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碾压安踏李宁,到月亏过亿:曾经的运动品牌顶流,究竟错在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8:35 1

摘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踩碎李宁、压着安踏的Kappa,如今却成了“卖商标的”。2005年它靠“运动+时尚”爆火,一件紧身外套卖上千块,明星上节目都穿,年轻人排队买。可短短十几年,门店关了一半多,月亏一个亿,只能靠卖商标续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踩碎李宁、压着安踏的Kappa,如今却成了“卖商标的”。2005年它靠“运动+时尚”爆火,一件紧身外套卖上千块,明星上节目都穿,年轻人排队买。可短短十几年,门店关了一半多,月亏一个亿,只能靠卖商标续命。

2005年陈义红从李宁手里接过Kappa中国业务,之前李宁代理时,照搬意大利的宽松设计,衣服老气像训练服,根本卖不动。陈义红盯着年轻人的需求,要“好看”不要“专业”,立刻找韩国设计师洪宣改款:紧身剪裁显身材,荧光绿、亮黄这些艳色撞眼,加上“背靠背”Logo,一下和满大街的运动服拉开差距。

他没建工厂,找了100多家代工厂供货;门店全放给经销商,不收加盟费,卖一件赚3成,比李宁多一倍,经销商抢着开分店。2006年摩根士丹利扔来3800万美元,换20%股份,陈义红敢签对赌,因为那年Kappa的销售额已经翻了3倍。

2007年中国动向(Kappa母公司)在香港上市,市值冲过200亿港元,比当时的安踏高两倍。2010年门店飙到3751家,销售额42.6亿,《福布斯》说它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

可2011年就垮了:北京奥运后大家囤了太多货,Kappa的库存周转天数飙到54天,比李宁还高。经销商为了清货,开始串货、卖假货,商场正价899的外套,淘宝300块就能买,消费者再也不信这个牌子了。

2024年Kappa的财报惨得吓人:全年亏了6.39亿,服装业务只赚了5900万,还是靠投资收入撑着。为了续命,它把日本的Kappa商标卖了,把Phenix在多个国家的使用权也卖了,甚至把“Kappa Kids”中国商标以10年期卖给泉州一个鞋厂,以前靠品牌赚的钱,现在靠卖品牌续命。

它也试过翻身:2016年签权志龙出“串标”款,结果定价1200块,没人买;2018年和仓石一树联名,设计太怪,年轻人看不懂;2019年签黄明昊、范丞丞,想靠流量拉客,可粉丝买了一次就再也不回购。

2020年它说要“回归专业运动”,赞助国家滑板队,可没有核心技术,滑板鞋的缓震不如安踏,抓地力不如李宁,根本没人买。现在商场里的Kappa店,要么在角落,要么在打折区,连服务员都比顾客多。

陈义红的“Kappa逆袭术”,其实早就在李宁练过手。他1991年加入李宁,从湖北分公司的销售代表做起,2001年当上李宁CEO。那时候李宁主打“专业运动”,卖的是宽松的训练服、跑步鞋,可陈义红发现,年轻人去商场买运动服,不是为了跑步,是为了“穿去学校、去玩”,他们想要“好看的、显身材的”。

所以2005年接过Kappa时,他立刻改设计:紧身剪裁显腿长,荧光绿、亮黄这些颜色抓眼球,加上“背靠背”Logo,一下戳中年轻人的“潮点”。

当时Kappa的经销商有多赚,卖一件800块的外套,经销商能赚300块,比卖李宁多一倍,所以大家抢着开分店,2006年一年就开了500家店。可这种模式的隐患也大:代工厂不用管库存,经销商卖不掉就串货,2011年淘宝上Kappa的假货率高达30%,消费者买了一次假货,就再也不相信这个牌子了。

Kappa的死穴,是“什么都想轻,什么都没抓牢”。要翻身得先“重”起来:第一开几家直营旗舰店,比如在北上广的核心商圈,直接掌控销售终端,别再让经销商串货;第二建自己的研发中心,哪怕每年投5000万,搞点能打的技术,比如透气面料、缓震鞋底,别再抄别人的设计;第三和代工厂签“质量保证金”协议,卖出去的衣服有问题,代工厂要赔钱,别再把质量问题推给别人。

然后定位别再摇摆,要么专注“运动时尚”,做年轻人爱穿的“好看运动服”;要么深耕“潮流”,做有设计感的潮牌,别今天学FILA,明天学李宁,最后什么都不是。

来源:一号扒娱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