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 岁时,霍去病就敢带着 800 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杀得匈奴人找不着北,一战封冠军侯 —— 这是汉朝武将能拿到的最高荣誉之一。19 岁他成了骠骑将军,两次出击河西走廊,把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按在草原上揍,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还缴获了匈奴人的 “祭天金人”,彻
17 岁时,霍去病就敢带着 800 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杀得匈奴人找不着北,一战封冠军侯 —— 这是汉朝武将能拿到的最高荣誉之一。19 岁他成了骠骑将军,两次出击河西走廊,把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按在草原上揍,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还缴获了匈奴人的 “祭天金人”,彻底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21 岁那年,他跟着舅舅卫青打漠北之战,率军奔袭两千多里,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匈奴的圣地祭天,把 “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变成了现实。可就是这样一位战神,23 岁时突然病逝,没人知道具体原因。若他能多活十年,匈奴可能早被彻底打垮,汉朝的边疆压力会小太多,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三国演义》把周瑜写成 “小心眼被气死”,纯属瞎编 —— 正史里的周瑜是个身高一米八、文武双全的天才。21 岁就跟着孙策打天下,帮孙策平定江东六郡,孙策临终前说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有多信任他。34 岁那年,曹操带百万大军南下,江东群臣都吓慌了,周瑜却力主抗曹,还算出曹操的军队有 “四忌”(北方兵不习水战、后勤不足等)。赤壁之战时,他亲自指挥,用黄盖的火攻计烧了曹操的战船,把曹军打得大败,直接奠定了 “三国鼎立” 的格局。可就在战后两年,他准备征伐益州时,在巴丘突然病逝,才 36 岁。要是周瑜没死,刘备未必能顺利拿下益州,孙权的江东政权甚至可能提前统一南方,三国历史就得重写。
岳云是岳飞的儿子,却从不是 “靠爹上位”——12 岁就跟着岳飞从军,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身上的伤疤比同龄人的奖状还多。16 岁时,他随岳飞打随州,第一个爬上城墙,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被军中称为 “赢官人”(意思是 “总能打胜仗的小伙子”)。21 岁那年,颍昌之战爆发,金军派来三万精锐,岳云带着八百背嵬军(岳飞的精锐部队)直冲敌阵,打了十几个回合,身上受伤几十处,还斩杀了金军大将夏金吾,把金军打得大败。可就是这样一位猛将,23 岁时跟着岳飞被秦桧诬陷 “谋反”,一起被押到风波亭处死。当时岳云刚结婚不久,还没来得及看孩子长大,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若他能活下来,岳飞死后,南宋抗金的大旗或许有人能扛,也不至于后来被蒙古步步紧逼。
高长恭是北齐的皇族,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 —— 因为长得太帅,怕打仗时敌人看不起,每次上战场都戴个狰狞的面具。26 岁时,邙山之战爆发,北周带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北齐的援军不敢上前,高长恭带着五百骑兵就冲进了周军阵营,一路杀到洛阳城下。城里的士兵看不清是谁,他摘下面具,士兵们一看是兰陵王,立马士气大涨,内外夹击把周军打得大败,这就是著名的 “邙山大捷”,后来还被编成了《兰陵王入阵曲》。可就因为他太能打,又深得军心,北齐后主高纬怕他谋反,33 岁时赐给他一杯毒酒。他临死前说 “我对国家忠心耿耿,怎么会谋反?”,还是含泪喝了毒酒。他一死,北齐再没像样的将领,没过几年就被北周灭了,典型的 “自毁长城”。
