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智”富路 答好振兴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8:26 1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强,村庄更加美丽宜居,村民自立自强精气神有效提振……如今,行走在湖北省竹山县广袤乡野,处处涌动着喜悦和希望。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强,村庄更加美丽宜居,村民自立自强精气神有效提振……如今,行走在湖北省竹山县广袤乡野,处处涌动着喜悦和希望。

振奋人心的乡村美景背后是烟草行业的倾心帮扶。201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始定点帮扶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2018年以来,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张建民先后6次到竹山县调研指导定点帮扶工作,推动持续提升帮扶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烟草力量。

13年来,国家局向竹山县选派挂职干部12名,他们扎根一线,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帮扶项目辐射全县17个乡镇127个行政村,近25万人受益,为竹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积极贡献。

初心答卷:党建领航聚合力

“锣鼓洞战役中,解放军战士不畏强敌,顽强战斗,为十堰解放作出了牺牲……”在竹山县锣鼓洞战役纪念馆,参观者通过一场场讲解、一幅幅照片、一座座雕像,了解当年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事迹,被烈士们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震撼。

这座由国家局资助修缮的纪念馆于2022年投入使用,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红色课堂”,每年接待参观者1万余人次。斑驳的照片、泛黄的书信,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代代相传。

国家局帮扶干部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领航。行业有关单位、部门党组织与竹山县3个行政村党组织结成“党建联建对子”,开展“主题党日+技术培训”活动100余场。在柳林乡洪坪村的党员活动室里,烟技员为村民讲解智能烤房使用技巧;在官渡镇新街村,电商专家与党员一起直播销售蜂蜜……

国家局还助力帮扶村搭建“智慧党建”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在线办成事、学技术。柳林乡公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道俊在线讲课,分享党建引领致富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经验做法。

“以前开会要挨家挨户喊,现在开会、搞培训、卖山货都能线上办,太方便了!”龚道俊说。

“帮扶资金是‘雪中炭’,一分一厘都要花在刀刃上。”时任竹山县挂职副县长程晓兵说,“始终按程序办事、按规范办事,才能让国家局党组对帮扶资金、帮扶项目、挂职干部放心。”

针对帮扶项目,国家局帮扶干部牵头搭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邀请县纪委全程参与监督,把“廉政关”嵌进项目申报、建设、验收的每一个环节;将项目拆解为12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明确“规定动作”,杜绝“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创新“联合验收+综合审计”模式,避免“自己建、自己评”。

面对“滞后项目”“沉睡资金”,国家局帮扶干部认真梳理,分类施策,或继续推进,或果断停止,或重新申报,让每一笔钱经得起审计、对得起群众期待,努力把初心写在大地上、让满意留在百姓心里。

民生答卷:实事实效暖民心

商业流通关乎沟通城乡、服务“三农”。按照国家局要求,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十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上下联动,大力推进农网零售终端建设,发挥农村示范零售终端功能,助力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服务农村市场,增强发展后劲。

在国家局帮扶下,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竹山县已建成46个“知音便民”农网终端,覆盖17个乡镇44个村。这些农网终端不仅销售商品,还提供快递代收、养老金领取、农技咨询等12项便民服务,成了村民的“生活驿站”。

金岭村零售户冯青梅的小店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这家店只有几排旧货架,每天营业额不多;如今,在烟草部门帮扶下,冯青梅用上了云POS系统,学会了直播卖山货,生意越来越红火。

“现在我不仅卖日用品,还帮村民代收快递、代缴水电费,店里客流量增多了,销售额稳步提高,乡亲们都喊我‘冯管家’。”冯青梅说。

村民不仅享受到购物等生活便利,办事也更加便捷。

在国家局帮扶下,擂鼓镇枣园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功提档升级,给村民们送上“惠民礼包”。

走进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布局整齐有序,群众办事环境明显改善。

这里的农家书屋有丰富的书籍和舒适的阅读空间,成为村民获取知识、了解政策的好去处。

配备在线会议系统的会议室,不仅能及时进行视频会议,还能邀请技术专家开展远程教学。

矛盾纠纷调解室,能更有效地收集群众需求,化解村民矛盾,让村民关系更和谐。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走进柳林乡墨池村构园河片区,一处处火热的建设场景映入眼帘。在国家局帮扶下,墨池村秉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实施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村民主动参与,推动房屋优化、风貌提升、环境美化和公共区域整治,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国家局的帮扶就到哪里。

在柳林乡,村民以前吃水要走山路挑;现在,自来水接到了每家每户的厨房。2019年至今,国家局资助实施安全饮水设施建设项目,不仅解决了8.6万名群众的饮水难题,更让1.68万亩农田告别“望天收”。

群众盼的,正是国家局帮扶干的:架设山地运输轨道,将“背篓运送”升级为“轨道运输”;建设便民桥,让“隔河难相逢”变成“一桥连两岸”;修建产业路,串起“山货出深山”致富线;安装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和美生活前行路。

发展答卷:特色产业富乡村

“给米只能饱一顿,教种才能富一生。”国家局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积极促进产业发展。

国家局帮助楼台乡建起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有效带动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竹山县官渡镇楼房沟村是个因烟叶而变、因烟叶而兴的村庄。

