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艘6万吨级航母,技术上完全能通过苏伊士运河,最终选择多绕8000公里环非洲航行。
一艘6万吨级航母,技术上完全能通过苏伊士运河,最终选择多绕8000公里环非洲航行。
这个决定背后,藏着比航海本身更复杂的计算公式。
1999年7月,当拖船拖着瓦良格号驶离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港时,航线规划看起来相当清晰。
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
这条路线只需2个月,6月17日,瓦良格号抵达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
土耳其海事部门突然发来拦截令:船体过大,无动力系统,威胁海峡航运安全,不予放行。
海峡入口,6万吨的钢铁巨兽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每天8500美元的拖船待命费开始计时。
每个月还要向乌克兰港口管理局交纳1.7万美元停泊费。金钱像沙漏,一天天流走。
谈判桌上,土耳其方面提出20项安全条件:10亿美元风险保证金、舰上必须安装发电机、需要16艘大马力拖船护航、白天通过海峡时视程必须大于5海里、风力小于5级……
条件一项比一项苛刻,2001年7月,高层介入谈判。
交通部组建组,副部长洪善祥,带队重返伊斯坦布尔,技术论证、方案修改、外交斡旋,反复进行。
同时期,土耳其军方总参谋长凯维芮柯鲁受邀访问,接着也向高层建议放行。
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离开黑海造船厂后的第506天,终于获准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11艘拖船前呼后拥,12艘救难消防船全程护航,整个海峡暂时关闭,这艘庞然大物以4节航速缓缓前行。
11月3日,瓦良格号刚进入爱琴海,前所未有的风暴突然袭来。
6艘拖船的钢缆接连断裂,失去控制的航母在布满暗礁的海域漂流。
希腊籍拖船"哈里瓦冠军号"的水手阿力士·利马,在试图重新固定拖缆时被钢缆击中,当场殉职。
12个小时的搏斗后,3艘拖船和1艘希腊船只才重新控制住航母。
一年半的时间耗费,一条人命的代价。土耳其海峡的教训刻骨铭心。
瓦良格号进入地中海后,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是两条路:向东,走苏伊士运河;向西,绕非洲好望角。
从技术参数看,苏伊士运河完全能够通行。
这条运河深度22.5米,水面宽度345到280米,允许最大船舶吃水深度18.8米。
瓦良格号满载排水量6.75万吨,吃水深度仅10.5米。
数据对比显示,通行空间绰绰有余,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排水量超过10万吨,多次通过苏伊士运河。
2017年3月,布什号航母穿越运河的画面还在新闻中播放。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航母编队更是将这里当作快速通道。
既然美国航母能过,技术上瓦良格号为何不能过?
官方记录里有一行字:"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
2006年的案例提供了参照。
法国退役航母克莱蒙梭号,准备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印度拆解,埃及以"可能发生有毒废料泄漏"为由拒绝放行。
一艘退役航母,最终被迫改变航线。
埃及控制着苏伊士运河,同时埃及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
土耳其海峡的遭遇已经证明,在关键水道上,技术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标准。
当一个国家想要阻拦某艘船通过,理由可以有很多:环保审查、安全评估、通航密度、潜在风险……每一项都能让你停在原地。
中国远洋公司的专家坐在会议室里计算:如果瓦良格号进入苏伊士运河后被扣押,谈判周期会有多长?
埃及会提出什么条件?美国会施加多大压力?
土耳其让瓦良格号在黑海停了506天。苏伊士运河会是多少天?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苏伊士运河是单向航道,长度190公里。
如果瓦良格号进入运河后被要求停船检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完全处于被动。
每天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超过50艘,各国人员鱼龙混杂。
在土耳其海峡遭遇风暴时,至少还有希腊救援队帮忙。
在苏伊士运河的狭窄水道里,一旦出事,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
技术可行性与政治可操作性,在这里出现了巨大裂缝。
地图上两条航线的距离差距是8000公里。现实中的风险差距,无法用公里数衡量。
地中海西端,直布罗陀海峡连接着大西洋。这里有一个特殊现象:三个国家争夺管理权,结果谁都管不了。
海峡北岸是西班牙,南岸是摩洛哥,中间一块14平方公里的岩石半岛属于英国。
英国占领直布罗陀已经300多年,西班牙一直要求归还,摩洛哥认为整个海峡应该由两岸国家共同管理。
三方各执一词,争议持续至今,这种主权模糊状态,反而给瓦良格号打开了一扇门。
土耳其能够单方面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因为那里的主权清晰无疑。
埃及能够控制苏伊士运河,因为运河完全在其领土内。
直布罗陀海峡的情况截然不同——英国占着岩石不肯走,西班牙守着海岸线要主权,摩洛哥隔海相望提要求。
三方谁都不敢单独做决定。
更关键的是,直布罗陀海峡属于国际水道,宽度最窄处也有14公里。
即使某一方想要拦截,技术上难度极大。美国想要施压,找不到明确的施压对象。
2001年11月,瓦良格号从爱琴海脱险后,直接向西航行。12月初,航母顺利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
整个过程没有遭遇任何阻拦,进入大西洋公海后,瓦良格号沿非洲西海岸南下。
这条航线虽然漫长,优势在于大部分路段都在国际水域。
沿岸的非洲国家与中国关系良好,不会横生枝节。
12月11日,瓦良格号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横跨印度洋后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马六甲海峡。
这条海峡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管理,三国都有大量华人,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
更重要的是,三国都是中国的近邻,地缘政治上不愿意也不敢公然对抗。
2002年2月5日,瓦良格号进入马六甲海峡。
2月12日,航母进入南海,驶入中国领海。
从直布罗陀海峡到马六甲海峡,整个航程没有遇到第二个土耳其。
主权争议带来的真空效应,在这条航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时候,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恰恰能转化为行动的简单性。
瓦良格号从地中海到大连港,实际航程15200海里,耗时123天。
如果走苏伊士运河,理论航程只需7000海里。
绕行非洲多走了8000公里,按常理这是巨大的浪费,逆向计算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土耳其海峡,瓦良格号被困506天,谈判耗费一年半。
通过海峡后仅用4个月就抵达大连。时间对比是18个月对4个月,如果苏伊士运河再来一次土耳其式的拦截,时间成本会是多少?
埃及提出的条件会比土耳其温和吗?美国的施压力度会减轻吗?
乌克兰在出售瓦良格号时,就为中国规划了绕行非洲的路线。
这个规划的核心考量,不是距离最短,而是风险最小。
瓦良格号没有动力系统,完全依靠拖船牵引。
这种状态下通过苏伊士运河,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运河虽然能容纳大型船只,对无动力船舶的安全裕度却很小。
用确定的距离成本,换取不确定的风险消除。
这是决策的核心逻辑,8000公里的海程可以计算,多花费的燃料费用可以预算,拖船的每日开支有明确数字。
被困在某个海峡的时间成本,却是无法预测的变量。
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抵达大连港。整个航程花费约3000万美元。
这3000万美元买到的,不仅是15200海里的航程,更是一条确定性的通道。
参考信息:
历经周折 从"瓦良格"号到中国首艘航母诞生始末·人民网党史频道·2012年11月23日
黑海造船厂正式破产了·信德海事网·2019年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