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决吴石那天,陈诚叫停了台湾所有的死刑,是怜悯还是算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10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柚柚编辑| 文静初审|小满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1950年6月10日,台湾马场町刑场响起四声枪响。

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倒在血泊中,这位曾经的保定军校高材生,就这样结束了他56年的人生。

奇怪的是,就在同一天,时任台湾省主席陈诚突然下令,全台所有待决的死刑犯一律暂缓执行。

这道命令来得太突然,也太蹊跷。

陈诚和吴石是保定军校的校友,两人还有过救命之恩,难道这是陈诚良心发现,想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老友?

还是说,这背后藏着更深的政治盘算?

吴石这个人,在当时的国民党军界算得上是个人物。

1894年出生在福建福州,20岁那年考进了保定军校第三期。

要知道,保定军校在民国时期可是响当当的军事学府,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有两把刷子。

吴石学习成绩好,人也踏实,毕业后一路升迁,到了1949年,已经坐到了国防部参谋次长的位置。

陈诚比吴石小四岁,保定军校第七期的学生。

两人真正产生交集,是在1926年的南昌战役。

那一仗打得很惨烈,陈诚带着部队被围困,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关键时刻,吴石率部突围接应,硬是把陈诚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份救命之恩,陈诚记了一辈子。

1949年8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吴石跟着撤到了台湾,表面上继续担任要职,实际上他早在1947年就开始秘密工作了。

他利用职务之便,把大量重要情报往外传递。

这种事情做得越久,暴露的风险就越大。

一场叛变引发的血案

1950年的台湾,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对内部的防范达到了偏执的程度。

1月29日,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

这个消息对地下组织来说,就像晴天霹雳。

蔡孝乾被抓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2月6日,他竟然越狱成功,这让台湾当局的脸面丢尽了。

蒋介石大发雷霆,下令全岛戒严搜捕。

这场追捕持续了二十多天,3月1日,蔡孝乾再次落网。

这一次,蔡孝乾扛不住了。

刑讯室里的各种手段用尽,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

他开始交代,一口气供出了150多个人的名单。

这份名单上,有学生,有工人,有教师,也有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官员。

吴石的名字,就在其中。

3月1日深夜,吴石在家中被捕。

他被带走的时候很平静,家人说他好像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审讯室里,特务们对他用尽了手段。

电刑、水刑、老虎凳,能用的都用上了。

吴石的身体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但他嘴很紧,除了承认自己的事情,没有多供出其他人。

两次审判的内幕

4月份,吴石案进入了初审阶段。

承办法官看了卷宗,觉得证据虽然确凿,但考虑到吴石的身份和历史贡献,没有直接判处死刑,而是判了无期徒刑。

这个判决送到蒋介石那里,他当场就把判决书摔在了地上。

蒋介石认为,吴石位高权重,掌握的机密太多,如果不杀,无法震慑其他人。

他下令重审,换了一批更加强硬的人员组成军事法庭。

5月份,第二次审判开始了。

这一次,结果已经内定,走的只是个形式。

5月30日,判决下来了,死刑,立即执行。

吴石得知判决结果后,没有太多的反应。

他知道,从自己做出那个选择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他在狱中写了几首诗,字里行间都是对家国命运的感慨。

其中有一句:"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他说的翁,指的是民族,是国家,是那些期待看到新中国诞生的人们。

陈诚的两副面孔

吴石被判死刑的消息传出来后,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陈诚。

大家都知道两人的关系,都在看陈诚会不会出面求情。

陈诚确实收到了不少人的请求,希望他能看在旧情的份上,帮吴石说句话。

陈诚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他虽然是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权力很大,但在蒋介石面前,他还是要小心翼翼。

吴石的案子性质太严重了,如果他公开为吴石说话,蒋介石会怎么想?

会不会怀疑他和吴石也有什么联系?

公开场合,陈诚对吴石案保持沉默。

他批准了执行令,该走的程序一个不落。

但私下里,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

他通过中间人,匿名给吴石的家人送去了一笔钱。

他还安排人照顾吴石的子女,帮助他们升学,后来甚至帮他们办理了出国手续。

这种矛盾的行为,恰恰反映了陈诚的性格。

他念旧情,但更重政治前途。

他想帮吴石,但不能公开帮。

这种夹在中间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6月8日的那场密会

6月8日,距离吴石被枪决还有两天。

这一天,陈诚在台湾省政府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都是他的心腹,包括警备总部的几个负责人,还有几个重要幕僚。

