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讨论量比2018年跌了70%,媒体也从“战报”转向“分析”。
前天和朋友聊天,我才猛地想起来:哦,双11好像刚过去?
是啊,这么重要的日子,我居然忘得一干二净。
不是我不关心,是它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你说平台和商家还忙得热火朝天?
没错,数据上看,销量还是涨的。
可用户呢?早没那么疯狂了。
微博讨论量比2018年跌了70%,媒体也从“战报”转向“分析”。
这温差,像极了爱情里的热恋期和老夫老妻。
但别误会,这可不是今年才有的“病”。
2021年我就说过,双11其实早该“退休”了。
只是今年,它尤其冷清——很多人连凑热闹都懒得凑。
为什么?
一句话:双11,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就像名人名言里说的:“所有事物都逃不过宿命。”
它教会我们网购,逼出强大基建,最后却养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1. 教育的呐喊
十几年前,网购还是个“蛮荒之地”。
我们担心付钱拿不到货,怕假货,怀疑安全,等快递等到花儿谢。
整个市场,弥漫着不信任。
怎么办?
用最粗暴的方式:低价。
双11诞生了,像一声惊雷,告诉全中国:这天买东西,便宜到你想哭!
于是,无数人完成了第一次网购。
这一个又一个“第一次”,
成了中国电商史上最大的市场教育。
人们发现:线上支付挺方便,屏幕那头的东西还不错,快递虽慢但真能到家。
双11用“超级低价”的呐喊,
喊来了第一批电商信徒。
2. 基建的淬炼
随着信任建立,双11的GMV像坐火箭。
几分钟破百亿,几小时破千亿——数字神话来了。
可神话背后,是咬牙的基础设施。
你一定记得:物流爆仓、快递员不眠不休、支付页面卡死。
服务器在流量洪峰下崩溃,蛮荒印记暴露无遗。
怎么办?有问题就解决。
双11成了商业基建的“压力锅”。
顶级的服务器架构、智能仓储、自动化分拣、干线网络……
全都逼出来了。
今天,移动支付和高效物流成了日常水电。
双11这场“年度大考”,
考出了中国商业的硬实力。
3. 新生的绞杀
但势能,终会被稀释。
什么是势能?就像大坝蓄水,开闸一瞬间,势能转成电能。
早年的双11,就是把几个月的需求压缩到一天,在零点爆发。
可2021年后,这势能没了。
时间上,双11从一天变成一个月,
像90分钟电影拉成90集肥皂剧——谁还追?
心智上,“全年最低价”神话破了。
直播电商崛起,人格化低价天天有,
我还等你双11干嘛?
双11催生了电商繁荣,
繁荣又生了直播电商这个“新物种”。
新物种反过来,为双11画上了句号。
就像格言说的:“你创造的东西,终将超越你。”
那么,未来还会有双11吗?
大概率不会了。
那个基础设施薄弱、用户充满疑惑的时代,
再也回不来了。
没有公司能把全国需求集中到一天释放。
但这,恰恰是好事。
我们不再为优惠狂欢,因为优惠已成日常;
不再为包裹张望,因为效率已是标配。
失去关注,才是双11最大的成功。
狂欢是不成熟市场的症状,
平淡才是成熟市场的生活。
是的,那个守在设备前刷新页面、
为支付成功欢呼的夜晚,
连同很多人的青春,都留在了过去。
一个更从容的时代来了:
即时零售一小时达,硬折扣超市随时逛。
我们挥手告别双11,
却站在它留下的坚实沙滩上。
潮水退去,我们终于学会——
平淡,才是真正的胜利。
来源:战略顾问陈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