慕容恪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儿子,15 岁就跟着父亲打仗,每次都能想出奇招。20 岁时,他率军打高句丽,故意示弱,引诱高句丽军出城,再设埋伏把敌军杀得大败,还差点活捉高句丽王。28 岁那年,他辅佐年幼的弟弟慕容暐继位,成了前燕的 “摄政王”,一边稳定朝政,一边对外扩张 —— 打冉魏时,他用 “连环马” 战术牵制冉闵的骑兵,最后活捉冉闵,灭了冉魏;打段部鲜卑时,又用 “围点打援” 的计谋,轻松拿下段部的地盘。在他掌权的 10 年里,前燕的疆域扩大了一倍,成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政权。可 38 岁时,他突然病逝,临死前推荐慕容垂辅政,可慕容暐不听,反而排挤慕容垂。没过几年,前燕就被前秦苻坚灭了,要是慕容恪能多活几年,前秦未必能统一北方。
李存孝是李克用的义子,也是 “十三太保” 里最能打的一个 —— 据说他能徒手打死老虎,打仗时用的是一把 80 斤的铁枪,没人能接住他一招。25 岁时,他随李克用打邢州,面对敌军的高墙深沟,他直接带着十几个亲兵爬上城墙,杀散守军,把城门打开,让李克用的大军顺利进城。28 岁那年,他打长安,黄巢的起义军听说李存孝来了,吓得连夜逃跑,他一路追到陈州,把黄巢的残余势力全灭了。可就是这样一位猛将,却被其他义子嫉妒,诬陷他谋反。李克用本来不想杀他,可架不住众人劝说,最后把他处以 “五马分尸” 之刑。行刑时,五匹马都拉不动他,最后还是他自己让手下把他的手脚筋挑断,才被分尸。他一死,李克用少了最得力的干将,后来跟朱温打仗时屡屡吃亏,要是李存孝没死,后唐可能早就能灭了后梁。
段韶是高长恭的舅舅,也是北齐的 “三驾马车” 之一(另外两位是高长恭、斛律光),却比两人更低调。22 岁时,他随高欢打宇文泰,在沙苑之战中,高欢的军队被宇文泰打败,段韶带着几百骑兵断后,硬是挡住了宇文泰的追兵,让高欢安全撤退。30 岁那年,北周带大军打北齐的晋阳,段韶当时正在生病,却硬撑着起来带兵,他观察地形后,让士兵在晋阳城外的高地上设伏,等北周军一到,就往下扔石头,再率军冲锋,把北周军打得大败,斩杀了北周大将宇文护的弟弟宇文宪。38 岁时,他在征讨南陈的路上病逝,他一死,北齐的 “三驾马车” 少了一驾,没过几年,斛律光、高长恭也相继被杀,北齐很快就亡国了。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也是个被低估的军事天才 ——25 岁时,他奉命驻守洪都(今南昌),手里只有 2 万多老弱兵。可就在第二年,陈友谅带 60 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硬是守了 85 天。他把洪都的八个城门分给手下,自己来回巡查,哪里危急就去哪里,身上被箭射伤好几处也不后退。陈友谅攻东门,他就组织士兵用石头砸;攻西门,他就放火烧敌军的攻城器械;甚至还亲自带着敢死队夜袭陈友谅的大营,杀得敌军大乱。最后他等到朱元璋的援兵,和朱元璋一起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奠定了明朝的基础。可战后朱元璋没给他太多封赏,他说了几句牢骚话,就被朱元璋软禁起来,30 岁左右就死了。要是朱文正能活下来,明朝开国后或许能多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也不至于后来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时,没人能制衡。
