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不是唯一伤肝元凶,这5种行为更“狠”,别再不当回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6:20 1

摘要:总有人以为,肝不好就是熬夜熬出来的。可门诊里不少查出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早睡早起、连夜生活都没有,反倒一脸懵:“我很规律啊,怎么肝出问题了?”

总有人以为,肝不好就是熬夜熬出来的。可门诊里不少查出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早睡早起、连夜生活都没有,反倒一脸懵:“我很规律啊,怎么肝出问题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熬夜,肝到底是怎么“悄悄坏掉”的?

很多人忽视了,生活里有些看似“无害”的习惯,比熬夜更伤肝,持续时间久了,杀伤力更大。这篇文章,不是吓你,而是带你看清——真正的肝脏杀手,藏在你以为最安全的日常里。

肝脏没痛感,是最“沉默”的器官,但也是最脆弱的器官之一。

高糖也是肝脏“杀手”

门诊遇到一位48岁男士,公司中层,平日不抽烟、不熬夜、不饮酒,但查体发现转氨酶严重升高,脂肪肝中度,肝脏边缘钝圆。

一问饮食习惯,每天外卖、甜饮不离手,一年体重涨了20斤。你看,不是熬夜,而是吃出来的病。

很多人不知道,高糖高脂饮食,是现代人“最隐蔽”的伤肝方式。特别是含糖饮料、反式脂肪酸、油炸快餐,这些东西让肝脏不断“代谢超载”。

长此以往,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反应、甚至逐步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再往后,就有可能走上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路子。

药物滥用

别以为只有喝酒才伤肝,药物滥用,比酒精更容易悄悄“毒死”肝细胞。

有位60岁阿姨,感冒发烧后自己连吃了五天感冒药,又加上止痛片、退烧药,结果出现黄疸、恶心、乏力。

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药物性肝损伤肝脏是身体最大的“解毒工厂”,但它的耐受是有限度的。

尤其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稍用过量,就可能引发急性肝损伤,严重时甚至需要肝移植。

所以别再把“多吃点药快好”当成习惯,特别是中老年人,肝脏解毒能力本就下降,长期依赖药物,风险更高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肝病源头”——情绪。

你没听错,情绪也真能“气坏肝”。

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愤怒状态,会引发自律神经失调、内分泌紊乱、肝血流减少,甚至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

临床上确实见过不少患者,工作压力大、长期情绪波动,查出自身免疫性肝炎,甚至肝功能衰竭。情绪不稳,真的会影响肝脏的代谢、修复和免疫调节能力。

肝不是铁打的,也需要“情绪休息”。

再来说个特别常见但更容易被忽视的伤肝行为——大量进补。

很多人一到秋冬就开始“补一补”,鸡汤、牛鞭、各种中药滋补品轮番上阵。可问题是,不是每个人的肝都能消化这些“好东西”。

门诊中看到不少患者,“补”完之后反倒查出转氨酶升高、肝区不适。医生提醒:进补≠保肝,乱补反伤肝。尤其是市面上那些来路不明的“保肝养肝丸”,不但无效,反而可能含有肝毒性成分。

最后一个杀伤力不小的习惯,是很多人“自以为健康”的——节食减肥。

你可能想不到,节食减肥也会伤肝。尤其是极低热量饮食、断食、只吃蔬果不摄入蛋白质,会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

肝脏为了维持血糖供应、合成必需蛋白质,不得不调动脂肪大量分解,反而容易形成脂肪性肝炎

曾有一位年轻女性,连续一个月极端节食减肥,体重是下来了,但体检显示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医生叹息:你用命换瘦,肝受不了。

很多人以为,肝病一定有症状,其实大多数早期肝损伤是无声的。没有明显疼痛、不影响吃饭、不影响睡觉,但当你觉得“没事”的时候,可能肝功能已经悄悄出问题。

肝脏是最能“隐忍”的器官,但一旦爆发,常常来势汹汹。

肝硬化、肝癌,很多人第一次确诊就是晚期。医生最怕的就是这类“沉默型发展”,所以我们经常说:别等有症状才关注肝,平时的养护才是关键。

那怎么养护肝?不是靠保健品,不是靠“护肝茶”,而是靠长期、稳定、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一,饮食一定要稳住根基。少吃高糖、高脂、油炸食物,控制体重,避免暴饮暴食。优质蛋白、绿叶蔬菜、复合碳水是肝的好朋友。

第二,规律作息不是口号,是给肝定一个修复时间表。肝脏在夜间11点到凌晨3点是修复高峰期,你不休息,它就得硬撑。

第三,用药要谨慎,能不吃的别乱吃,能少吃的别多吃。特别是感冒药、止痛药、保健品,多一个都可能是负担。

第四,情绪管理是肝脏“软保护”。学会松弛、释放、调节,不让身体一直处于应激状态,肝才能正常工作。

第五,定期检查肝功能、B超、乙肝五项等,不要等到脸黄眼黄才后悔。尤其是有家族肝病史、脂肪肝、高风险职业人群,至少每年一次肝功能检查,是对自己的负责。

肝病从来不是“熬夜”一个锅能背的。真正伤肝的,是那些长期忽略的小习惯,是你以为没关系的生活细节,是“我觉得没事”背后的大问题。

别再等身体报警才想起“肝”,也别再相信“喝点茶、吃个丸”就能养肝。真正的护肝,是日常点滴的选择,是每一次对身体的负责。

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不是立刻恐慌,而是从现在开始,给肝一条喘息的路。肝不说话,不代表它没“心事”。

你是哪一种人?有没有被说中?欢迎留言聊聊你的“养肝日常”。

参考文献:

[1]中国肝病防治基金会. 2024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3): 201-207.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版)[R]. 国家卫健委, 2023.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脂肪肝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更新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1): 6-17.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邱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