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拿下4门AP满分,反鸡娃的北京妈妈如何培养竞赛满贯的儿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1:12 1

摘要:剥开“天赋论”的表象,故事的本质其实是一位“非典型”北京妈妈资源支持+自由探索的育儿实验,亦是普通家庭可参考的教育范例。

上课是你自己的事,我的责任是给你提供各种学习所需的资源,并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口述丨Sean妈妈 文、编丨Carol

AP满分、编程少年、竞赛收割机……Sean的成长路上标签不断:

2岁自主阅读、7岁学习C语言;

一年级做北京八中少年班的数学测试(四年级难度),答对70%,震惊老师;

9年级拿下4门AP满分,国际竞赛奖项拿到手软;

年初斩获BPho金奖,受邀参加剑桥物理营……

剥开“天赋论”的表象,故事的本质其实是一位“非典型”北京妈妈资源支持+自由探索的育儿实验,亦是普通家庭可参考的教育范例。

在北京这片教育高地上,不鸡娃,也能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怀揣着这份好奇,我们采访了外滩的老学员Sean的妈妈,一起听听她的分享。

不“卷”也不“佛”,

底线之上,自由生长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从事医疗行业十余年,在Sean妈妈眼中,养娃与做研究一样,需要静心、耐心和恒心,并接受其自然结果。

在教育内卷极其严重的北京,Sean妈妈从未在“鸡娃”和“躺平”之间摇摆不定,而是选择走自己的路:一心当好孩子的“资源策展人”将娃的好奇心进行到底。

说白了,就是孩子只管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妈妈负责提供各式各样的资源支持,而这些兴趣,甚至不需要“有用”

但有一个底线,如果开始就不能轻易放弃,至少尝试半年。

*为方便阅读,以下改为第一人称

乐高、机器人与编程

幼儿园中班时,Sean已经可以独立搭建乐高。有天放学,在学校门口看到做推广的机器人学校,他立马被单片机迷住,于是我就给他约了试听课。

上机器人体验课(左) 痴迷于编程的Sean(右)

后来,我还给他找了很多书和网站,以及各种其他形式的可编程机器人。慢慢地,我意识到还是得有正规的老师指导,于是挑选后给他报了C语言,作为他的儿童节礼物。

那段时间Sean痴迷于编程,每天都会留点时间写代码,一边自己玩Scratch和Python,一边在线学习C语言。

自己搭建的蛇形机器人(左) 用C语言输出杨辉三角(右)

有一回,我和机构老师开玩笑说这娃是天生的码农,老师特别正经地说,Sean“绝不应该以码农为发展目标,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之下可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这句话点醒了当时还在疯狂找资源的我,很快孩子也意识到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更注重逻辑思维,于是不再叫嚷着报各种编程语言课,而是踏踏实实学习C语言。

在北京“地下”待一整天,只为观察车门

Sean有段时间对公交车门特别感兴趣,买汽车模型也得是可以开关门的,坐公交车必须离门很近以便观察。

好奇心还延伸到了地铁,有一年春假,他在笔记本上画了地铁线路图,我陪他在北京的“地下”待了一整天,在各条地铁线里乱窜,画各种各样的地铁门...

为了给他找相关资料,我查遍了网站,最终在一本高等教材里找到了一章专门介绍公交车和地铁车门原理的。

讲解公交门、地铁门力学原理的书

之后,每每乘车时他就会自豪地告诉我们,这趟车的车门用的是哪一种原理。

真要说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也不见得,只是在这样陪他探索未知的一步步中,能让他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不给孩子设限

我一贯不爱听“你不擅长XX”,“你就只适合XX”之类的话,一上来就给孩子框定住了。在我看来任何事情都可以尝试,因此我也从来不给孩子设限。

Sean从前胆小社恐,一年级上台都要很多人哄着,后来我就给他报了故宫的志愿者,基本每个月都去,寒来暑往当了很多年,从一开始不敢讲话,到后来能说会道,来了外国游客也能用英文跟人家讲上几句。

孩子喜欢钢琴和围棋,我就给他请了老师辅导,喜欢卡丁车,就让他周末去参加业余车队,喜欢短道速滑,就让他跟着石景山的区队训练,喜欢游泳,就带他去专业的游泳馆练习......

每一次尝试,都是他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一步。

当成年人不再用“有没有用”来审判孩子的好奇心,他们自会从兴趣中自发生长出学习的内驱力。

放弃少年班,转轨国际学校

这里容得下“非常规”学习路径

幼儿园时,Sean把家里的数学绘本反复看了很多遍,有时抱着习题集做嗨了,迟迟不肯睡觉。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年级开始后,他在数学课上很无聊,不理解为啥要做这么简单的题。

当时的数学老师恰好是班主任,对孩子们很好,知道他的情况后允许他在数学课上自己看书,于是,他把我买的小学1-6年级奥数书看了一遍。

到了第二学期还是同样的情形,我就不免担心了,因为学习这事不进则退,如果孩子在学校一直“吃不饱”,对他的心态和学习来说都不利。

当时我们还住在西城区,对面就是八中,小区楼下有很多八中孩子常去的辅导班,我跟孩子说要不要去试试。

老师看他回答得挺好,就拿了张八中少年班的入学卷子让他做(一般四五年级才考),答对了70%,老师就建议“到时候让他上少年班吧”。

正好我们认识一位在中科院心理所做“超常儿童研究”的阿姨,她说其实很多少年班就是把原本几年的课程压缩了,短时间内学完,我一听这不就是超前学嘛。

这与我“兴趣驱动学习”的理念冲突了,也是在这时,我考虑要不要让孩子转轨到国际学校。

课上“吃不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大环境下公立教育还是以应试为主,但成绩并不是我唯一关心的,好奇心、自主性、独立性这些素质同样重要。