王玄策本来是唐朝的外交官,却意外成了军事天才 ——35 岁时,他奉命出使印度,可刚到印度,当地的国王阿罗那顺就杀了唐朝的使者,还抢了贡品。王玄策没慌,跑到吐蕃和尼泊尔借了 8000 兵马,就回头打印度。他用 “火牛阵” 冲散印度的象兵,再率军猛攻,只用了三个月就攻破了印度的都城,活捉了阿罗那顺,把他押回长安献俘,这就是 “一人灭一国” 的传奇。后来他又两次出使印度,每次都能靠智谋化解危机,还帮唐朝打通了和南亚的交通线。可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约 40 岁时病逝。要是王玄策能多活几年,唐朝对南亚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也能为唐朝带回更多的南亚文化和技术,可惜他的功绩大多被淹没在历史里。
杨再兴本来是岳飞的敌人,后来被岳飞收服,成了岳飞手下最能打的将领。30 岁时,他随岳飞打伪齐,在郾城之战中,他单枪匹马冲进金军阵营,想活捉金军主帅金兀术,虽然没成功,却杀了金军几十名将领,全身而退,把金军吓得够呛。32 岁那年,他在小商桥遇到金军的主力,当时他身边只有 300 骑兵,却敢和金军的 1.5 万大军硬拼,从早上打到晚上,杀了金军两千多人,包括金军的万户、千户等高级将领 100 多人。最后他因为寡不敌众,中箭无数,战死沙场。岳飞后来找到他的尸体,烧完后从骨灰里挑出了两升多的箭头。要是杨再兴能活下来,岳飞的 “背嵬军” 会更厉害,郾城、颍昌之战后,或许能趁机收复开封,可惜他成了抗金战场上的牺牲品。
萧摩诃是南朝陈的名将,19 岁就跟着侯安都打仗,第一次上战场就杀了敌军的大将,被称为 “少年战神”。25 岁时,他随陈霸先打王僧辩,在石头城之战中,他带着十几个亲兵爬上城墙,杀散守军,为陈霸先的大军打开了城门。35 岁那年,北周带大军打陈朝的吕梁,萧摩诃率军救援,他观察到北周军的营寨建在河边,就趁夜带着士兵偷偷凿开河堤,用水淹了北周的营寨,再率军冲锋,把北周军打得大败,斩杀了北周大将梁士彦。可 39 岁时,隋朝大军伐陈,陈后主陈叔宝昏庸无能,不听萧摩诃的建议,最后陈朝灭亡,萧摩诃不愿投降,战死沙场。要是陈后主能听萧摩诃的话,陈朝未必会那么快灭亡,南北朝的统一可能会推迟几年。
卢象升是明末的名将,也是 “东林党” 里少有的能打仗的人 ——30 岁时,他奉命镇压李自成的起义军,在郧阳之战中,他带着两万大军,把李自成的几十万起义军打得大败,斩杀了起义军大将混天王。35 岁那年,清军入关,卢象升奉命率军抵抗,他带着 “天雄军”(他亲自训练的部队)在巨鹿之战中,面对清军的八万大军,他拒绝投降,率军冲锋,从早上打到晚上,身上受伤几十处,最后战死沙场。当时明朝的崇祯皇帝还被奸臣蒙蔽,以为他投降了清军,连抚恤金都没给。要是卢象升能活下来,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或许能被遏制,明朝也不至于那么快灭亡,可惜他成了崇祯皇帝昏庸和奸臣当道的牺牲品。
张宪是岳飞最信任的部下,也是岳家军的 “二把手”,比岳云更懂谋略,比杨再兴更善统筹。25 岁时,他随岳飞打伪齐,在随州之战中,他率部先登城墙,斩杀伪齐守将王嵩;郾城之战,金军派 “铁浮屠” 冲锋,他亲率背嵬军精锐,用长刀砍马腿,硬生生破了金军的王牌战术;颍昌之战后,他又率军追击金军,收复郑州、陈州等地,把金军逼回黄河以北。可就在岳家军准备 “直捣黄龙” 时,秦桧以 “莫须有” 的罪名逮捕岳飞,张宪因坚决反对诬陷,也被抓进大牢。1142 年,他和岳飞、岳云一起被押到风波亭处死,年仅 31 岁。他一死,岳家军的指挥体系彻底崩溃,剩下的将领要么被调走,要么被排挤,南宋抗金的主力部队从此名存实亡,收复中原彻底成了泡影。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猛的将领,自称 “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人称 “常十万”。25 岁时,他还是个绿林盗匪,因看不惯盗匪的所作所为,投奔朱元璋,第一战就在采石矶率先登岸,杀散元军,为朱元璋打开了渡江的通道。30 岁时,鄱阳湖之战爆发,他率水军直冲陈友谅的旗舰,用火烧了陈友谅的战船,还在危急时刻救了朱元璋的命;38 岁随徐达北伐,他率军攻克元大都,把元顺帝赶到漠北,收复了丢失 400 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可就在北伐胜利班师途中,他在柳河川(今河北承德)突然得了重病,40 岁就病逝了。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当场哭晕过去,后来还让常遇春的儿子娶了自己的女儿。若常遇春能活下来,明朝初期平定蒙古残余势力的速度会更快,也不至于后来蒙古部落频繁南下骚扰边疆。
