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10月13日,开国上将吕正操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106岁,他是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位离去的,也是最长寿的一位。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09年10月13日,开国上将吕正操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106岁,他是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位离去的,也是最长寿的一位。
随着他的逝世,那个硝烟弥漫、英雄辈出的年代,彻底画上了一个厚重的句号。
在吕正操病重时,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从照片就能看出,他躺在病床上,鼻子上还插着氧气管,肉眼可见的憔悴和消瘦。
当时的吕正操已经106岁了,虽然他清醒时意识很清晰,但是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睡眠状态。
吕正操出生时,东北正处在日俄争霸的夹缝中,战火随时可能烧到家门口,年幼的他,童年记忆里满是东躲西藏的慌乱。
家里穷得叮当响,可母亲认准了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咬牙凑钱送他去学堂,每天上学,他都要沿着南满铁路走几里地。
铁路旁常年站着牵着狼狗的日本巡警,眼神凶狠地把中国人往外赶,那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
更让他刻骨铭心的,是日军的暴行,他的老师只是路过铁路,就被日军用刀砍伤,鲜血直流;祖父因为几句争执,被打得遍体鳞伤;伯父更是被砍得头破血流,险些丧命。
他还亲眼看见,几个手无寸铁的父老乡亲,被日军用刺刀挑死,像扔垃圾一样扔进河里,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这些画面,成了他童年最黑暗的记忆。
那时老师给他取的名字是吕正言,可看着眼前的苦难,他攥紧小拳头,把名字改成了吕正操,“操”就是操练军事,他要亲手拿起枪,把这些侵略者赶出中国。
命运没给这个孩子太多读书的机会,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他只读了4年书就被迫退学。
为了糊口,他去当过学徒,跟着大人下地种过田,吃了不少苦,可不管再累,他都没放弃自学,认字、读书,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1922年,17岁的吕正操听说东北军招兵,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当时的军队里,读过书的人寥寥无几,吕正操不仅识文断字,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很快就被张学良注意到。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他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5年从讲武堂毕业後,吕正操直接成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后来又担任秘书和同泽俱乐部干事,一直待在张学良身边,深受信任。
两人的情谊,一延续就是半个多世纪,跨越了战火与岁月的阻隔,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而此时的吕正操,已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被软禁的张学良通过弟弟张学思给吕正操带话:“这条路走对了。”短短六个字,是信任,更是期许。
这对生死挚友,一别就是五十多年,1991年,88岁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专程飞往美国纽约,拜访了刚刚获得自由身不久,阔别半世纪的老上级张学良。
两人平均年纪近九旬的老人见面之后,依然表现的非常开心,也非常的感慨万千,还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画面中的两位老人看起来精神很不错,而且能看出好久不见的他们有很多话想说,能有这样的一份友谊,简直让人羡慕。
张学良笑着说:“我可迷信了,现在信上帝。”吕正操马上接话:“我也迷信,信人民。”张学良一听,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还是当年那个‘地老鼠’啊!”
这话里藏着两人都懂的回忆,当年吕正操在冀中领导抗日,带领军民挖地道、打游击,日军恨得牙痒痒,却怎么也抓不到他,就骂他是“钻地的老鼠”。
后来,在张学良侄女张闾蘅的帮助下,两人经常通过书信和诗作唱和,张学良去世后,吕正操在接受采访时,红着眼圈说:“他一生都盼着国家和平统一,可惜没能亲眼看到,这是他永远的遗憾,也是我们的遗憾。”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震动全国,当时吕正操正在张公馆负责内勤工作,经常能见到应邀而来的中共代表罗瑞卿、许建国。
他亲眼见证了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也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软禁,群龙无首的东北军很快就被蒋介石强行改编。
1937年3月,吕正操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53军130师691团团长;两个月后,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爱国军人到革命战士的蜕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华北大地烽火连天,10月10日下午,吕正操率领691团行军至河北束鹿县半壁店时,突然与一支日军骑兵队遭遇。
“打!”随着他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当场击毙日军少尉队长。
趁着夜色,部队进驻梅花镇四德村休整,可刚安顿下来,日军就兵分几路包围了一营的阵地。
危急时刻,53军军长万福麟和师长周福成不断发来加急电报,让吕正操别管一营,赶紧跟着部队撤。
吕正操看着电报上那无情的话,又想到被敌人围住的战友,气得不行,一把扯碎电报,跨上马,拔出腰刀大喊:“都跟我上,把一营的兄弟救出来!”
