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参考来源:《孟子》、《太平御览》、《易经》。
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参考来源:《孟子》、《太平御览》、《易经》。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最怕坟前荒草深,断了香火绝了孙。”
殊不知,天地造化,各有其道。
《太平御览》记载:人生在世,有三重枷锁最难解脱。
多少人在红尘中为情所困,为业所累,为缘所缚。
唯有一种人,无牵无挂,无儿无女,行至孟婆亭前反而从容。
这种人究竟有何特殊之处?难道他没有传宗接代的重任吗?
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唐玄宗时期说起……
苏州河畔有位绣娘,名唤云娘。
她的一手苏绣技艺堪称天下一绝,绣出的花鸟仿佛随时会从绢布上飞出来。
最奇的是,她年过四十却始终未嫁,街坊们常劝她。
“云娘,你这般手艺,不收徒传艺,岂不是可惜了?”
对此,云娘总是浅笑着回应。
“缘分未到,强求不得。”
其实,她二十三岁那年,曾与一位上京赶考的书生许下婚约。
临别时,书生握着她的手说。
“待我金榜题名,必以八抬大轿迎你过门。”
谁知这一等就是三年,等来的却是书生另娶宰相千岁的消息。
那一夜,云娘独自坐在绣架前,银针在指尖飞舞,泪水在绢布上晕开。
待到天明,一幅《明月照大江》已然绣成。
绣面上明月皎洁,江水浩荡,竟看不出半点泪痕。
“从今往后,我只为刺绣而活。”
十年后的一个春日,一位华服妇人慕名而来。
见到云娘的瞬间,妇人脸色骤变。
“你、你是云娘?”
云娘抬头,认出这正是当年那个宰相千金。
她平静地福了福身。
“夫人认得民女?”
妇人屏退左右,突然跪倒在地。
“姐姐,我对不住你!”
原来,当年书生进京后确实高中状元,却被宰相强行招婿。
这些年来,书生始终郁郁寡欢,去年已然病逝。
临终前,他恳求夫人一定要找到云娘,将一对龙凤玉佩交还给她。
“他说,这是他欠你的。”
云娘接过玉佩,轻轻摩挲着温润的玉石,忽然笑了。
“我不曾觉得他欠我什么,若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刺绣。”
自那日后,云娘仿佛打开了心结。
她变卖了那对价值连城的玉佩,在苏州建了座“云绣坊”,专收无依无靠的女子。
最小的徒弟阿秀问她。
“师父,为什么您待我们这般好?”
“因为女子立世,总要有一技傍身。”
她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从最简单的穿针引线,到最复杂的双面异绣。
渐渐地,“云绣坊”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连海外商人都慕名而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火将绣坊烧得干干净净。
望着断壁残垣,姑娘们都哭了,云娘却异常平静。
“哭什么?只要手艺在,绣坊就能重来。”
她取出珍藏多年的《明月照大江》,毅然说道。
“把这幅绣品卖了吧。”
“师父,这不是您最珍视的绣品吗?”
云娘望着远方:“人不能永远活在回忆里。”
重建绣坊的过程异常艰难,曾经的非议再次响起。
“早知如此,不如找个好人家嫁了。”
云娘却充耳不闻,带着徒弟们日夜赶工。
终于,新的绣坊比从前更加气派。
这年冬天,云娘病倒了。
她知道大限将至,却依然坚持在病榻上指点徒弟们绣功。
“师父,您这一生…可曾后悔?”
云娘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微微一笑。
“若我当年嫁人,或许现在已是儿孙满堂。
但那样的话,就不会有云绣坊,不会有你们这些徒弟,更不会有成千上万的女子因习得绣艺而自立。
你们说,是守着一家一户的圆满好,还是成就千万女子的自立好?”
满屋的徒弟齐齐跪倒,泣不成声。
忘川河畔,云雾缭绕。
孟婆正准备给云娘递汤,忽然轻咦一声。
“怪哉,姑娘这一生,竟未欠下情债、子债、业债。”
云娘含笑不语,孟婆翻看命簿,更是惊讶。
“你本可儿孙满堂,富贵终身,为何全都舍弃?”
“婆婆,世人以为圆满是儿孙绕膝,我却觉得,能按自己的心意活这一世,让更多女子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真圆满。”
孟婆闻言,会心一笑。
“既然如此,老身便许你一个选择,来世你可以投生富贵之家,儿孙满堂,也可以保留今生的记忆,再续绣缘。”
云娘望向人间,见绣坊中灯火通明,徒弟们正在挑灯夜绣。
“婆婆,我选择回去,心有所寄,便不算孤独。”
云娘重返人间,继续经营绣坊。
她活到一百零八岁,亲手带出三千弟子,开创了闻名天下的“云绣”一派。
再至忘川,孟婆笑问。
“这一世可还圆满?”
云娘看着命簿上密密麻麻的善缘,忽然问道。
“婆婆,可能让我看看他的来世?”
孟婆挥手展开一卷图册。
只见轮回中,那书生转世为一个女子,正在云绣坊中学艺。
“这是他欠你的情债,这一世,他要助你完成心愿。”
云娘望着图册中那个认真刺绣的女子,含笑饮下孟婆汤。
“如此,便是真正的圆满了。”
河水悠悠,映照着她安然远去的身影。
原来真正的圆满,不在于是否儿孙满堂,而在于是否活出了自己的光芒,照亮了他人的路途。
来源:星座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