”
“每天要保证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但是紫外线强的时候不能出去。”
“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手机,对眼睛不好。”
“他拉了粑粑,要用温水洗屁股,然后涂上护臀霜。”
“玩具每天都要用酒精消毒。”
“不能亲他的嘴,大人嘴里有细菌。”
……
我听着,感觉我不是来带孙子的,是来执行一个精密仪器的操作手册。
我忍不住了。
“我说,小倩,养个孩子,用得着这么精细吗?”
“想当年,我们养李明的时候,我们吃什么,他就跟着吃什么,不也长得挺好?”
王倩的脸色有点僵。
“爸,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要科学育儿。”
“什么科学育儿,我看就是瞎讲究。”我嘟囔了一句。
桂芬在桌子底下踢了我一脚。
我闭嘴了。
行,你是妈,你说了算。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一场战争。
一场我,一个六十岁的“老顽固”,和一个一岁半的“小祖宗”,以及一张A4纸之间的战争。
早上七点,我跟桂芬就得跟打仗一样爬起来。
冲奶,喂奶。
小宝不老实,喝两口就开始玩,奶瓶一会杵到鼻子里,一会戳到眼睛上。
半瓶奶喂下来,我俩一身汗。
喂完奶,还得哄他吃米糊。
那玩意儿,黏糊糊的,没滋没味。
小宝吃两口就摇头,小嘴闭得跟蚌壳似的。
我急了,想当年我喂李明,一勺饭塞进去,不吃也得吃。
我刚想强硬一点,桂芬就拦住我。
“别硬来,小倩说了,要尊重孩子,不能强迫。”
“尊重?他懂个屁的尊重!”
结果就是,一顿早饭,连哄带骗,唱儿歌,学小狗叫,折腾一个多小时。
吃完饭,我累得像跑了个五千米。
这只是开始。
最让我崩溃的,是所谓的“科学育儿”和我几十年经验的冲突。
有一次,小宝啃苹果,不小心咬下来一小块。
我怕他噎着,赶紧想用手给他抠出来。
李明正好在家,看见了,大叫一声。
“爸!你干嘛呢!手那么脏,怎么能伸到孩子嘴里!”
他一个箭步冲过来,用什么“海姆立克急救法”,把小宝倒过来拍后背。
小宝被吓得哇哇大哭。
那一小块苹果,早就在他哭的时候咽下去了。
李明还指责我。
“爸,你这太危险了!万一噎到气管里怎么办?!”
我气得手都发抖。
“我养你这么大,你小时候被东西噎住多少次?哪次不是我给你抠出来的?你不也活得好好的?”
“那能一样吗?那是侥幸!现在都讲科学!”
“科学?科学就是让你亲爹在旁边看着,让你儿子被噎死?”
那天,我跟李明大吵一架。
这是他长大以后,我第一次跟他这么红脸。
吵完,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半天没出来。
我感觉特别委屈。
我好心好意来帮忙,结果成了罪人。
我这几十年的经验,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
甚至是有害的。
我突然觉得,我不是这个家的爷爷,我就是个高级保姆。
一个听话的,不能有自己思想的,免费的保姆。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旁边,桂芬睡得很沉。
带孩子太累了,她沾枕头就着。
我看着天花板,心里反复琢磨这件事。
我错了吗?
好像也没错。
李明错了吗?
好像也没错。
那到底是谁错了?
我想了半宿,天快亮的时候,我好像有点想明白了。
(第一件事:时代变了,你的“老经验”不一定全对,学会放手和闭嘴,是一种智慧。)
不是谁错了,是时代变了。
我们那个年代,养孩子是“粗放型”,目标是养活,养大。
他们这个年代,养孩子是“精细型”,目标是养好,养得健康,养得聪明。
我的经验,是基于“养活”这个目标的。
他们的科学,是基于“养好”这个目标的。
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标准不一样了。
我想通了这一点,心里豁然开朗。
第二天,我主动跟李明道了歉。
“儿子,昨天是爸不对,爸脾气太冲了。”
李明愣住了。
他可能没想到,我这个老顽固会主动低头。
他有点手足无措。
“没……没事,爸,我昨天说话也太重了。”
“以后,你们说怎么带,我就怎么带。我不懂你们那些科学,我就当个执行的,行吧?”
