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剧火到第五个年头了。如果说爽剧和段子是它的1.0阶段,那么今年我们开始看到更多新的例子,说明短剧也能够讲完整的故事,塑造复杂的人物,表达尖锐的社会观点。
文|Eros
短剧火到第五个年头了。如果说爽剧和段子是它的1.0阶段,那么今年我们开始看到更多新的例子,说明短剧也能够讲完整的故事,塑造复杂的人物,表达尖锐的社会观点。
最近在咪咕视频上线的移动爱家定制短剧《大爷与有爱》,就是这样一个极具分析价值的样本。
这部剧的核心叙事,是围绕退休大爷于有艾的家庭展开,展现他和女儿、女婿的日常生活。
生活是内容,而奇幻是它的视角。
奇幻元素的引入,并不是为了制造纯粹的娱乐奇观,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安全的审美距离。在这一距离之外,这部剧得以更具穿透力地处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几个核心议题,也就是老龄化、数字化和高压力的并存。
几乎每一集,都包含某种高概念设定,得以将这些抽象的社会压力具象化、幽默化,允许观众在安全的奇幻框架内,审视自身的现实焦虑。
核心人物于有艾,由相声演员于谦饰演。我们很快就发现,这一选角为叙事赋予的双关含义。
于有艾在剧集开篇即处于退休状态,他因为被困在了同一天,于是开始尝试生活中的各种未知事物。这种转变,巧妙利用了于谦本人在公众认知中的「生活玩家」身份,让他说脱口秀、品尝美食、越野、登山、养马……极大地增强了角色的可信度与反差魅力。
陷入重复的时间循环的设定,是致敬经典电影《土拨鼠之日》,这种循环可以认为是隐喻了退休生活的枯燥乏味。
于有艾最初对时间的循环是感到兴奋的,他利用这一点成为了成功的脱口秀演员,他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勇敢发声,之后却陷入了无尽的空虚。这种空虚,本质上是老年人常见的社会价值感缺失所引发的存在危机。
当这种空虚感被推向极致时,他想结束这种枯燥的生活,于是就向AI「灵犀」查询哪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不料AI推荐的食物组合没有帮他达成目标,反而成全了女儿女婿两个吃货。
于大爷生命的真正转折点,来自AI的另一句提醒:世界客观上来说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眼睛不一样,所以世界仍然是变化多端的。
这一叙事处理的高明在于,它避免让AI(科技)成为智慧的源头,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观察,这个观察要求于有艾必须主观上用「不一样的眼睛」去勇敢探索更多的生活可能性。
也就是说,科技是催化剂,但「找到自我」的行动必须由人来完成。
第二集《罗娜快跑》是致敬经典电影《罗拉快跑》,但叙事内核发生了置换,于有艾的甥孙女罗娜不再是为了拯救他人而跑,而是为了追求自我而跑。
人到中年的罗娜,在家庭中扮演了多个完美的角色,孩子上大学后,终于开始追求自己的爱好。她热爱跑马拉松,但不被家人支持。
这一设定巧妙颠覆了传统家庭剧对中年女性的刻板描绘。孩子上大学这个时间节点,被重新定义为罗娜个人叙事的起跑线,或者说「激励事件」。因此,罗娜的行动,包括跑马拉松、之后做直播,本质上是一种身份的收复,而非简单的爱好培养。
她所对抗的,不仅是不支持的家人和嚼舌根的邻居,更是她内化了很长时间的责任优先的自我束缚,她是在跑回那个「本应成为」但被耽搁了的自我。
在罗娜选择的自我实现路径中,「跑马拉松」和「做直播」这两件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跑马拉松是对身体的解放,那么做直播,则是话语权的解放。她不再是「被谈论」的对象,她是主动的叙述者。两者共同构成了她「追求自我」的完整画像。
于有艾在罗娜的自我解放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不仅回击了罗娜面临的社会压力,消除了来自她家庭内部的阻力,更提供除了精神激励之外的实质行动支持。他推动她参加全球通逐马计划,并将她拉入「爱家亲情圈」,话费全包,消除了罗娜追求自我的后顾之忧。
「爱」在这里变得可触摸、可执行。所谓「爱家亲情圈」在这里就不仅仅具备套餐的物理属性,而是升华为情感连接的载体。
第三集处理的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议题——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
开篇通过致敬《终结者》这一强大的科幻符号,瞬间激活观众对于AI等于威胁的集体潜意识。在这个于有艾以第一人称视角扮演的游戏中,他是从3035年穿越回来的机器人杀手,要干掉协助人类的智能体。