综合考虑之后,我们去了一所双语学校。

小学一到五年级都还是双语体系,语文和数学采用国内教材,英语则走IPC(国际小学课程)体系,直到6年级才转为IB体系的MYP课程。

聊到IB评测系统,升学总监给我留言说,IB体系的考核评估目的有3点:

①良好的学习习惯>阶段性的成绩;

②兴趣爱好的发掘>全面优秀;

③知识的真正掌握>考100分。

这与我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数学课时,老师会跟他说,你可以给其他小朋友当助教。如果实在坐不住,也可以悄悄地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出去跑跑圈,把精力散发掉。

Sean就经常给班上的小朋友讲题,还意识到针对不同人要用不同的例子,就这样,数学课也不再无聊了。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外面上奥数一对一。

与其把孩子塞进“天才流水线”,不如找到能包容“非常规学习节奏”的土壤。

AP满分,竞赛奖项拿到手软

妈妈却说“爆零也无所谓”

奥数学了一段时间后,我跟Sean说要不要再玩点别的,其实是想让他知道,知识这东西是学不完的,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孩子三四年级时,我像往常一样给他找学习资源,无意间搜到了外滩的AMC8视频课,是罗教授(美国奥数金牌教练罗博深)讲的,Sean看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罗博深Po-Shen Loh

正好外滩还有AMC8的全英文直播课,我就顺便也给他报了,发现除了英文单词本身的理解外,解题的思维方式也和国内的数学不一样。

那时我工作比较忙,有时我俩一人一台电脑在外面喝下午茶,我码字,他在一旁看书或看录播课,既能放风,又不耽误工作和学习,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既然学了,那就去考个试玩玩吧!

同年,还参加了CSP(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入门级考试,拿到了一等奖。

就这样,Sean开始在竞赛这条道上一路“狂飙”:

AMC10获全球TOP 5%,AIME获得9分;

NEC(全美经济学挑战赛)全国个人金奖,团队银奖,晋级全球赛;

IEO(国际经济学奥林匹克)初赛银奖,国赛获商业案例展示卓越证书;

DMMC(杜克大学青少年数学大会)校队北京市第三;

物理BPhO金奖,晋级剑桥物理营;

化学UKChO金奖,晋级剑桥化学集训营......

Sean的证书一角

其实鼓励他参加竞赛,并非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是用它来发现知识“盲区”,查漏补缺,获奖只是bonus(意外之喜)。

因此我经常跟他说,爆零也无所谓,答案就藏在失误里。

所以大部分时候不会为了比赛而“突击”准备,或是报一些“保分”班,有些比赛像BMO(英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甚至是裸考的,不过NEC这种需要组队的,就必须得去上课了。

考AP也是如此,去年学校老师建议他参加一些标准化的考试,看看水平,他做了下AP往年的试题就去了,最后拿了4个满分。

AP计算机BC、化学、物理、微观经济

今年Sean又报了5门AP考试,悄悄跟我说“可能要翻车了”,我还是跟他说翻车也没关系,学到的东西总归是自己的。

而AMC10当时是希望能出点成绩,于是特意报了外滩的直播课,毕竟之前准备AMC8时对外滩积累了很多好感,他也蛮喜欢这些老师。

老师们也很喜欢Sean

现在基本上每当要报课的时候,我肯定先会看一眼外滩有没有,没有的话才会去找别家。像IB这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外滩做的相对来说比较出色,我也给他的同学推荐过呢。

到今年,我们已经在外滩上了6年课了,如今Sean还在上IB理科的一对一呢。

我连藤校有哪些都不知道...

他的人生,他做主

某次和其他妈妈聊天,她们说我对孩子“有底线,无要求”,所以他才能自由生长。

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我对Sean从不设预期,比如比赛一定要获奖,比如对藤校的执念,说实话,我连藤校具体有哪些都不知道...我始终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我甚至很少在他上完一天课或看完一本书后问他学到了什么,更多时候我会问他有意思吗?好玩吗?他自然就会主动分享有趣的地方。

曾看到一篇文章,讲不爱学习的孩子有可能是父母人为制造的。标题有些惊人,但内容还是很有道理的。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求:关爱,尊重,支持,信任和自由。如果这些需求没被满足,就很可能破坏了孩子的主动性。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好奇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他们以后主动学习的动力。当孩子被尊重,想法被倾听,兴趣被支持时,内驱力就会被激发。

学习,从来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的焦虑通常会传染给孩子,而家长的干预(掺和)会增加孩子的不自信,或让他们产生依赖而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不妨试着后退一步,克制干预的本能,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家长只需做好孩子坚实的后盾,陪Ta找到自己人生的原创“剧本”。

「外滩云课堂」暑期班,名师齐聚

做好孩子的“资源策展人”

从这个暑假开始!

来源:外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