李明看着我,眼睛有点红。
“爸,谢谢你。”
从那以后,我真的就成了一个“执行者”。
王倩那张A4纸,成了我的行动指南。
几点喝奶,几点吃饭,几点睡觉,我严格执行。
虽然心里还是觉得瞎讲究,但我不说了。
桂芬看我变了,也松了口气。
“你早这样不就好了?”
我苦笑一下。
(第二件事: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赢了道理,输了感情,得不偿失。)
是啊,在家里,跟儿子儿媳争个输赢,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是年轻人,是这个家的主人。
我们是来帮忙的,是客人。
客随主便,天经地义。
想通了这一点,日子好过了一些。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我的个人空间,被无限挤压。
以前在自己家,我下午雷打不动要睡个午觉。
现在不行了。
小宝下午精力最旺盛,要陪他玩,要带他去楼下溜达。
等他睡了,已经快四点了。
我刚躺下,桂芬就得准备晚饭了。
我的午觉,就这么没了。
以前我每天要看一个小时的新闻,雷打不动。
现在不行了。
客厅的电视,永远在放着“宝宝巴士”和“小猪佩奇”。
那些五颜六色的小人,唱着幼稚的歌曲,我听得头都大了。
我只能躲回自己那个小房间,用手机看。
屏幕小,看着费劲,还没看一会儿,外面就喊:“爸,小宝找你呢!”
我最喜欢的,是跟老伙计们在楼下杀几盘象棋。
现在,也没了。
儿子住的这个高档小区,楼下都是些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和保姆。
连个能说话的老头都没有。
我感觉自己像个孤岛。
有一天,我实在憋不住了。
趁着桂芬带小宝在楼下玩,我偷偷给我以前的邻居,老张,打了个电话。
老张跟我同岁,也是刚退休。
电话一通,我就开始倒苦水。
“老张啊,我快憋死了。”
“怎么了你这是?不是去儿子家享福了吗?”
“享福?我是去受罪!比上班还累!还没有一点自由!”
我把我的遭遇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
老张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
“我就知道!当初我儿子让我去,我死活不去。”
“那你现在干嘛呢?”我羡慕地问。
“我?我刚从黄山回来。跟你说,那迎客松,绝了!”
老张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得意。
“我跟我老伴,报了个老年旅行团,半个月。下个月,我们准备去趟桂林。人生得意须尽欢嘛!”
挂了电话,我心里更堵了。
凭什么?
凭什么他能游山玩水,我就得在这儿当孙子奴?
不公平。
太不公平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一直黑着脸。
李明看出来了。
“爸,怎么了?不舒服吗?”
“没。”我扒拉着碗里的饭,味同嚼蜡。
“是不是带小宝太累了?”
我没说话。
桂芬在旁边打圆场:“你爸就是想他那些老伙计了。”
李明“哦”了一声。
“爸,要不周末我开车送您回去,跟叔叔们聚聚?”
我心里一动。
但转念一想,聚一天,又有什么用?
第二天还不是得回来继续当牛做马。
“不用了。”我闷声说。
那天晚上,我又失眠了。
我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陷阱。
这个陷阱,叫“亲情”。
因为亲情,我不能拒绝。
因为亲情,我得牺牲自己。
我越想越觉得悲哀。
我这一辈子,为父母活,为单位活,为老婆孩子活。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以为能为自己活两天了。
结果,又掉进了为孙子活的坑里。
我李建华,这辈子,到底哪一天是为自己活的?
我越想越钻牛角尖。
甚至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生孩子。
如果不生孩子,是不是就没这么多破事了?
这个念头把我吓了一跳。
我怎么能这么想?
那可是我亲儿子。
我看着旁边熟睡的桂芬,她眼角的皱纹,好像又多了几条。
她也累。
她从来不抱怨。
但她每天晚上,都要用热水泡很久的脚,我知道,她那是站一天,腿肿了。
我心里一阵酸楚。
我们这是图什么呢?
(第三件事:不要对子女抱有“养儿防老”的期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压力。你的晚年,终究要靠自己。)
(第四件事:学会拒绝。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不懂拒绝的烂好人,只会累死自己。)
我想了一夜,决定跟儿子摊牌。
第二天早上,等李明要去上班了,我叫住了他。
“儿子,你等一下,我跟你说几句话。”
我表情很严肃。
李明和桂芬都愣住了。
我让他们都坐下。
“李明,爸妈来帮你带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这一点,你同意吗?”
