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澳大利亚的民间传说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名为“掉落熊”(Drop Bear)的恐怖生物。这种据说栖息在树顶的掠食者,形态酷似考拉,却体型硕大、性情凶残,常从高处扑向毫无防备的路人头部发动致命袭击。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在澳大利亚的民间传说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名为“掉落熊”(Drop Bear)的恐怖生物。这种据说栖息在树顶的掠食者,形态酷似考拉,却体型硕大、性情凶残,常从高处扑向毫无防备的路人头部发动致命袭击。
这一长期被视为荒诞不经的都市传说,如今在古生物学领域找到了现实原形。科学家在最新研究中证实,一种与现代考拉亲缘关系极近的食肉有袋类动物,确实曾在这片大陆上繁衍生息,直至约四万年前才宣告灭绝。
这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指出,被称为“袋狮”(Thylacoleo carnifex)的史前巨兽,正是现代考拉现存亲缘关系最近的“表亲”。
虽然现代考拉以温顺、慵懒的食草形象示人,但其史前近亲却是一类令人生畏的顶级掠食者。 这类食肉有袋动物在晚更新世时期(约12.6万年前至4万年前)曾遍布澳大利亚大陆,直至遭遇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型动物灭绝浪潮之一。
在这场生态浩劫中,澳大利亚失去了近90%体重超过44公斤的陆地物种。而这一时间节点,恰逢人类首次抵达该大陆。尽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影响尚存争议,但这无疑标志着进化史上的重大损失。
为了厘清这段模糊的进化树,科学家在此次研究中采用了一种突破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化石中残留的胶原蛋白序列来构建物种的独特“指纹”。
相比于容易降解的DNA,胶原蛋白在化石中保存的时间更长,能为古生物学家提供更深远的时间窗口。 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技术,追溯了三种已灭绝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的进化轨迹:形似500公斤重袋熊的草食性动物颧突兽(Zygomaturus)、外形类似貘的袋貘(Palorchestes),以及不仅食肉且位于食物链顶端的袋狮。
分析结果提供了确凿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袋狮与考拉的亲缘关系,远比其与其他任何动物群都要密切。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胶原蛋白肽数据提供的证据表明,袋狮与考拉存在密切关系,二者同属一个包含袋熊在内的更广泛演化支系。”
这一发现不仅重塑了我们对澳大利亚史前生态系统的认知,也验证了胶原蛋白分析法在古生物学中的巨大潜力。科学家希望借由这一新方法的深入应用,能够最终解开那场导致“澳洲霸主”们集体消失的谜团,厘清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其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当我们在动物园里看着考拉抱着桉树叶昏昏欲睡时,很难想象在并不算太遥远的过去,它们的基因近亲曾是这片大陆上最顶级的杀手。这种演化的反差充满了讽刺意味:凶猛强壮的猎手在环境剧变中灰飞烟灭,而以迟缓、挑食著称的考拉,却凭借极低的能量消耗和独特的生态位,熬过了灭绝的寒冬。也许,那些关于“掉落熊”的恐怖传说,正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那个充满野性与杀戮的史前世界的模糊回响——那是我们祖先曾经直面过的恐惧,最终化作了营火边的鬼故事。
如果你对神秘生物学(Cryptozoology)与古生物学的关联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听说过类似的物种传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