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拍视频,靠网暴“翻盘”?这股歪风是哪来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20:25 1

摘要:刚出事不找法院、不找公安,先拍段视频导个流,仿佛镜头一亮,正义就站在他那边了。现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现在网上最吓人的不是坏人,而是坏人拿着手机“演自己”。

刚出事不找法院、不找公安,先拍段视频导个流,仿佛镜头一亮,正义就站在他那边了。现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最近又翻出一个热搜案例,所谓“我听交警”的那位女子。

这位女子和一位男司机发生了轻微交通纠纷,结果不是理性沟通处理,而是直接掏出手机,镜头精准怼上对方人脸,一边拍一边质问。

男子却全程冷处理,只回一句话:“我听交警。”

事后警方赶到,判定是女子全责。但她不但拒不配合执法,甚至在去交警队的路上直接跑路。

原以为剧情就此落幕,没想到这才是序章:这位女子因为视频中公然侮辱他人、恶意曝光身份已经被刑拘。男方还准备追究她的民事责任

这不是个例,这是某种风气的冰山一角

一种类似乱象近些年正在沉渣泛起——遇事第一反应不是讲理,而是“开拍”。

而比“拍视频”更令人不适的,是拍摄者本身的逻辑:“我拍了=我有理”、“谁被骂=谁是坏人”、“谁站在镜头后=谁是正义”。

有人真是这么想的。

武汉那位29岁的女子,不就是这个路子。

上厕所忘带纸打110被拒,情绪崩了,居然直接冲进派出所办案区大闹一通。被请出去以后,她立刻手机一亮开始拍,一边哭诉“遭了殴打”,一边晒“受伤病例”。

事后病例写的是鼻炎,拍视频那天根本没去医院,全是假戏。

这种行为的目的很明确:他不为自证清白,只想借流量造压,拿出视频说一句:“看到了吧?我才是受害者!”

如果能激起舆论的怒火,他就能翻盘。他赌的不是理,而是观众的情绪。

时代变了。

大家不再那么容易被“谁先哭、谁就有理”的叙事骗过去。评论区的反应一针见血:“真的假的,一眼假。”

结果,她不但没有成为被声援的对象,还被平台封了号

现在连“带娃逃票”这种操作,都有人能五五开地拍视频发声。

看看福建的那位单亲妈妈。带着四个孩子坐高铁,却只买了一张票

铁规如山:一名成年人最多只能免费带一个六岁以下儿童。结果乘务员一开口要求补票,女子不答话,直接掏出手机怼人家脸上开拍,怒斥遭遇不公,说“现在无法无天了”。

这不是维权,这是讹人。可她看似自信满满,因为她信一个逻辑:我越可怜,我越有理。

现实再一次啪啪打脸:视频发出去,不光网友骂,官媒也下场批评。媒体更是点破核心:“不是谁弱谁苦谁闹谁拍谁就有理。”

“拍视频维权”的方式,其本质并不值得否定。关键是你在拍什么、为了什么。

你是在记录执法不公那值得鼓掌,你是在制造舆论胁迫那叫恶意谋利。

刘学州本该被每个良知唤醒的社会所疼惜: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卖掉,四岁养父母去世,漂泊到十五岁才寻到亲生父母

他唯一提出的要求是:“给我个住的地方。”不是买房,不是要钱,是一个家。

换来的是亲生父母反咬一口,公开造谣说孩子逼他们买房

恶人还是那套把戏,一边甩锅,一边拍视频、接受采访、发动舆论反向控诉,“说不定还能翻盘”。

这次他们赢了。一些网民信了。刘学州彻底绝望。

用生命,证明自己没有撒谎。

互联网是放大器,它不挑人好坏。不管你是不是欺诈造谣,它都能让声音传播。但社会的公义,不能靠谁的镜头先举起。

我们不是不相信舆论工具,而是要拒绝工具被滥用。一个社会若变成:谁喊得凶,谁开镜头快,谁就能站C位,那还讲什么法律、规则、底线。

现在很多人不是在“用视频讲理”,而是试图“用视频逃责”、“用视频骗同情”、“用视频反杀”。这些人早就不想要真相,他们只想要人设。

网络不是法庭,更不是流量收割器。你在说,“我被打了”?那请给证据。你说“我被冤枉”?那请走渠道。

而不是,把别人的脸怼到镜头前,然后一句:“大家评评理!”

“评理”这事,最怕的就是带节奏。“还原”这事最难的,恰恰是离开镜头后的那段沉默。

现在的年轻人、网友、平台都开始觉醒:舆论可以是正义之锤,但绝不能沦为恶人的盾牌。

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认知权。但是真正的判断永远需要制度,而不是镜头。

别让“谁哭谁有理”成为下一个社会逻辑,更别让“谁拍谁无罪”挤掉真实的正当维权途径。

这不是一个风气的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在面对的话语权斗争,它决定的是未来,每个人在冲突中有没有“讲理”的空间。

拍视频不等于讲道理,拍了视频不等于有理,你不是导演,也不是检察官。舆论不是万金油,别玩火自焚。

有一种误判叫“视频一发,全网帮我说话”。

但这套逻辑正被现实无情拆穿。大家不傻,观众不永远同情“哭得最大声”的人,舆论反噬已频频上演。

长远来看,这股风气是要被整顿的。平台的封号机制会更快响应,警方对造谣视频将主动追责,公众“先入为主”的情绪也会被不断教育理性化。

未来“恶人先拍”的剧本只会越来越难演。

从中国社会治理角度来看,要让真正的维权与合理曝光得到支持,让滥用舆论、恶意博流量无法立足,靠的是制度兜底、法规发声。

打击“舆论诈骗”的行为,不只是保护那些被恶意曝光的人,更是保护正常发声、真实维权的通道不被堵死。

我们不能放任“拍视频=维权”的错觉继续蔓延。文明社会的基本秩序,必须由法律裁定,不靠流量风向。

别让一个手机,成为某些人操纵社交正义的工具。更不能让沉默的真相,永远死在镜头后头。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