李明点了点头。
“我跟你妈,年纪都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带小宝,说实话,我们有点力不从心。”
“爸,我知道,辛苦你们了……”
我摆摆手,打断他。
“我不是来跟你邀功的。我是来跟你谈条件的。”
“从今天开始,我跟你妈,只负责白天带孩子。晚上,还有周末,你们自己带。”
“我需要有我自己的时间。我要午睡,要下棋,要跟我的老朋友打电话。”
“你妈也需要休息,她要去跳舞,要去跟她的姐妹们逛街。”
“我们不是保姆,我们是你爸妈,是小宝的爷爷奶奶。我们可以帮忙,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说得很慢,但每个字都很清楚。
李明听完,沉默了。
桂芬在旁边,一脸紧张地看着我,又看看儿子。
我能感觉到,我的手心在出汗。
我这辈子,都没跟儿子这么“谈判”过。
我甚至做好了他翻脸的准备。
大不了,我跟桂芬就回自己家。
这孙子,我们不带了。
反正,我已经想通了。求人不如求己。晚年的幸福,不能指望任何人。
(第五件事:守住你的养老钱。那是你的底气,也是你的尊严。)
如果撕破脸,大不了我们花钱去住养老院。
虽然贵,但至少活得有尊严。
过了好久,李明才开口。
他的声音有点沙哑。
“爸,对不起。”
“是我不好,我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的困难,没考虑到你们的感受。”
“您说的对。您跟我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就按您说的办。晚上和周末,我跟小倩自己带。就算再难,我们自己想办法。”
我看着他,这个在我面前一直像个小孩子的儿子,好像突然长大了。
我心里那块一直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我没赢。
他也没输。
我们只是,达成了一种和解。
一种成年人之间的,互相理解的和解。
从那天起,我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模式。
白天,我跟桂芬依旧是“全职爷奶”。
但到了晚上五点半,李明准时下班回家。
他会从我们手里接过小宝。
“爸,妈,你们歇着吧。晚饭我来做。”
一开始,我跟桂芬还不习惯。
想去厨房帮忙,被李明推了出来。
“你们去看电视吧,新闻联播快开始了。”
我跟桂芬坐在沙发上,看着久违的新闻联播,听着厨房里传来的叮当声,和客厅里小宝的笑声。
感觉有点不真实。
周末,李明和王倩会带着小宝。
有时候去公园,有时候去早教中心。
我和桂芬,就有了完完整整的两天自由时间。
我回了趟老房子。
把我的渔具和象棋,都搬了过来。
我甚至在小区里,找到了一个新的“根据地”。
就在小区花园的一个角落里,有几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老头。
我们很快就成了棋友。
每天下午,我陪小宝睡了午觉,就揣着我的象棋,去那里报到。
杀上几盘,吹吹牛,聊聊国家大事,骂骂不懂事的子女。
那感觉,舒坦!
桂芬也报了个社区的舞蹈班。
每天晚饭后,她就换上漂亮的舞蹈服,去跟她的老姐妹们“舞动人生”。
每次回来,都红光满面,嘴里哼着我听不懂的调调。
我们的生活,好像又回到了我退休第一天,所设想的那个轨道上。
不,甚至比那个更好。
因为,生活里,多了个叫小宝的小家伙。
他像一颗小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带来了很多欢乐。
我跟他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因为我不再是那个二十四小时围着他转的保姆。
我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空间。
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我不再觉得是负担。
我开始享受,陪他玩耍,看他一点点长大的过程。
(第六件事:跟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既能守望相助,又能各自安好。)
这种距离感,让我们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和谐。
我甚至开始理解王倩的“科学育儿”。
有一次,我看到她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研究辅食的营养搭配。
我凑过去看了一眼。
什么维生素,什么蛋白质,什么DHA。
看得我眼花缭乱。
“至于吗?”我还是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王倩笑了。
“爸,我也不想这么累。但现在竞争太激烈了,我怕他输在起跑线上。”
我看着她眼里的焦虑,突然有点心疼。
是啊,他们这一代,也不容易。
我们那个年代,是吃不饱。
他们这个年代,是睡不着。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
(第七件事:学会换位思考。很多矛盾,只是因为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不到别人的难处。)
我拍了拍她的肩膀。
“慢慢来,别太焦虑。你看李明,小时候天天玩泥巴,不也考上大学了?”
