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买一根甘蔗,扫码支付瞬间傻眼:9斤重的“奢侈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0 21:43 1

摘要:她以为看错了,反复确认好几遍,可数字始终没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甘蔗能卖九十多块?

上海一位女士就碰上“天价”甘蔗。

9 斤重的绿皮甘蔗,扫码时跳出 91.35 元账单,她当场愣住了。

这普通水果咋成了 “奢侈品”?

事情发生在上海一家连锁品牌水果店。

这位女士是甘蔗爱好者,经常购买。

以往不管路边摊还是普通水果店,紫皮甘蔗顶天 30 块一根。

那天她路过这家店,见绿皮甘蔗看着十分新鲜。

店员热情推荐,说这是西双版纳的品种,纤维细、汁水足。

她没问价,就让店员削皮处理了,完全没料到接下来会有意外。

等处理好拿手机扫码,屏幕上的数字让她手指一顿。

91.35 元!

她以为看错了,反复确认好几遍,可数字始终没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店员说这甘蔗 9.9 元一斤,整根刚好 9 斤多。

回家尝了一口,她更纳闷了。

口感和普通紫皮甘蔗没太大区别,就稍微软一点,怎么能贵这么多?

越想越不值,她把经历发到网上,立马引发热议,网友们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

帖子底下两派观点直接对立,火药味十足,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吐槽的网友占了大半。

有人说:“这价格太离谱,我老家 10 块能买两根。”

还有人调侃:“这是甘蔗界的爱马仕吧,镀金了?”

更有人直指品牌店 “割韭菜”,毕竟甘蔗又不是稀缺水果,难道商家真的在漫天要价?

支持商家的声音也不少。

有人解释:“西双版纳到上海运输远,绿皮甘蔗要冷链,成本高。”

也有人说:“上海消费本就高,品牌店定价肯定比路边摊贵。”

还有买过的人觉得,软嫩口感对老人小孩很友好,值这个价,那这些支持的理由站得住脚吗?

我倒觉得两边都有点道理,但更多是立场不同。

常年买路边摊的,肯定觉得九十多离谱;

注重品质和服务的,可能觉得能接受。

但关键是,这种价格落差太容易让人无法释怀,而商家对此又会给出怎样的说法呢?

这事儿发酵到第二天,涉事的水果店店长就主动联系了李女士,还在店里贴了张 “关于绿皮甘蔗定价的说明”,一条条解释为什么卖这么贵。

这绿皮甘蔗叫 “云蔗 16 号”,是西双版纳农科院培育的品种,只在云南南部的河谷地带种植。

那边白天光照足、晚上温差大,甘蔗的糖分能攒到 18 度以上,比普通紫皮甘蔗高 3 度,而且表皮只有 1 毫米厚,咬着不费劲儿,纤维还能直接嚼烂咽下。

更重要的是,这品种亩产只有 3000 斤,比普通甘蔗少了一半,收的时候还得人工一根一根砍,不能用机器,怕碰伤表皮,光采摘成本就比普通甘蔗高不少。

然后是运输和包装成本高。

从云南西双版纳的种植基地到上海的仓库,得用恒温 5 度的冷藏车,全程 2800 公里,要开 36 个小时,光运费就比普通货车贵 2000 块一趟。

到了上海仓库,还得工人手工挑选,把有虫眼、表皮有划痕的都挑出来,差不多 10 根里要淘汰 2 根。

给顾客称重前,还要用食品级的保鲜膜把甘蔗裹两层,再装进带透气孔的透明餐盒,最后套上印着品牌 logo 的纸袋。

说是 “保证卫生,也方便携带”,这些包装成本一斤又得加 1 块多。

再加上店里的房租、水电和人工,店长说 “一斤卖 9.9 元,其实没赚多少”。

最后是市场反馈还不错。

店长拿出销售记录给李女士看:周末两天这绿皮甘蔗卖了 380 斤,复购的顾客有二十多个,还有人一次买两根,说 “给老人孩子吃方便”。

他还强调:“我们货架上都有价签,写着‘绿皮甘蔗 9.9 元 / 斤’,店员在称重前也会问顾客‘确定要这根吗?大概 9 斤左右’,不存在强制消费的情况。”

但这里有个明显的问题:很多人买甘蔗都习惯先让店家削皮切段,再去结账,根本没机会看货架上的价签。

要是店员在推荐的时候,能主动说一句 “这甘蔗 9.9 元一斤,这根大概要九十多块”,李女士肯定就不会买了。

说白了,商家这是没尽到 “提前告知” 的义务,不知不觉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毕竟谁也不想买个水果还得 “猜价格”。

这事儿看着是根甘蔗引发的争议,其实藏着消费市场的大变化,这种变化到底体现在哪里?

现在买水果早就分了 “赛道”。

路边摊、菜市场主打性价比,紫皮甘蔗 15 到 30 块一根。

品牌店、高端超市走品质路线,卖的是产地、服务和体验。

就像盒马的甘蔗果切,折合每公斤 45 元,照样有人买,图的就是不用削皮、开袋即食,不同赛道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价格差距?

不同人群的消费观也差很多。

京东的报告说,六成 95 后愿意为高品质买单,但得 “物有所值”。

而 70 后、80 后更看重实用,对价格特敏感。

这根甘蔗的争议,本质就是不同消费层次的碰撞,这种碰撞还会带来哪些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

之前阳光玫瑰葡萄从 300 元一斤跌到 30 元,就是戳破了价格泡沫。

大家不再盲目为 “高端” 标签买单,而是用舌头和钱包投票。

91 块的甘蔗不是真奢侈品,只是消费选择的一种。

有人愿为品质买单,有人守着性价比,本无对错。

但商家得把价格说透、主动沟通,别让消费者结账时傻眼。

来源:依壹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