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初,“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群星剧院举行,常德丝弦《走马楼的小秘密》脱颖而出,斩获本届“群星奖”。笔者不仅为它获此殊荣拍手叫好,更为这部故事好、创意新、内涵深的作品叫好。
《走马楼的小秘密》剧照。欧阳建强 摄
11月初,“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群星剧院举行,常德丝弦《走马楼的小秘密》脱颖而出,斩获本届“群星奖”。笔者不仅为它获此殊荣拍手叫好,更为这部故事好、创意新、内涵深的作品叫好。
作品构思精巧,故事接地气,通过讲述小朋友“悠悠”因怀念去世的“嘎嘎”,放不下心中念想,一心想去鸳鸯走马楼学唱丝弦的故事,抒发非遗传承的大情怀。故事情节紧凑,构思巧妙,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一开场,小朋友悠悠生气,因为妈妈说带她去走马楼,却一直没有兑现承诺。在矛盾爆发中抛出“为什么要去走马楼”的问题,道白“那是我的小秘密”既点题《走马楼的小秘密》,又为观众留下悬念。随后,作品慢慢“抖包袱”,层层“解扣子”。先是意外发生——悠悠不见了,主演与伴唱、乐队对“你看到我家悠悠了没?”这句问话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表演处理。
得知悠悠去走马楼是为了学丝弦后,紧接着抛出第二个悬念“为什么偏偏要学丝弦?”这一部分巧妙融入丝弦童谣《马马嘟嘟骑》,童谣犹如一台音乐时光机,一下子把人带到外婆教悠悠唱丝弦的夜晚,带到悠悠靠在母亲肩上的温情时刻。在“马马嘟嘟骑……”的丝弦声中,串联起祖孙三代的共同记忆,为后面故事发展和矛盾解决做了铺垫。故事最后,悠悠妈妈理解了悠悠,决定陪着悠悠一起唱丝弦。
作品传承有创新,表演上水平,让古老的曲艺唱出新时代之声,为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具有价值的方向性启示。
首先,在形式上,作品采用主演说唱、乐队伴奏的传统表演形式,秉承了常德丝弦用常德方言说唱,以二胡、琵琶、扬琴等丝弦乐器伴奏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吸收姊妹艺术“伴唱”特色,在不破坏曲牌音乐完整性的前提下,以“和声哼唱”“一唱众和”的形式渲染氛围、推进剧情发展。
其次,在曲牌唱腔上,运用了常德丝弦曲牌【剪剪花】【渭腔】等。上世纪70年代,一曲丝弦《新事多》红透大江南北,让常德丝弦【剪剪花】曲牌为大众所熟知。时隔多年,当“咿儿哟”的旋律在《走马楼的小秘密》中响起,勾连起观众的时代回忆。唱腔设计上,主演张莉反复揣摩,结合故事情节设计唱腔,让整个表演更富层次。譬如唱词“从前生活节奏慢,不似而今车马喧”,她采用“音断气不断”的唱法——不在正板上换气,而是在“眼”上偷换气息,这样的润腔让旋律连贯婉转、情韵悠长。这个设计,正是她在跟随老师学习常德丝弦传统曲目唱段、掌握丝弦曲牌过程中获得的灵感。
再次,在乐队伴奏上,作品沿用“托”“裹”“衬”的传统方法,同时通过现代配器技法,让乐队各乐器分工协作,使伴奏音乐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和情绪需要,简繁得当。如“瞬时间,时光的指针回从前……”唱段,回忆过去温馨岁月时,一把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伴着主演的低吟浅唱直抵人心底;而“这正是常德丝弦惹人爱,薪火相传志不休,文化传承展风流”唱段,则是五门乐器齐齐发声,以饱满情绪奏响最强音。作品以音色变化和音量强弱对比营造戏剧性情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队伴奏贯穿整个作品,就连道白也在音乐中进行,让作品在听觉上形成一个完整结构。
作品启迪人心,唱出时代强音,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百姓故事。当小悠悠提出要“唱丝弦”时,母亲莉秋第一反应是不理解,在“你看别的小朋友学语文、学外语、学数学……”一连串数板中,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焦虑,引发观众共鸣,呼吁家长朋友们“听听孩子的内心言”。
为了让常德丝弦站在更高的舞台,节目台前的每一位演员、幕后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走到了一起。此次将《走马楼的小秘密》完美呈现在舞台、斩获“群星奖”,终于实现了让常德丝弦登上更高舞台、获得更大影响力的夙愿。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