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双十一防坑指南:戳破谣言迷雾 守护消费安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6 02:42 1

摘要:当“双十一”的促销号角吹响,满减弹窗、预售提醒、直播吆喝轮番轰炸。网络空间却总有不和谐的“杂音”——“某某直播间退款亏20亿”的虚假传言刷屏社交平台,“扫码领0元豪礼”的诈骗链接暗藏陷阱,“私下交易享最低价”的诱导话术伺机而动 。这些披着“购物攻略”外衣的谣言

当“双十一”的促销号角吹响,满减弹窗、预售提醒、直播吆喝轮番轰炸。网络空间却总有不和谐的“杂音”——“某某直播间退款亏20亿”的虚假传言刷屏社交平台,“扫码领0元豪礼”的诈骗链接暗藏陷阱,“私下交易享最低价”的诱导话术伺机而动 。这些披着“购物攻略”外衣的谣言与骗局,不仅扰乱消费判断,更可能让钱包“受伤”。在此,城东公安提醒大家:打击整治此类网络乱象,既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更需要每一位消费者擦亮双眼。

网络谣言的特点:

双十一期间的网络谣言与购物陷阱往往交织共生,主要瞄准三类人群布设“迷局”。

对普通消费者,骗局多藏在“贴心服务”与“天降福利”中。冒充平台客服来电,以“订单异常需退款”“账号自动续费待取消”为由,引导点击钓鱼链接、泄露银行卡验证码,导致多人账户资金被转空 ;陌生快递里的“中奖券”号称能兑名牌家电,实则诱导下载不明APP参与刷单,先给小额返利再套取大额资金 。这些骗局往往以谣言铺垫信任,用“紧急”“专属”等说辞击溃心理防线。

对带货主播与商家,“流量陷阱”式谣言层出不穷。“顶流主播巨额亏损”“某品牌产品质检超标”等传言每年都在翻炒,看似具体的“亏损20亿”“退款率40%”等数据,实则毫无逻辑支撑。这类谣言由营销号刻意炮制,借“行业黑幕”“顶流翻车”标签博眼球涨粉,既扰乱市场秩序,也消耗公众信任。

对中小商户,“虚假订单”骗局暗藏风险。骗子冒充学校、企业采购人员,以“大额订单”为诱饵,谎称“账号受限”要求商家代为转账采购,并出示虚假付款截图,待商家垫付资金后便拉黑失联,让不少商户蒙受损失 。

识别“谣言+陷阱”只需要掌握“三查三拒”

查信息来源:对“主播亏损”“品牌黑料”等传言,优先通过平台官方公告、权威媒体报道核实,不轻信营销号、陌生账号的片面之词。

查交易渠道:所有购物、退款操作均在官方APP内完成,拒绝点击陌生链接、添加私人微信交易,牢记“脱离平台无保障”。

查价格真伪:对“史低价”“清仓价”保持警惕,通过价格追踪工具比对历史售价,识破“先涨后降”的价格欺诈套路,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

拒透露隐私:无论对方如何伪装,坚决不向陌生人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正规客服绝不会索要这些内容。

拒垫付资金:遇到“先垫钱再结算”的采购请求、“先充值再返利”的刷单邀请,一律视为诈骗,刷单本身更是违法行为。

拒情绪冲动:面对“限时秒杀”“即将售罄”的催促,或“商品有瑕疵”的紧急通知,先冷静核实,避免被情绪裹挟落入圈套。

网络谣言与购物陷阱的生存空间,需要监管、平台与消费者共同挤压。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筑牢法律底线,电商平台的技术防控阻断诈骗链条,而每一位消费者的理性判断与主动举报,更是最有效的“防火墙”。

让我们做谣言的“终结者”、骗局的“识破者”,用审慎替代轻信,用理性替代冲动,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中安心购物,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城东公安分局召开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

来源:西宁城东公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