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和刚从某外企离职的朋友吃饭,他喝了口酒,说:“我在外企待了5年,以为端上了‘铁饭碗’,结果35岁被裁,投了100份简历,HR问得最多的是:你能适应996吗?”
坚持原创日更的第42天。
“年纪轻轻,千万别去外企。”
上周和刚从某外企离职的朋友吃饭,他喝了口酒,说:“我在外企待了5年,以为端上了‘铁饭碗’,结果35岁被裁,投了100份简历,HR问得最多的是:你能适应996吗?”
说到外企,这曾是职场人眼中的“香饽饽”:工资高、待遇好、不卷、准时下班……但当第一批90后迈入35岁门槛,外企的“滤镜”正在碎裂。那些被“高福利”掩盖的真相,比“中年危机”更扎心。
花旗银行销售经理的话,曾让无数年轻人心动:“先苦不一定后甜,但先甜那是真的甜。”
外企的“甜”,确实直白:
薪资溢价:应届生进外企,起薪比同行业私企高20%-30%,每年调薪5%-8%(私企多为3%-5%);福利天花板:六险一金、15天年假、弹性工作制、免费健身房,甚至员工家属都能享受商业保险;工作体面:写在简历上的“500强外企”title,是相亲、社交的“硬通货”。但这份“甜”,你可要警惕,因为这可能是“温水煮青蛙”。
我认识一位在快消外企做市场的朋友,工作5年,每天的任务是:
“对接总部做PPT”;
“跟经销商喝下午茶”;
“走内部流程审批”。
她曾骄傲的和我说,“从不加班”,直到去年被裁,才发现自己的技能有多“脆弱”:不会用国内企业常用的“飞书”“钉钉”协作工具;没独立操盘过从0到1的项目(外企分工细,她只负责“渠道管理”一小块);连“直播带货”“私域运营”这些基础词都听不懂(外企总部决策慢,新业务推进滞后)。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80%的外企离职员工,在3个月内找不到同等薪资的工作——不是能力差,而是“外企思维”和国内职场“水土不服”。
一个工作10年的电路研发反驳说:“外企可没年龄歧视,只要你不把中企的坏毛病带过去!哪怕裁员,也是优于中国劳动法的。”
这话对,但只对了一半。
外企的“不歧视”,更多是“表面体面”:裁员补偿N+1流程规范、各种福利给到位。
但其实,“不歧视”的前提是:你得“适配”外企的生存法则。
我曾问过一位在德企做研发的38岁员工,他说:“外企不养‘老油条’,但也不欢迎‘狼性’。你得学会‘用数据说话’,而不是‘靠喝酒拉关系’;得接受‘慢决策’,而不是‘今天定明天干’。”
更残酷的是,外企的“稳定”是“相对的”。当行业下行(比如教培、互联网外企),或总部战略调整(比如撤离中国市场),裁员从不会“手下留情”。
外企不是“保险箱”,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看你用什么姿态进入。
我身边有两种人,把外企变成了“跳板”:
技能积累:在外企学流程、练外语,然后跳去国内头部企业做“规范化管理”;资源沉淀:利用外企的全球资源,积累行业人脉,转型做跨境业务或创业。而那些“躺平”在外企的人,我总结了一下,往往是因为犯了3个错:
把“平台”当“能力”:误以为“外企title”=“个人价值”,忽略了“可迁移技能”的培养;陷入“舒适区”:拒绝学习新工具(比如AI、数字化),等到被裁才发现“自己落后了一个时代”;缺乏“危机意识”:以为“外企会养你到老”,没提前规划“第二曲线”(比如副业、理财)。外企不是“必选项”,但如果你正考虑进入,或已经身处其中,请记住:
1. 别用“稳定”绑架自己,要“主动成长”
外企的“慢节奏”,可能是“温水”。与其抱怨“学不到东西”,不如主动争取:参与跨部门项目,接触全流程;
2. 警惕“技能单一”,培养“T型能力”
外企分工细,容易变成“螺丝钉”。要刻意培养“T型能力”:
3. 提前“演练”失业,建立“安全垫”
无论在哪工作,都要做好“35岁被裁”的准备:存够6-12个月的“应急资金”;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定期更新简历,了解市场需求。
外企的“高福利”,曾是几代职场人的“梦想”。但当“35岁门槛”和“被AI替代”成为现实,我们终于明白:
真正的“稳定”,从来不是“进外企”,而是“你有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年纪轻轻进外企,不是“错”,但别把“外企”当成“终点”。
职场如战场,没有“铁饭碗”,只有“铁能力”。
愿每个职场人,都能在“甜”里保持清醒,在“变”中守住底气。
看到这里,其实评论区更精彩!
来源:影视排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