在游戏设定中,未来的AI不仅奴役了人类,使他们沦为廉价劳动力,更可怕的是,人工智能开始从事画画和说相声之类的艺术活动,这里不仅是玩梗于谦本人,也是巧妙调侃了当下AIGC浪潮所引发的焦虑——创意工作者是否会被AI取代。
在虚拟世界的当下时间线中,于有艾扮演的杀手遇到了智能体「小智管家」。它的笨拙让观众立刻联想到了平时和各种「降智AI」对话的经历。这个「小智管家」在被要求拉窗帘时却打开了抽油烟机,它甚至无法识别什么是电视机。
以上负面图景越是让观众心有戚戚焉,那么观众对于一个聪明的、服务于人的AI范例的心理需求,就越是迫切。
转折发生在于有艾回到现实的那一刻,从焦虑到安心的情绪切换。观众跟随主角一同从那个冰冷、威胁、失控的虚拟世界,回到了温暖、安全、可控的现实家庭空间。
此刻先是智能狗小力出场,贴心地提醒于有艾不要久坐,要活动,此举仿佛是为了让人类重建和AI的信任,之后,「灵犀」管家才正式登场。女儿于鱼对「灵犀」下达了一个复杂的多步指令——拉上窗帘,播放赛博朋克的音乐。
「灵犀」完美执行,和之前的「小智管家」形成鲜明对比,无声胜有声地告诉观众,优秀的AI管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顺带想说的是,播放的音乐是「赛博朋克风格」,并不仅仅是为了和科幻故事应景。所谓赛博朋克的文化内核,正是对「高科技、低生活」的反思,它关心的是技术对人性的异化和压迫,如同游戏中的3035年。
「灵犀」管家将这种赛博朋克的威胁降维成一种安全和娱乐的背景音乐,彻底解除了AI的威胁性,隐喻好的人工智能应当与生活完美融入。
第四集估计会成为经典电影迷的最爱,因为于有艾cosplay了《教父》中的教父,要为老朋友解决女儿不肯结婚的家务事。
为此,他组织了一场家宴。这场家宴是于大爷在「灵犀」的协助下完成的。在传统中国社会语境下,家宴历来是代际冲突的修罗场,是一个长辈占据优势的社交空间。然而在「灵犀」的布置下,由智能程序控制的温暖灯光和电子壁炉,营造出温馨和暖调的物理氛围,为后续两代人达成理解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
在家宴上,妈妈试图将每一道菜(比如桂圆红枣莲子羹、夫妻肺片)都编码为「必须结婚」的含义。
没想到在这场餐桌上的符号战争中,于有艾站到了被催婚的女儿一边。他以「解构」的方式,将妈妈赋予菜肴的传统符号意义逐一拆解,代之以相反的含义,瓦解了长辈催婚的话语。
值得一提的是,于有艾作为女儿的盟友,他所凭借的并非「教父」式的传统权威,而是「AI自诊」带来的新知识、新智慧。
此举巧妙重塑了人们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凭借AI的赋能,于有艾代表的是懂科学、观念新的现代大爷,这也等于解释了他为什么站在支持女儿的立场。
接下来女儿「反催婚」妈妈找一个后老伴,将妈妈从居高临下「审判者」的位置瞬间拉到了「受审者」的位置。她用一系列经典话术,让老妈哑口无言。这一角色互换,达成了两代人应该互相理解的和解。
本集包含一个十分深刻的金句,是妈妈的台词说,我催婚是怕我的那点人生经验过期了。
这句话精准地将传统父母「催婚」的动机,从表层的控制欲转移到了更深层的某种存在主义焦虑。
在传统社会中,「人生经验」是家族传承的一种核心资产,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路径,建立自己的「人生经验」。怕人生经验过期,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价值被清零的恐惧。母亲催婚,深层的动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生道路才是对的,是依然有价值的。
看到这里,我是有点感动的。因为母亲的「反派」形象瞬间被软化,她被重新塑造为一个跟不上时代前进的徘徊者,一个怕被快速迭代的现代性浪潮抛下而变得「无用」的人。
新科技层出不穷的意义是什么?最终也是希望能帮到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
这一集还有个小插曲,是于有艾使用「智能健康设备」帮着急上火的老朋友诊断健康。这一情节看似游离于「催婚」主线,实则不然。
它进一步强化了于有艾智慧长者的形象。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心理上,比如解构了母亲催婚的压力,也体现为对朋友身体层面的体贴,智能健康设备在这里充当了一种体现关怀和智慧的工具。
第五集《真假女儿》是我个人目前最喜欢的一集,它依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真假美猴王》。
剧情中,于有艾家里冒出来两个女儿,难分真假。
面对各种考题,假女儿的表现都毫不逊色于真女儿,甚至在「打工人问题」的反讽测试中都表现一致。
这里暗含的一个信息是,即便身为骗子,她同样是她所在的职场打工人逻辑的一环,否则怎么演得出来?