王倩扑哧一声笑了。
“爸,谢谢你。”
那是我第一次,跟儿媳妇,有了这样心平气和的交流。
我发现,她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
她只是一个,有点焦虑的新手妈妈。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王倩培训结束,回了家。
按照约定,我跟桂芬,该“功成身退”了。
收拾行李那天,李明和王倩都红了眼眶。
小宝抱着我的腿,不让我走。
“爷爷,不走,不走……”
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
说实话,有点舍不得。
舍不得这个已经熟悉了的家。
更舍不得这个黏人的小家伙。
桂芬在旁边,已经开始抹眼泪了。
我清了清嗓子,故作轻松。
“哭什么,又不是不回来了。我们家离这儿,也就一个小时车程。想小宝了,我们随时可以来看。”
“再说了,”我看着李明和王倩,“你们要是周末想偷个懒,也可以把小宝送我们那儿去。”
王倩用力地点了点头。
“爸,妈,这三个月,真的谢谢你们。”
回到自己的老房子。
推开门,一股熟悉的,家的味道,扑面而来。
阳台上的君子兰,叶子有点发黄了。
我赶紧给它浇了水。
我跟桂芬,谁也没说话。
各自默默地收拾着东西。
晚上,我俩躺在自己熟悉的床上。
没有了小宝的哭闹声,没有了“宝宝巴士”的音乐。
安静得有点可怕。
“哎,”我叹了口气,“还真有点不习惯。”
“是啊,”桂芬在黑暗中说,“我这耳朵边,老是幻听,好像小宝在叫奶奶。”
我们俩都沉默了。
(第八件事:人老了,要有点事做,有点寄托。不然,心就空了。)
带孙子的这三个月,虽然累,虽然有矛盾。
但现在回想起来,日子是满的。
心,也是满的。
现在突然闲下来,反而有点空落落的。
第二天,我照例去了公园下棋。
老张他们看见我,都围了上来。
“老李,你可算出狱了!”
“怎么样,在儿子家当保姆的滋味如何?”
我笑了笑,没说话。
我摆开棋盘。
“来,老张,杀一盘。”
那天下午,我赢了三盘,输了两盘。
心里却总觉得缺点什么。
赢了棋,没人分享我的喜悦。
输了棋,也没人安慰我。
我突然有点想念小宝了。
如果他在,他肯定会拍着小手,奶声奶气地说:“爷爷,棒!”
回到家,桂芬正在跟她的老姐妹们视频。
我凑过去一看,她们正在讨论下个星期去苏杭旅游的计划。
“老李,你去不去?”一个老姐妹在屏幕那头喊。
我摇了摇头。
“你们去吧,我懒得动。”
不知道为什么,老张口中那种游山玩水的快乐,对我来说,突然失去了吸引力。
我发现,我的心,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住了。
线的另一头,是儿子那个家。
是那个叫小宝的小不点。
(第九件事:亲情,是一种甜蜜的羁绊。年轻时你想挣脱,年老时你却渴望被套牢。)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跟桂芬,都有点魂不守舍。
我下棋老是走神。
桂芬跳舞也踩不到点上。
我们俩,好像都得了一种叫“孙子戒断综合症”的病。
终于,到了周末。
我再也忍不住了。
“桂芬,给李明打个电话。”
“打什么?”桂芬假装不知道。
“问问他们,周末要不要把小宝送过来。”我有点不好意思。
桂芬笑了。
“我早就打过了。他们下午就到。”
我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嘴上却说:“你这老太婆,怎么不早说。”
下午三点,门铃响了。
我一个箭步冲过去开门。
小宝站在门口,看见我,立刻张开了双臂。
“爷爷!”
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空了半个星期的心,瞬间被填满了。
我把他抱起来,狠狠地在他脸上亲了一口。
去他妈的“科学育儿”,去他妈的“细菌”。
老子乐意!
从那以后,我们形成了一个新的默契。
周一到周五,我跟桂芬过我们的退休生活。
我钓鱼,下棋,侍弄我的花草。
她跳舞,逛街,研究她的旅游攻略。
到了周末,李明和王倩就会把小宝送过来。
我们家,就成了“周末托儿所”。
这个模式,完美。
我们既享受了天伦之乐,又没有失去自己的生活。
我们跟儿子儿媳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因为距离,产生了美。
更因为,我们都懂得了,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
(第十件事:最好的家庭关系,是“我需要你,但我也尊重你”。)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
除了带孙子这件事,退休生活里,还有很多以前没想过的问题,一个个冒了出来。
比如,健康。
(第十一件事:过了六十岁,健康不再是1,而是你的一切。没有健康,所有0都没有意义。)
以前在厂里,每年都有体检。
我仗着自己底子好,每次都觉得是走个过场。
退休了,没人管了,反而开始自己吓自己。
今天这儿疼,明天那儿酸。
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绝症。
有一次,我早上起来,感觉胸口有点闷。
我心里咯噔一下。
完了,不会是心梗吧?
