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为何对白人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敬畏心?唯独中国人没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5:58 1

摘要:谁能想到,这几声炮响,就让原本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清朝,一下子就跌进了泥潭,从此开始了它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话说到了1840年,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突然就被几声炮响给震懵了。

谁能想到,这几声炮响,就让原本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清朝,一下子就跌进了泥潭,从此开始了它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那年头,英国人的船坚炮利,直接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鸦片战争,可不仅仅是几场仗打输了那么简单,它直接就暴露了清王朝的烂根子,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道耻辱的印记。

打那以后,西方那些个国家,还有后来的日本,一个个都跑过来,拿着各种条约,在中国这块地盘上胡作非为,把咱们的好东西都给抢走了。

圆明园那把火,烧得我们心里疼;甲午海战那场败仗,打得我们窝囊;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铁蹄踩在地上,简直就是往我们脸上扇巴掌。

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拷问着这个曾经辉煌的东方大国:你怎么就沦落到这个地步了?

可是,就算日子再难过,中华民族也没彻底趴下。

面对这些外来的欺负,那些有脑子的人就开始琢磨了:为啥我们曾经那么牛,现在却被人踩在脚底下?

他们就把眼光放到了西方,学人家先进的技术,想用人家的长处来对付人家。

魏源先生在《海国图志》里就大声疾呼:“写这本书是为了啥?

就是为了拿外国人的法子去对付外国人,用外国人的办法去安抚外国人,学外国人的长处来制服外国人!”

这话一说,就把当时那些知识分子心里头的纠结和挣扎给说了个透亮。

他们不是盲目崇拜老外,而是心里明白,只有承认落后,才能找到出路。

到了清朝快完蛋的时候,科举制度,也就是读书人考功名那条路,在1905年被废了。

这事儿,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可真是个大动静。

那扇通向当官发财的传统大门一关,好多有志青年就没辙了,他们就一窝蜂地往外国跑,去日本、去欧美留学。

他们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现代科学、政治、军事这些新鲜玩意儿,心里头就一个念头:学成了就赶紧回来,把咱们这个落后的国家给改造改造。

这些留学生,像秋瑾、鲁迅、陈独秀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虽然在外面学了一肚子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可他们骨子里头,对中华民族的那份热爱和责任,是打心眼里冒出来的。

他们回国以后,也没照搬照抄老外那一套,而是琢磨着怎么把这些先进思想跟中国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给民族复兴找条道儿。

辛亥革命那时候,虽然没能一下子就把中国的社会性质给彻底改过来,但它把封建帝制这颗大毒瘤给推翻了,这一下子就点燃了全国上下“赶走洋人、争取独立”的熊熊烈火。

那会儿,咱们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跟西方国家比,差距是明摆着的,可中国人的精神头儿却慢慢变了。

他们不再盲目崇拜老外了,民族自信的火苗,就在这个时候悄悄地冒了出来。

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那些不公平的决定,就像一剂猛药,一下子就把中国老百姓心里的火气给点着了。

一场以年轻人为主的五四运动,就像一道闪电,把旧中国那黑沉沉的夜空给划亮了。

北京街头,学生们大声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就是反对帝国主义欺负咱们,要严惩那些卖国贼。

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不只是搞了一场政治抗议。

它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人真正从精神上的自卑里走了出来,从以前被人欺负了只能忍着的窝囊样儿,变成了主动站起来反抗的硬气样儿。

这场运动,唤醒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也为后来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打下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更为后面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还有新中国的建立,积攒了巨大的民族力量。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场大仗打赢了,更是把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给推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话一说,可不仅仅是咱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变了,更是中华民族受了百年欺负以后,在精神上彻底独立的大声宣告。

中国人的这份自信,除了近代这些事儿的磨练,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五千年文明。

想想看,欧洲那时候还在蒙昧的中世纪呢,咱们这块地上,科技、艺术、文学早就搞得有声有色了。

唐宋时期,那可是鼎盛的时代,那些科技发明、文化成就,哪个不是走在世界前头,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宝贝。

儒家思想里头说的“有教无类”、“天下为公”,就是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能受教育,天下是大家的,这些平等的观念,早就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在咱们老观念里,尊重一个人,得看他的人品和本事,可不是看他皮肤的颜色或者他是什么民族。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王志远教授就说过:“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搞过种族歧视。

古代虽然有‘华夷之辨’,那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区别,不是说谁的血统不好。

只要你接受了汉文化,‘夷’也能变成‘华’。”

这种什么都能容得下的文化胸怀,让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总能保持一种比较平等、不卑不亢的态度。

就算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中国那些有文化的人,也从来没从根本上怀疑过咱们自己文化的价值,他们只是想着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把国家给现代化了。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崛起,那真是全世界都看得见的大事。

经济发展得飞快,2010年,咱们就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一带一路”这个大计划提出来了,高铁、5G技术、移动支付这些“中国制造”,都走向了世界,这些事,都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好了,大家伙儿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也就更自信了。

以前啊,很多中国游客跑到国外,就爱抢着买那些奢侈品,可现在呢,大家对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越来越认可,买东西也更理智了。

军队也跟着现代化了,这也给民族自信加了一把劲儿。

从上世纪50年代那些“万国牌”武器装备,到现在的歼-20战斗机、辽宁号航空母舰,中国军队的进步,那是有目共睹的。

这些硬实力的提升,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从容,也为咱们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文化自信跟经济、军事实力,它们俩是互相促进的,一起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国提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就是强调大家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反对那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不但是中国对全世界的贡献,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人对待外国人,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刻意排斥,这背后是一个老文明在现代化道路上展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

这种平等意识,是长久历史熏陶出来的,也是现在中国强大起来的自然结果。

中国人的自信,不是嘴上说说的那种便宜的骄傲,它是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加上当代中国实打实的成就,这两样东西糅合在一起的结果。

从“百年国耻”的那个大伤疤里头,中华民族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经历那么多苦难,最后终于在精神上彻底醒过来了。

这份自信,是历史跟现实、文化跟经济、传统跟创新交织在一起长出来的,它会一直带着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这条路上,大步往前走。

王志远. (2015).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种族主义传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来源:小雪陪你聊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