这一情节也辛辣地讽刺了打工人面临的现实——公司对「真员工」的身份认同,标准不是基于创造力和工作价值,而是基于对高强度、高压力、甚至不合理的「打工人」生存状态的熟练掌握和被动承受。当领导要求「真女儿」也就是「真员工」留下加班时,真假女儿都迅速逃走。此刻,反讽性达到了顶峰。
这里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本集提供的家庭和职场场景,并非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两个讽刺小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隐秘的社会学因果链。
首先要反问,「假女儿」的骗局为何能乘虚而入?剧情给出的答案是,空巢老人内心的情感空洞,是骗局成立的基础。对此我们必须追问,为什么老人会空巢和空虚?因为「真女儿」缺位了。
「真女儿」为何缺位?本集给出了一个绝妙的答案:她陷入到停不下来的工作状态中,她的时间、精力乃至情感价值,都在职场中被消耗殆尽。
由此,本集剧情实现了闭环。
这一集真正厉害的还有一个地方是视听语言的巧妙,它用主观和客观镜头的对比,诠释了科技与情感的辩证关系。
在于有艾的主观视角下,两个女儿都由同一个演员扮演。我们事后知道,于有艾其实早就发现假女儿的身份是骗子,借机让她来家里帮忙打扫卫生。
但在这个包袱翻出之前,利用主客观视角差异对观众产生「误导」,仍然可以理解为一种高明的视听隐喻,意在提醒观众——在空巢老人的主观「情感」世界里,骗子提供嘘寒问暖,是想通过填补老人的情感空虚来行骗,一定要注意分辨。
而在结尾的客观镜头中,这里体现为「移动看家」监控视角,观众才随着镜头一起意识到,假女儿是上门的骗子。在「科技」的视角下,监控摄像头提供了一个「绝对客观」的真相。
「移动看家」摄像头堪称本集的机械降神,但这一设置是否引发了一个悖论:如果「爱」是核心,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是「科技」呢?
答案在于,「移动看家」作为科技,它能从技术上防止骗局发生,不过空巢老人的空虚这一本质问题,还需要从人的关心入手。
科技(AI)在这里扮演的真正角色,是「爱的守护者」。它不能替代真女儿的爱,但它能保护这份爱不受欺骗。
于是全剧主题呼之欲出——爱,也需要科技(AI)的守护。
我们看到了,剧中的所有高科技产品,都不仅仅是道具,更是进入叙事的角色,是解决难题的奇兵。
「移动爱家」的品牌理念,通过于有艾这个角色,实现了「AI」(人工智能)和「爱」(于有艾)的双重注入。科技(AI)与情感在叙事中完美统一。
《大爷与有爱》的品牌植入之所以高级,还在于它有一个完整的生态化布局。它不是单一产品的强行露出,而是将「移动爱家」的各种产品,构建为一个现代家庭问题解决方案的完整生态。
这个生态系统精准地映射了现代家庭的多个需求层次,成为现代家庭在数字化、老龄化社会中,如何去实现「爱」的基础设施。
截止到今天,《大爷与有爱》虽然还没有播完,我们不妨提前总结它的核心优点,那就是它做到了商业、艺术与社会关怀的平衡。
它没有回避尖锐的社会议题,而是作为一面镜子,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现实映照。它还在短剧的框架下,大胆尝试了奇幻设定,并运用了如第五集「主客观镜头」这样精妙的视听语言,使其超越了普通短剧的制作水准。
最重要的是在品牌价值层面,它通过叙事本身,让「移动爱家」的品牌理念拥有了故事的血肉和情感的温度。
科技(AI)日新月异,它无法替代爱,但它可以表达、传递、守护爱。
来源: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