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Cursor的办公室,你大概率会以为误入了某所大学的自习室,墙上没贴公司logo,桌上摆着淘来的中古家具,黑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代码公式,唯独不见常见的企业文化海报。
走进Cursor的办公室,你大概率会以为误入了某所大学的自习室,墙上没贴公司logo,桌上摆着淘来的中古家具,黑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代码公式,唯独不见常见的企业文化海报。
但就是这家"朴素"的公司,成立两年估值破百亿,零营销投入就做到年营收3亿美元,还让员工心甘情愿主动996。
Cursor的招聘逻辑简直颠覆行业认知:别家是"缺岗招人",他们是"抢完人再定岗"。
四位00后MIT创始人带头践行这套玩法,CEO Michael Truell更是挖人高手,曾为说服一位工程师,飞了三次跨洋航班,还特意带上对方心仪的初代Mac作为见面礼。
在这里,每个员工都是兼职猎头。Slack的招聘频道永远热闹,有人刷到优质技术博客会立刻甩链接:"这人代码思路绝了,要不要挖?"
看到客户自发组织Cursor研讨会,HR团队当天就会递出橄榄枝。最绝的是"突击面试"套路,不少人抱着交流的心态来总部,结果被围坐起来问技术题,稀里糊涂就成了团队一员。
这套野路子效果惊人:250人的团队里,五分之一有创始人经历,40%来自常春藤名校,剩下的也多是Figma、GitHub的骨干。
更难得的是,这群牛人还不内耗,因为公司压根没层级,连创始人都躲在角落写代码,谁能力强谁牵头做事。
说Cursor卷,没人反驳;但说它强制加班,没人认同。这里的卷是"自我驱动型":为了攻克浏览器适配功能,一群人主动申请周末加班;午餐时聊的不是八卦,是"这个函数重构方案能不能优化";连创始人都怕大家聊天气,在他看来这是团队失去热情的信号。
公司里压力最大的不是程序员,是厨师。员工加班太频繁,连三餐都在公司解决,催餐需求比代码bug还急。
为留住这位"幕后功臣",技术团队专门开发了AI菜单生成器,帮他根据员工口味和营养搭配自动出方案,硬生生把厨师逼成了高级用户。
这种氛围藏着一套"建设性摩擦"法则:代码评审时可以毫不留情挑错,但必须带着解决方案;Fuzz测试仪式上,几十人挤在小房间疯狂找bug,吵得面红耳赤后,转头就一起列修复清单。
就像员工说的:"我们不是卷彼此,是卷着一起把产品做到极致。"
市面上不少AI编程工具主打"降低门槛",Cursor偏要反着来:"我们要让顶尖开发者更厉害"。这套哲学藏在技术细节里:融合GPT-4和Claude 3.5双模型,复杂逻辑交给前者,长上下文处理交给后者;1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能让AI看懂整个项目架构,跨文件重构再也不用手动拆分任务。
内部的"狗粮文化"(Dogfooding)更是把这种哲学刻进基因,所有人必须用Cursor完成工作:市场团队用它做网站,HR用它整理面试反馈,甚至有人用它做婚礼网站和喂狗小游戏。
内部版本比公开版领先三个月,每个新功能都要先过员工这关,Tab补全功能就是这样在无数次吐槽中优化到接受率提升28%。
这种"自虐式"研发换来了市场认可:36万付费用户,专业版每月20美元仍供不应求,还拒绝了OpenAI的收购邀约。更狠的是,他们连销售团队都没有,全靠开发者口碑传播,硬生生做到了零营销破亿。
当ARR突破1亿美元时,员工们只是在群里发了几个爱心表情包,就继续写代码。
这种"对钱不敏感"的态度,源于团队的共同执念:"让开发过程更有艺术性"。在这里,没人聊股票期权,聚餐时必谈的是"如何缩小人类与AI的语言鸿沟"。
四位MIT创始人的初心从未变过:从高中创办编程竞赛平台,到研发Cursor,他们一直想做"真正帮开发者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种纯粹吸引了同类人,有人放弃大厂高薪,有人推迟创业计划,就为了在这个"没有束缚的厨房"里,一起造未来。
如今的Cursor依然保持着"草根"底色:没有光鲜的办公环境,没有复杂的管理制度,却凭着"先做产品,再谈革命"的清醒,活成了生成式AI时代的异类。
或许这就是伟大公司的模样:一群聪明人带着纯粹的热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来源:米奇回来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