这里曾因山隔水阻,贫困世代相传。2013年以来,随着国家局帮扶力度逐步加大,村里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烟草行业帮扶楼房沟村修通产业路,配置微耕机,建起生物质烤房,开展专业化服务。

如今,村里很多烟农家庭有了摩托车、三轮车和小轿车,有的烟农还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

一业旺,百业兴。产业发展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乡村振兴有了人才“活水”。村里开始发展种植养殖、中药材产业,建起合作社,开办酿酒作坊,产业发展热闹红火。

楼房沟村的变迁,是行业助推产业振兴的缩影。13年间,国家局立足竹山县“山多林多、特色资源多”禀赋,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从“资源输出”到“品牌创造”,培育出烟叶、茶叶、绿松石、卫浴四大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绿叶子”“青石头”变成了百姓的“钱袋子”。

烟叶产业变“靠天收”为“智慧种”。

竹山县的烟叶产业,曾因基础设施较落后、科技含量较低陷入发展瓶颈。国家局帮助当地建设烟水工程、烟路、智能烤房群,让全县烟田实现“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近年来,当地烟区引入无人机植保、智能烘烤技术,推动烟叶产业升级,烟叶品质稳步提升。

2024年,竹山县烟叶产业带动就业5万余人,拉动农机、薄膜、肥料等关联产业实现产值6000万元。

茶叶产业从“大而散”迈向“强而优”。

国家局帮扶建设的刘家山高山茶园。

为解决抗灾能力弱、品牌培育难等痛点问题,国家局连续投入资金为茶园“强筋健骨”:铺设节水灌溉管网,修建产业路,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夯实生产基础。同时,帮助茶企打造“润兰春”“刘家山”等品牌,推动茶旅融合,让“一片叶子”带动全域发展。

如今,茶产业覆盖全县56.1%的脱贫户,成了当地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优势产业。

此外,国家局帮扶对接有关企业,探索“矿产开发+文创设计+渠道销售”全产业链合作,推动绿松石产业从“卖原料”到“创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坚持政策帮扶、资金帮扶、人才帮扶、管理帮扶协同发力,推动卫浴产业成为竹山县首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竹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答卷:志智双扶谋长远

“帮扶不是一阵风,要为竹山县留下‘带不走的财富’。”国家局始终坚持“富口袋也富脑袋,重当前更重长远”,从教育、文体等方面开展志智双扶,为竹山县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帮扶让山里娃“看见更大的世界”。

国家局帮助东河村改造幼儿园,为孩子打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以前的教室夏天热得像蒸笼,上课时汗流浃背;冬天冷得像冰窖,手冻得握不住笔——很多竹山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对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如今,他们坐在装有空调的教室里专注听课、专心学习。

竹山一中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全日制寄宿学校。2023年,国家局资助学校给127间教室安装空调,覆盖全部教学班;2025年又投入资金实施“煦荫工程”,升级食堂、礼堂空调系统,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两批次工程惠及师生近4000人,彻底解决了教室、食堂、礼堂冬冷夏热的问题。

国家局帮扶不仅体现在硬件改善层面,更传递了社会责任。近年来,竹山一中多名受助学子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校,部分毕业生选择返乡投身基层建设,形成“受助—自强—反哺”的良性循环。

在竹山县,国家局对中小学教育帮扶项目“一管到底”,援建幼儿园、小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援建“专递课堂”教室,推动实现山区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跃升。

“专递课堂”教室能连接全国优质教育资源,让山里娃和城里娃“同上一堂课”。

近日,在当地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四年级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跟着上海的优秀教师学英语。“以前我们上英语课只能听录音,现在视频里的老师带我们做互动游戏,我的英语水平进步可快了!”一名学生高兴地说。

此外,国家局以培育新烟农、职业烟农为重点,广泛开展职业烟农技能培训,将培育高质量职业烟农队伍作为解决“谁来种烟、如何种烟”问题的重要途径,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烟农,引领和带动烟区农民实现职业化,持续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擂鼓镇向日葵种植基地。

在擂鼓镇枣园村,国家局引进科研团队驻点开展课题研究、技能培训,为本地茶叶、食用菌、烟叶、蜂蜜等特色产业在种植养殖、产品研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智力支持。

倾心铺就致富路,帮扶真情暖人心。

13年真情帮扶,13年风雨兼程。

行业一盘棋,共筑振兴梦。国家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脚步丈量初心,用实干诠释使命,在竹山县的青山绿水间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湖北省局(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十堰市局(公司)主动作为,切实将行业特色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助力打造有行业特点、有工作亮点、有成果看点的定点帮扶村。

如今的竹山县,产业兴了——烟叶、茶叶、绿松石、卫浴“四大产业”齐头并进;乡村美了——公路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种满花,擦亮“和美乡村”幸福底色;百姓富了——烟农、茶农、园区务工人员不仅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开上了汽车、住进了新房。

秦巴苍苍,见证着13年的帮扶情谊;堵河泱泱,涌动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殷殷一片“金叶情”,已在竹山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宽宽一条“智”富路,竹山人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阔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自【东方烟草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