我越想越害怕,脸色都白了。
桂芬看我不对劲,赶紧问怎么了。
我哆哆嗦嗦地把我的“病情”一说。
桂芬比我还紧张。
“赶紧的,去医院!”
我俩打了个车,火急火燎地赶到医院。
挂号,排队,见医生。
我跟医生把我的症状描述得惊心动魄。
医生是个四十多岁的女的,很淡定。
听我说完,她就问了几个问题。
“昨天晚饭吃的什么?”
“跟儿子媳...媳吵架了?”
“最近是不是没睡好?”
然后,给我开了一堆检查单。
心电图,抽血,拍胸片。
一通折腾下来,花了好几百。
结果出来,什么事都没有。
医生看着报告,淡淡地说:“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有点消化不良,加上有点焦虑。给你开点帮助消化的药,回去好好休息,别胡思乱想。”
我跟桂芬拿着那张“消化不良”的诊断书,站在医院走廊里,面面相觑。
感觉又好气,又好笑。
回去的路上,我一句话没说。
觉得太丢人了。
桂芬倒是想开了。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花几百块钱,买个心安,值了。”
话是这么说,但我心里还是不舒服。
(第十二件事:别自己吓自己。很多病,都是“想”出来的。有不舒服就去医院,相信科学,别信百度。)
从那以后,我跟桂芬约定,每年主动去体检一次。
不大惊小怪,但也不掉以轻心。
身体这东西,就像我们以前厂里的老机器。
年轻时随便用,不觉得。
老了,就得勤保养,勤检修。
不然,说不定哪天就趴窝了。
除了健康,另一个大问题,是钱。
(第十三件事:养老钱,是你的保命钱。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你的子女。)
我跟桂芬,退休金加起来,一个月差不多有一万块。
在咱们这个三线城市,算是不错了。
省着点花,足够我们养老,甚至还能出去旅旅游。
但总有人,惦记着你这点钱。
有一天,我那个几百年不联系的远房表弟,突然给我打电话。
热情得不得了。
“哥,最近忙啥呢?”
“退了休,瞎混呗。”
寒暄了几句,他就切入了正题。
“哥,我这儿有个发财的好机会,你有没有兴趣?”
他说他朋友的公司,在做一个“新能源项目”,国家扶持的,回报率特别高。
投十万,一年就能翻一倍。
“哥,我看你跟嫂子也退了休,钱放银行也是贬值。不如投我们这个,钱生钱,多好?”
我听着,心里就乐了。
这套路,我在电视上看得多了。
“是吗?这么好的事,你怎么不自己投?”
“我投了啊!我把家底都投进去了!就是还想多赚点,这不是想着有好事不能忘了我哥你嘛!”
他说得情真意切。
要是我年轻二十岁,说不定就信了。
但我现在,六十了。
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米都多。
(第十四件事:所有主动找上门让你“发财”的,都是想让你“破财”的。)
我笑了笑。
“行啊,好事。不过我这钱,都让你嫂子管着呢。她那个人,抠门得很,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这事,我做不了主。”
我直接把锅甩给了桂芬。
表弟还不死心,又跟我磨了半天。
我就是一句话:我没钱,钱都在老婆那儿。
最后,他只能悻悻地挂了电话。
桂芬在旁边听完了全程。
“你这个表弟,就不是个好东西。”
“我知道。”我说,“所以我把你说成是恶人啊。”
桂芬白了我一眼。
“我本来就是恶人。谁敢打我们养老钱的主意,我跟他拼命。”
(第十五件事:学会“装穷”。财不外露,能帮你挡掉至少80%的麻烦。)
这事过去没多久,又来了一个。
这次,不是骗子,是我亲侄子。
我哥家的儿子。
大学毕业没几年,谈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
女方家要求,必须在市里有套房。
我哥嫂俩,都是普通工人,一辈子的积蓄,也就够个首付。
装修和彩礼,就没着落了。
有一天,我哥带着侄子,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上门了。
那架势,一看就是有事相求。
果然,酒过三巡,我哥开口了。
“建华,你看,你侄子这婚事……”
他把困难一说,最后,图穷匕见。
“你看,你跟桂芬,现在退休金也高,也没啥大开销。能不能……先借我们二十万,周转一下?”
