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你刚在京东下单了最新款的智能电视,满怀期待地等待"国补"带来的超值优惠,却打开手机发现"国补已用完"的提示。这不是个例,而是京东正面临的"凛冬"。
电商行业"凛冬"已至?大摩直言京东是未来12个月最差电商股
电商寒冬,京东的"甜蜜"变"苦涩"
想象一下,你刚在京东下单了最新款的智能电视,满怀期待地等待"国补"带来的超值优惠,却打开手机发现"国补已用完"的提示。这不是个例,而是京东正面临的"凛冬"。
11月9日,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长达35页的重磅研报《京东,凛冬将至》,将京东评级从"平配"下调至"减配",直言"京东是未来12个月处境最差的电商股"。这份报告,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京东的"国补红利"上。
大摩的调研显示,58%的消费者会选择京东作为使用国补券的首选平台,远超淘天的49%和拼多多的17%。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补退坡后,京东的"甜蜜"迅速变成了"苦涩"。
更让人揪心的是,83%的国补参与者"透支"了未来消费——70%的人将原本计划在未来1-6个月内购买的商品提前了,13%的人甚至提前了半年以上。这就像把明年的购物预算,提前花在了今年。
去年国补前,京东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收入在2024年2季度已下滑5%;国补后,增速飙升至23%。大摩预计,国补退坡后,京东收入增速将放缓至个位数。
即时零售:京东的"新希望"成"新负担"
大摩的第二波暴击,直指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
"日订单峰值曾达到2500万单",但京东即时零售的市场份额从2季度的11%跌至3季度的8%。阿里和美团3季度在即时零售的投入将达350-400亿元和180-190亿元,京东则被远远甩在后面。
更糟糕的是,用户体验差:配送时间过长、商家系统难用、骑手收入低。京东还把补贴成本转嫁给商家——商户承担比例从0%升至70%-80%。
大摩测算,京东即时零售3季度单均亏损9元,2025全年预计亏损340亿元。
一位商家在京东平台的后台看到"补贴成本增加"的提示,无奈地摇头:"这下连利润都没了,还怎么开下去?"
新业务"高开低走",京东的"战略困局"
大摩的第三波暴击,直指京东过去5年新业务的"挣扎"。
惊喜拼拼:2021年投入100亿,2022年规模大幅缩减;
低价战略:京喜APP被关停并更名为"京喜自营";
直播电商:缺乏头部主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大摩总结:"京东的新业务都展现出同一走势:以大额补贴和宏大KPI叙事高调启动,(短暂的)爆发式增长后,便陷入停滞或边缘化。"
京东的"战略困局"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问题。当消费市场开始"透支",当即时零售陷入红海,当新业务"高开低走",京东的"凛冬"确实已至。
一位京东员工在办公室看到大摩的报告,默默关掉电脑,长叹一声:"这下真的要'凛冬'了。"
电商行业的"凛冬",或许正是洗牌的开始。当政策红利消退,当消费"透支",当"烧钱换规模"的模式难以为继,电商行业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你认为电商行业会迎来大洗牌吗?京东能否在"凛冬"中突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网罗小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