会议室的门关得很紧,外人不知道里面讨论了什么。

会议记录后来被销毁了,但有人回忆,那天陈诚说得最多的,是关于台湾局势的稳定问题。

1950年的台湾,真的很不稳定。

大量从大陆撤过来的军民,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蔡孝乾叛变后,特务机关开始大规模抓人,监狱里关押的政治犯越来越多。

每天都有人被处决,枪声在马场町刑场响个不停。

整个台湾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人人自危。

陈诚很清楚,这种恐怖气氛如果持续下去,后果会很严重。

民心涣散,社会动荡,对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是极大的威胁。

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震慑那些可能通敌的人,又不能把整个社会推向崩溃的边缘。

会上有人提出,可以在处决几个重要人物后,暂缓其他死刑的执行。

这样既能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又能释放出一个信号,给那些惶恐不安的人一点希望。

陈诚听了这个建议,沉思了很久。

他最后拍板,就这么办。

6月10日清晨,台北马场町刑场。

吴石和其他三名被判死刑的人被押到了刑场。

天空灰蒙蒙的,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味道。

吴石穿着一身灰色的囚服,神情很平静。

执行队长宣读了判决书,问吴石还有什么遗言。

吴石摇了摇头,只是抬头看了看天空。

枪声响起,四个人应声倒下。

整个过程很快,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

就在枪声响起的同一时刻,台湾省政府发布了一道紧急命令。

命令的内容很简短,只有一句话:全台所有待决死刑犯,暂缓执行,等待复核。

这道命令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

为什么是在处决了吴石之后?

有人说这是陈诚良心发现,想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老友。

也有人说这是做给美国人看的,展现国民党还有人道主义的一面。

真实的原因,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得多。

陈诚选择这个时间点,是经过精心计算的。

处决吴石这样的高官,足以震慑那些心怀二志的人。

这是"紧"的一面,展现铁腕手段。

暂停其他死刑,则是"松"的一面,安抚社会情绪。

一紧一松,张弛有度。

这种策略在政治上很常见,但用得这么精准的,不多见。

陈诚用吴石的血,换来了政治上的稳定空间。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在那个年代,这就是政治的现实。

1950年的台湾,美国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重新调整了在远东的战略布局,开始向台湾提供援助。

但美国人也有自己的顾虑,他们不希望支持一个只会滥杀无辜的政权。

美国军事顾问团就驻扎在台北,他们对台湾的政治生态看得很清楚。

白色恐怖期间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让美国人很不舒服。

虽然美国人嘴上不说,但陈诚知道,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美援可能会受到影响。

暂停死刑的命令下达后,陈诚特意让人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美国顾问团。

他要让美国人看到,国民党政权是有规矩的,不是胡乱杀人的暴政。

处决吴石是因为他罪有应得,但其他案件还需要仔细审核,不能冤枉好人。

这套说辞,美国人听起来很受用。

他们在给华盛顿的报告里提到,台湾当局正在努力规范法律程序,展现出一定的法治精神。

这份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台湾争取到了更多的美援。

陈诚的这个操作,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对内稳定人心,对外改善形象。

政治家的算计,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人道主义的举动背后。

监狱里的那些人

暂停死刑的命令下达后,台湾各地监狱里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原本已经接到死刑判决,随时可能被拉出去枪毙的人,突然得到了一线生机。

他们不知道这个暂缓执行能持续多久,但至少,今天不用死了。

监狱看守说,那几天监狱里出奇的安静。

平时总有人在狱中高唱歌曲,或者大声争论什么问题。

但在暂停死刑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在等待,等待最终的命运宣判。

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有些人在等待中崩溃了,有些人在等待中变得麻木。

陈诚知不知道,他的这道命令,给这些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心理冲击?

他可能知道,也可能不在乎。

他在意的,是更大的政治棋局。

这些被暂缓执行的死刑犯,后来命运各不相同。

有些人在后续的复核中被改判,有些人又被重新送上了刑场。

陈诚的那道命令,给了他们希望,但这希望能否兑现,还要看政治风向的变化。

结语

陈诚在处决吴石那天叫停全台死刑,看起来像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决定,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

他用吴石的鲜血震慑了那些可能动摇的人,又用暂停死刑的命令安抚了惶恐不安的社会。

这种手段说不上高明,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作用。

政治从来都是冷冰冰的算计,所谓的仁慈和怜悯,更多时候只是权力游戏中的一个筹码。

信息来源:

《台湾白色恐怖档案》,台湾"国家档案管理局"档案编号:B3750347701/0039

《陈诚先生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50年卷

《保密局台湾站二二八史料汇编》第四辑,1950年吴石案专卷

余杰:《1949大撤退》,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年版

陈永发:《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版

蓝博洲:《幌马车之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来源:龍影Jackiemovi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