我心里一沉。
二十万。
不是个小数目。
是我们老两口存了好几年的钱。
我看着侄子,一脸期盼。
又看看我哥,满脸的为难和恳求。
我该怎么说?
说不借?
那是我亲哥,亲侄子。
以后这亲戚,还怎么做?
说借?
这钱,借出去,什么时候能还,就不好说了。
我见过太多因为借钱,最后兄弟反目,亲戚成仇的例子。
(第十六件事:亲戚之间,最好不要有金钱往来。救急可以,但要做好“肉包子打狗”的心理准备。)
我沉默了。
桂芬看我为难,她开口了。
她这个人,平时看着和和气气,但关键时刻,比我拎得清。
“哥,你看这样行不行。”
她对着我哥说。
“我们老两口,手里确实没那么多活钱。大部分都买了理财,取不出来。”
“我们这儿,还有五万块的活期。要不,这五万,你们先拿去用。这钱,我们也不要了,就当是给侄子结婚,我们当叔叔婶婶的一点心意。”
“剩下的,你们再想想别的办法。总不能让我们老两舍把棺材本都拿出来吧?”
桂芬这话说得,有理,有据,有情。
既给了面子,又守住了底线。
给了五万,表明了我们做长辈的心意。
说剩下的钱取不出来,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最后那句“棺材本”,更是把话说绝了,让他们不好再开口。
我哥听完,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最后,叹了口气。
“弟妹,你说得对。是我想得简单了。”
他没再坚持。
那五万块钱,他们也没要。
坐了一会儿,就带着侄子走了。
他们走后,我看着桂芬,心里满是佩服。
“你啊,真是我的主心骨。”
桂芬哼了一声。
“我要是不当这个恶人,咱们俩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第十七件事:找个三观一致,关键时刻能和你站在一起的老伴,比什么都重要。)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第十八件事:人情是人情,规矩是规矩。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要用“人情”去绑架别人,也别被“人情”所绑架。)
除了跟亲戚的纠葛,退休后,跟老朋友的相处,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在厂里,大家都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
现在退休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开始不一样了。
有的人,像老张,退了休就放飞自我,天南海北地玩。
朋友圈里,不是雪山,就是大海。
有的人,像我另一个老同事,老赵,退了休就被子女“绑架”,天天在家带孙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每次我们聚会,老赵都在抱怨。
抱怨儿子不孝,儿媳刁难。
我们几个,一开始还劝他。
后来,就没人劝了。
因为我们发现,他只是想抱怨,并不想改变。
你跟他说,要跟子女划清界限。
他说,那怎么行,毕竟是亲生的。
你跟他说,要为自己活。
他说,都这把年纪了,还活什么。
久而久之,大家都有点烦他了。
聚会的时候,只要他一开始抱怨,气氛就变得很沉重。
(第十九件事:人老了,不要当“祥林嫂”。没人喜欢整天听你抱怨。负能量,是会传染的。)
有一次,我们几个老伙计约好了一起去水库钓鱼。
老赵也去了。
结果,从头到尾,鱼没钓几条,抱怨的话说了一箩筐。
搞得大家兴致全无。
回来之后,老张私下里跟我说:“以后聚会,能不能别叫老赵了?”
我心里也同意,但嘴上不好说。
“都是几十年的老同事了,不太好吧?”
“什么不太好?我们是出来找开心的,不是出来当情绪垃圾桶的。他自己过得不痛快,非要把所有人都拖下水。”
老张说得很直接。
我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第二十件事: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要留给能让你开心的人和事。)
从那以后,我们的小圈子,就渐渐地,不怎么带老赵玩了。
不是我们无情。
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年人的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
这件事也让我反思自己。
我是不是,也曾经在别人面前,当过“祥林嫂”?
