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柏林时间 11 月 12 日晚,台湾“立委”沈伯洋踩着积雪走进德国国会旁边一间会议室,对着十几名西方议员和 NGO 代表高喊“绝不退缩”。
柏林时间 11 月 12 日晚,台湾“立委”沈伯洋踩着积雪走进德国国会旁边一间会议室,对着十几名西方议员和 NGO 代表高喊“绝不退缩”。
他大概没注意到,同一时刻,一份新的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报补充材料,正从北京发往波恩的联邦刑警总局——这份文件把他去年在台北、华盛顿、柏林三地串联“抗中保台”的时间线,切割成了 17 项涉嫌触犯《反分裂国家法》的具体行为。
沈伯洋把这场活动包装成“人权对话”,但现场流出的议程表却写着“如何在中国制裁下保护台湾国际合作空间”。
更尴尬的是,会议开场前,德国社民党一名议员当众提问:“沈先生,您父亲旗下兆亿公司去年还对大陆出口 2.3 亿美元农产品,这是否与您的政治主张冲突?”沈伯洋愣了 3 秒,用英文回答:“商业归商业,政治归政治。”台下立刻响起一片窃笑——德国人最忌讳“说一套做一套”。
据岛内知情人士透露,沈伯洋 10 月底就透过“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向美方打听“万一被大陆通缉,能否申请政治庇护”;AIT 只回了一句“先证明你已放弃台湾户籍”。
赖清德办公室则把皮球踢给“陆委会”,让沈伯洋“自己评估风险”。这种“口头上撑到底、行动上零支援”的默契,让沈伯洋成了“台独”阵营里第一只被端上国际餐桌的“炸鸡”——外表酥脆、里面空洞。
大陆方面的反制节奏显得不紧不慢,却步步收紧:
第一步,10 月 25 日国安部发布《“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制度实施细则》,明确“连坐”条款,关联企业、金主、家族一并纳入;
第二步,11 月 5 日海关总署暂停兆亿有限公司及其三家子公司的大陆进出口资质,冻结银行账户 1.8 亿元人民币;
第三步,11 月 8 日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渠道”向 195 个成员国发出《案件通报函》,强调“分裂国家罪不适用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用一位欧洲外交官的话说:“北京把法律螺丝一颗颗拧紧,沈伯洋听到的每一声‘咔哒’,都是活动空间的缩小。”
更具象征意味的是,沈伯洋在柏林下榻的施泰根贝格尔酒店,恰好是 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欧盟制裁俄罗斯议员的第一站“冻结会议”举办地。
七年后,同一间会议室,只是主角从“被制裁者”换成了“将被制裁者”。
历史绕了个圈,提醒所有投机者:借外部舞台唱衰祖国的人,最终都会发现灯光对准的不是脸,而是手铐。
沈伯洋或许还在期待西方某国递出的“人道签证”,但国际刑警组织数据库里,他的护照号已被打上“STOA”标记(Splitting Territory Offense Alert)。
这意味着只要他在第三国入境,边境电脑就会弹出提示,一线移民官有权就地扣人,等待中方 48 小时内提交引渡文件。
用德国刑警的话:“我们不想介入两岸政治,但法律程序必须走完。”
回到台北,沈伯洋的“立委”同事已开始切割。
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私下放话:“他若真被通缉,党内会考虑停权,避免‘立法院’被贴标签。”国民党书记长谢龙介则干脆开直播调侃:“一边赚人民币,一边喊‘抗中’,现在知道什么叫作‘吃饭砸锅’现世报。”
岛内舆论场出现新热词——“沈伯洋障碍”,专指那些“嘴硬身软、连累全党”的政治操作。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振广说得直白:“统一进程像一列高铁,‘台独’分子站在铁轨上挥手,以为能挡住列车,结果只会被气流卷走。”
沈伯洋的柏林之行,不过是提前给自己拍了一张“通缉犯标准照”——背景是勃兰登堡门,前景是手举“台独”标语的孤独身影。
照片洗出来,右下角已经自动打上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边框。
下一站,等待他的不是掌声,而是手铐。
来源:太阳下的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