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德育的核心地位,为初中德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德育成效关乎青少年成长与国家未来。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宏观部署要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比如在地域层面,作为渤海革命老区,滨州拥有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怀周祠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部分学校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导致德育内容与地域文化脱节。在学校层面,部分初中德育存在同质化、形式化现象,课程内容脱离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未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围绕“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孝心献长辈、关心献同学、信心献自己”五大维度进行了“育‘五心’少年”初中德育课程校本化实践探索,推动德育从认知走向行动。
以红色教育铸魂,厚植“忠心献祖国”的家国情怀
红色资源是涵养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滨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课题组立足地域特色,开发三级红色课程,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七年级开展“国史进课堂”活动,将国史知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如邀请老战士进校园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等,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八年级侧重“党史研学”,组织学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怀周祠等红色基地开展研学,倾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观摩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重温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荣光,感悟老渤海革命传统。九年级突出“红色实践”,鼓励学生以团员身份参与“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为参观者讲解革命故事,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以公益实践赋能,培育“爱心献社会”的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锤炼。
通过搭建“关注社会-服务社区-爱心捐赠”公益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关注社会层面,依托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展“我是讲解员”“文博之光志愿同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向社会传递城市文明理念。在服务社区层面,聚焦环保、安全等民生议题,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带动社区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走进社区开展“清洁家园”、防诈反欺凌宣传等活动,用实际行动改善社区环境。在爱心捐赠层面,开展敬老院爱心慰问、暖冬捐赠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奉献精神。
以亲情实践为纽带,涵养“孝心献长辈”的感恩意识
敬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课题组从情感认同与实践体验两方面着手,设计多元化的亲情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感恩长辈、关爱家人。开展“感恩班会”“朗读者:我的家书”系列活动,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开展父母成长故事分享活动,邀请家长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艰辛,让学生增进对父母的理解与认同。组织“我来当家”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日常家务的繁琐,学会体谅父母。创新亲子互动形式,开设“学茶艺·知礼孝”亲子课,在庄重的仪式感中传承孝道文化;举办“时光留影·感恩双亲”摄影展,让学生用镜头记录父母日常,通过分享照片故事深化亲情感知。策划“我为父母定制专属时光”活动,设计郊外野餐、亲子运动等专属行程,在陪伴中拉近亲子距离,让亲情在互动中升温。
以互助活动为载体,培养“关心献同学”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多样化互助活动,构建互助共进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关心献同学”的优良品德和协作能力。开展班级团建拓展,如开展“同心鼓”“信任背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构建“自愿结对-团员帮扶-好友联盟”互助体系,营造班级互助氛围。“自愿结对”活动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兴趣相投或优势互补的同学结成对子,互相辅导功课,强化互助意识。“团员帮扶”活动发挥先锋作用,组织团员主动对接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好友联盟”活动以友谊为纽带,组建小型互助团体,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共建互助共进的温暖集体。
以自我激励为抓手,树立“信心献自己”的成长自觉
自信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心理基础。
课题组围绕“制定计划-优化策略-自我激励”三阶路径,设计系列成长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树立“信心献自己”的成长自觉。七年级开展“成长赋能计划”,通过“丰盛日记”、优点发掘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或他人的闪光点,在相互肯定中提升自我认同感和进取心。八年级聚焦“目标规划”,引入“生涯彩虹图”,引导学生思考未来人生角色,梳理不同人生阶段的目标和责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树立长远的人生理想。九年级侧重“自我激励”,推行“梦想进度条”管理模式,让学生将成长计划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任务,定期追踪目标达成情况,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积极饱满的心态迎接挑战。
“育‘五心’少年”的实践探索表明,初中德育课程校本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其核心要义在于立足学生成长需求,以班级为基本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路径,以家校社协同为重要支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体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国家宏观教育要求,持续探索德育课程校本化新路径,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提升德育实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滨州实验学校。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德育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289
来源:滨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