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8:52 1

摘要:“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构建分类合理、空间优化、保护有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全省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云南网讯(记者 胡晓蓉)“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构建分类合理、空间优化、保护有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全省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国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公园3种类型,目前,云南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

我省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统筹保护与发展。

完善管理制度。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修订云南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条例,制定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出台规范自然保护地旅游活动和加强自然公园管理等政策措施,发布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规范、省级森林公园认定等多项技术标准,建立专家库、专家委员会、第三方评估等科学决策咨询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步入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深化研究监测。投入近6亿元,支持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新一轮综合科学考察,支持35处省级保护区开展资源本底调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完成率达100%。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编制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清单。

加强监督管护。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以环保督察、“绿盾”行动为抓手,持续抓好自然保护地监督和执法工作。建立全省自然保护地地类变化监测机制,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地明察暗访,严格落实问题整改,切实守护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

倡导全民共享。全省80%以上的4A、5A级景区均依托自然保护地建立,各地充分利用森林防火通道、巡护道路等设施,依法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鼓励专业机构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及其周边构建高品质的生态产品体系,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地建成科普宣教场馆144处,科普教育基地88个,年接待公众近1000万人次。“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岭规范观鸟生态旅游”“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象谷景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成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第二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十年规划,系统打造就地、近地、迁地、监测与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体系,整体推进101个物种的保护恢复,并进一步形成了多渠道筹资、科研带动、示范应用、科普宣传与知识传播等为一体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模式。全面完成101个物种的野外资源调查摸底,建成文山兜兰、茶果樟等26种植物的保护小区、保护点33处,恢复生境近3万亩。分区域建设12个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依托正在创建的西双版纳热带国家植物园等机构,开展人工扩繁,成功繁育78种极小种群植物种苗近20万株,在区域植物保护和生态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和扩大30个物种的野外种群,云南火焰兰、格力兜兰等珍稀兰科植物重新在野外绽放。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