孙策是孙权的哥哥,更是东吴基业的真正奠基人,17 岁时父亲孙坚战死,他揣着父亲留下的数千残兵,从袁术麾下借兵数千,短短 6 年就扫平江东六郡 —— 打刘繇时,他单骑冲阵,吓得刘繇部将樊能不敢出战;灭严白虎时,用 “诱敌深入” 之计端了叛军老巢;收王朗时,连夜架起浮桥偷渡钱塘江,让王朗猝不及防。25 岁时,他已控制江东千里之地,连曹操都不得不感叹 “狮儿难与争锋”,还把侄女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想拉拢他。可就在 26 岁那年,他打猎时被许贡的门客偷袭,中箭身亡。若孙策能活下来,以他的野心和军事才能,绝不会像孙权那样固守江东,很可能提前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甚至在官渡之战时偷袭曹操后方,彻底改写三国开局 —— 可惜 “小霸王” 的锋芒,永远停在了 26 岁。
别被《隋唐演义》骗了,正史里的罗士信不是 “傻大个”,而是 14 岁就敢提枪上战场的天才。隋末时,他随张须陀镇压起义军,第一次作战就请求出战,张须陀嫌他年纪小,他直接穿上两层铠甲,提枪上马,斩杀叛军大将,从此一战成名。后来投奔李世民,在洛阳之战中,他单骑冲进城池,活捉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把唐军旗帜插上洛阳城头;洺水之战时,为救被刘黑闼包围的王君廓,他率数百骑兵冲入敌阵,杀得叛军大乱,可自己却因寡不敌众被擒。刘黑闼劝他投降,他宁死不从,最后被斩首,年仅 23 岁。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哭了整整一天,还花钱把他的尸体买回来厚葬。若罗士信能活下来,以他的勇猛,唐朝平定突厥、高句丽的战役里,必然有他的身影,说不定能和薛仁贵并称 “唐初双璧”,可惜少年猛将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洺水岸边。
隋末天下大乱时,张须陀是隋朝唯一能硬扛起义军的将领,35 岁时,他率隋军镇压翟让的瓦岗军,第一次就杀了三万多叛军,把翟让打得躲进瓦岗寨不敢出来;后来李密加入瓦岗,用 “围点打援” 之计诱他出兵,他明知是陷阱,却因为麾下士兵家属都在荥阳,不得不率军救援。39 岁那年,荥阳之战爆发,他带着一万多隋军冲进李密的包围圈,从早上打到中午,杀了叛军无数,可叛军越杀越多,他的战马也被射死。最后他长叹一声 “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拔刀自刎。他一死,隋朝再也没人能镇压起义军,瓦岗军趁机壮大,没多久就逼近洛阳,隋朝彻底走向灭亡。若张须陀能多活几年,哪怕只是 5 年,隋朝或许能争取到喘息时间,重新整合兵力,不至于那么快亡国 —— 可惜这位 “隋末柱石”,成了王朝崩塌前的最后牺牲品。
明末农民起义席卷天下时,曹文诏是唯一能让李自成、张献忠闻风丧胆的将领,30 岁时,他随熊廷弼镇压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他率部死战,掩护主力撤退,一战成名;后来转战陕西,镇压农民起义,在宁州之战中,他率三千明军大败李自成的五万起义军,斩杀起义军大将混天猴;在真宁之战中,又杀了张献忠的得力助手扫地王。可就在约 37 岁那年,他率军追击李自成至湫头镇,被起义军十万大军包围,身边的士兵越打越少,他却依然不肯撤退,最后力竭战死。他一死,明末再也没有能有效镇压农民起义的将领,李自成、张献忠趁机壮大,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推翻了明朝。崇祯皇帝后来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可再高的荣誉也换不回这位 “明末救火队长” 的命 —— 若曹文诏能活下来,明末的农民起义或许能被遏制,明朝也不至于那么快被推翻。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