尤其是在刚开始带小宝那段时间。
我好像也跟老张抱怨过。
幸好,我及时醒悟,自己解决了问题。
不然,可能被疏远的,就是我了。
(第二十一件事:遇到问题,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到处抱怨。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你晚年生活的质量。)
除了朋友,退休后,如何跟自己相处,也是一门大学问。
(第二十二件事:学会独处。热闹是别人的,孤独才是自己的。能享受孤独的人,内心才真正强大。)
以前上班,天天跟人打交道。
回到家,有老婆孩子。
我很少有真正独处的时间。
现在,桂芬去跳舞了,小宝也没来。
偌大的房子里,就我一个人。
一开始,特别不习惯。
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得找点事做。
开着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假装屋里很热闹。
后来,我慢慢习惯了。
我发现,独处,其实也挺好。
我可以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
可以专心致志地研究一盘棋局。
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坐在阳台上,看着楼下的人来人往,发发呆。
那种感觉,很自由,很放松。
我的心,从来没有那么平静过。
(第二十三件事:培养一两个不花钱,或者花小钱的爱好。比如读书,下棋,钓鱼,种花。它们能陪你度过很多无聊的时光。)
我的爱好,就是下棋和种花。
以前,我下棋,是为了赢。
现在,我下棋,是为了那个过程。
思考,布局,见招拆招。
就像人生的缩影。
有时候,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但那又怎么样呢?
大不了,推倒重来。
人生不能重来,但棋可以。
这么一想,就释然了。
我的花,也越养越好。
那盆君子兰,被我养得油光锃亮,还开了花。
每天早上起来,给它们浇浇水,剪剪枯叶。
看着它们在我的照料下,生机勃勃的样子。
我感觉,我也变得有活力了。
(第二十四件事:生命在于折腾。别把自己当成一个老人,心态年轻,身体也会跟着年轻。)
我开始尝试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
比如,用手机。
以前,我手机就是个打电话的工具。
现在,我学会了用微信,跟老伙计们聊天,斗图。
学会了用短视频APP,看上面的各种搞笑段子和生活技巧。
甚至,我还学会了网购。
给桂芬买了一条她念叨了很久的丝巾。
给小宝买了一个会唱歌的奥特曼。
当我拿着快递,像变魔术一样拿出那些东西时。
看着他们惊喜的表情。
我感觉,自己特牛。
(第二十五件事:活到老,学到老。不要拒绝新事物,它会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大。)
当然,退休生活,也不全是开心的事。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
(第二十六件事:坦然接受“老去”这件事。皱纹,白发,都是岁月的勋章。)
去年冬天,我最好的一个棋友,老王,突发脑溢血,走了。
前一天,我们还在公园里杀得难解难分。
第二天,就接到了他儿子打来的电话。
我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看着灵堂上他的黑白照片,那个昨天还跟我拍桌子瞪眼的人,就那么没了。
我心里,堵得说不出话。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离我这么近。
回来的路上,我一句话没说。
桂芬握着我的手,手心冰凉。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夜的梦。
梦里,都是我们年轻时候的样子。
在厂里,一起喝酒,一起吹牛。
(第二十七件事:老朋友,见一面,少一面。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
从那以后,我更珍惜跟老伙计们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不再为了一盘棋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
我们开始聊养生,聊过去,聊那些共同的记忆。
我们建了个微信群,叫“红星不老松”。
每天在群里,互相问候,发发早安的图片。
虽然有点傻,但心里,是暖的。
(第二十八件事:学会告别。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你自己的健康和青春。)
老王的离开,也让我开始思考,我自己的身后事。
这个话题,在中国家庭里,是很忌讳的。
但我觉得,有必要提前说说清楚。
有一天,我跟桂芬,还有李明,王倩,一家人都在的时候。
我很平静地,提起了这件事。
“我跟你们说个事,你们别嫌我晦气。”
“我跟我妈,要是哪天走了。我们的后事,一切从简。”
“不搞什么隆重的仪式,不收礼金。骨灰,就撒到我们厂后面那条河里。”
“我们是从那儿开始的,最后,也想回到那儿去。”
李明和王倩听着,眼圈都红了。
“爸,你说这个干嘛,你跟妈身体好着呢。”
“早晚的事。”我说,“提前说了,省得到时候你们手忙脚乱。”
“还有,我跟你妈的这套房子,还有我们的存款。都是留给你们的。但是,有一个条件。”
“在我们俩还能动的时候,你们不许打它们的主意。等我们俩都动不了了,需要人照顾了,你们是出钱请护工,还是送我们去养老院,我们都听你们的。但是,你们不能不管我们。”
(第二十九件事:提前立好遗嘱,不是不吉利,而是对家人负责。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
我说完,心里很平静。
把最坏的结果,都想到了,说开了。
反而觉得,没什么好怕的了。
(第三十件事: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一部分。正因为有终点,过程才更有意义。)
想通了生死,我感觉自己,活得更通透了。
我不再为一些小事烦恼。
也不再对未来感到焦虑。
我开始真正地,享受当下。
享受每一杯茶的香气。
享受每一盘棋的乐趣。