战士们见团长如此英勇,一个个士气高涨,跟着他向着敌阵猛冲,经过一番血战,终于把一营的战友接应出来。
望着国民党大军仓皇撤退的背影,吕正操站在高坡上,把手一挥:“从此脱离53军!去找地下党,打游击,跟日本人干到底!”
话音刚落,各营连长齐声响应,10月14日,在晋县小樵镇,吕正操正式宣布起义,将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竖起了共产党抗日武装的大旗。
从那以后,吕正操就成了冀中平原上的抗日传奇,他带领部队,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抗战战术。
挖地道、埋地雷、组织游击队、成立敌后武工队,还亲自指挥回民支队奋勇杀敌。
百团大战中,他发动十多万军民参战,破坏日军交通线,拔掉敌人的据点,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毛泽东都称赞他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
在冀中百姓眼里,吕司令就是保护神,可在日军眼里,他就是最可怕的对手,最多的时候,吕正操一天之内打了五场仗,每次都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
有一次,他率部突围时,被子弹打穿了衣服,擦着皮肉而过,可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继续指挥战斗。
后来,他被调去晋绥军区担任司令员,期间,他偶然看到一份日军报纸,上面竟宣称已经把冀中军区的吕正操给活捉了,他拿着报纸,乐呵呵地说:“我这不是活的好好的吗。”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铁道部副部长、部长,还兼任铁道兵政委,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铁路建设中。
有人问吕正操这一辈子都做了啥,他一脸平静地说:“没啥特别的,主要就干了三件事,打日本鬼子、管铁路,还有打网球。”
说起打网球,吕正操可是坚持了一辈子,早在他还在东北军跟着张学良的时候,就迷上了这项运动。
哪怕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也能找到打网球的地方,村头的打麦场,拉上几根绳子当球网,平整一下地面,就是现成的球场。
有一次部队在冀中扎根,他还特意在驻地附近修了个简易网球场,只要一有空,就拉着战友们打几局。
到了晚年,打网球更是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百岁生日过后,他还担任着中国网球协会主席,每周都要打四五场球,每场一两个小时,运动量连年轻人都佩服。
直到90岁实在跑不动了,他才停下球拍,但只要有网球比赛,他都会去现场,给获奖选手发奖。
除了网球,他还喜欢打桥牌,技艺相当专业,不少桥牌高手都输给过他,吕正操晚年是个杂家,什么书都看,哲学、经济学、历史、文艺,只要能找到的,都要翻一翻。
他的秘书说,老爷子一度特别关心汇市,每天都要让工作人员给他讲当天的汇市行情,听得比年轻人还认真。
他还坚持写日记,几十年下来,日记本堆了满满一柜子,成了记录历史的宝贵资料,晚年他还迷上了写诗,虽然没有专业的功底,但每一首都情真意切。
1983年离休后,吕正操也并没有闲着,依旧时刻关注国家大事,他最关心的还是军队建设和铁路发展,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除此之外,教育、经济、科技、新闻等领域,他都格外留意,只要有机会,就会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建言献策。
这位百岁将军,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可这三件事,每一件都沉甸甸的。
中国新闻网——百岁开国上将吕正操晚年养生:保持体力脑力有三招2017年08月12日
沈阳日报——吕正操与张学良交情莫逆:名字令日军闻风丧胆2009年10月15日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