享受每一次小宝扑进我怀里的拥抱。
(第三十一件事:活在当下。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你能抓住的,只有今天。)
我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
以前,我总觉得,一个老头子,穿什么都无所谓。
干净就行。
现在,桂芬给我买的新衣服,我都会高高兴兴地穿上。
每天出门前,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桂芬笑我:“哟,老李,越来越俏了啊。”
我说:“那当然,人老心不老嘛。”
(第三十二件事:保持体面。无论多大年纪,一个干净整洁的形象,都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我甚至,还跟我那帮老伙计,组织了一个“老年模特队”。
当然,是我们自己瞎叫的。
其实就是每天晚饭后,在公园里,排着队,走走路。
我们把这个叫“夕阳红暴走团”。
路过的人,都笑我们。
我们才不管。
我们自己,乐在其中。
(第三十三件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你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取悦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天,我跟桂芬在看电视。
电视里,在放一个关于“断舍离”的节目。
说人要定期清理不需要的东西。
我看了,很有感触。
第二天,我就开始收拾屋子。
把那些几十年都没穿过的衣服,都打包收了起来。
把那些坏了也舍不得扔的小家电,都处理掉了。
把那些存着觉得总有一天会用到,但其实从来没用过的瓶瓶罐罐,都扔了。
收拾完,整个家,都显得宽敞明亮了。
(第三十四件事:定期给你的生活做“减法”。无论是物品,还是关系。)
我发现,人这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
一张床,三餐饭,几个知心的朋友,一个温暖的家。
足够了。
年轻的时候,总想做加法。
想要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
老了,才明白,要做减法。
减去不必要的欲望,减去无用的社交,减去沉重的负担。
生活,才能变得轻松。
(第三十五件事:降低你的欲望。欲望越少,幸福越多。)
我跟桂芬,现在的生活,很简单。
早上,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为了哪家的豆腐更新鲜,哪家的青菜更便宜,跟小贩讨价还价。
中午,做两个小菜,喝一两白酒。
下午,我下棋,她跳舞。
晚上,一起看看电视,或者跟儿子视频,看看孙子。
日子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
但我们,甘之如饴。
(第三十六件事:幸福,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常里。)
有一次,李明和王倩,说要给我们报个欧洲十国游的豪华旅行团。
被我拒绝了。
“去那么远干嘛?累死累活的。”
“我跟你妈,就在这小区公园里溜达溜达,就挺好。”
李明不理解。
“爸,你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出去享受享受了。”
我笑了。
“儿子,你觉得的享受,跟我们觉得的享受,不一样。”
“对你们来说,去远方,看风景,是享受。”
“对我们来说,在家门口,晒晒太阳,看看你们,看看孙子,就是最大的享受。”
(第三十七件事:不要用你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幸福。)
李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可能,要再过二十年,才能真正明白我今天说的话。
就像我,也是到了六十岁,才明白了很多我爸当年说的话。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轮回,不断领悟的过程。
(第三十八件事:原谅你的父母,也原谅你的子女。站在他们的时代和处境里,你未必能做得比他们更好。)
我跟桂芬,现在很少吵架了。
不是没矛盾。
是懒得吵了。
都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好吵的呢?
谁对谁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能在一起,说说话,斗斗嘴。
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
(第三十九件事:对老伴,要多一点耐心和感恩。他是陪你走完最后一程的人。)
有一天,桂芬翻看老相册。
指着一张我们年轻时候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我穿着的确良的白衬衫,头发乌黑。
她梳着两条大辫子,笑得一脸羞涩。
“你看你那时候,多瘦啊。”她说。
“你那时候,也比现在好看。”我回敬她。
我俩看着照片,都笑了。
笑着笑着,桂芬的眼圈就红了。
“这一晃,就一辈子了。”
我搂住她的肩膀。
“下辈子,还跟你过。”
桂芬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没说话。
我知道,她也一样。
(第四十件事:如果能重来一次,你可能会做很多不同的选择。但唯一不会变的,是选择你身边这个人。)
现在,我每天早上醒来。
第一件事,就是转过头,看看身边的桂芬。
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
我就觉得,特别心安。
我知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又是平淡的,琐碎的,但也是幸福的一天。
我今年六十一岁了。
我还在学习,如何过好我的晚年。
这四十件事,是我用六十年的时间,慢慢悟出来的。
也许不全对。
但它们,让我的心,越来越平静,越来越舒坦。
这就够了。
来源:魔法星辰Wp6An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