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企是国家经济的“顶梁柱”,手里握着大量资源和资金,本应是稳经济、惠民生的主力军。可这些年,有些国企里的腐败行为却慢慢变成了“公开的秘密”——采购吃回扣、工程搞猫腻、资产暗转移,这些操作不是偷偷摸摸搞一次,而是一搞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就像附在国企身上的“毒瘤”,
国企是国家经济的“顶梁柱”,手里握着大量资源和资金,本应是稳经济、惠民生的主力军。可这些年,有些国企里的腐败行为却慢慢变成了“公开的秘密”——采购吃回扣、工程搞猫腻、资产暗转移,这些操作不是偷偷摸摸搞一次,而是一搞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就像附在国企身上的“毒瘤”,悄悄啃食着国有资产。
2025年,随着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落地,国企反腐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数字化监管、交叉审计、“室组地”联合办案齐上阵,那些曾经“见怪不怪”的腐败操作,如今再也藏不住了。今天就用大白话说说这3类存续多年的公开腐败,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操作的,现在又有哪些硬招整治。
一、采购环节:“围标串标+指定供应商”,公开“薅国企羊毛”
只要聊起国企腐败,采购环节绝对是“重灾区”。小到办公室的打印纸、文具,大到工厂的设备、生产原料,甚至是服务采购,每个环节都可能藏着猫腻。更让人意外的是,很多操作在单位里几乎是半公开的,老员工心里门儿清,却因为“大家都这么干”“没人敢管”而一直存续。
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围标串标”。采购部门的负责人会提前和几个相熟的供应商串通好,比如一个项目市场价500万,他们就商量好彼此的报价,故意把中标价抬到700万甚至更高,等项目敲定后,多出来的钱就按比例分回扣。驻鞍钢集团纪检监察组就查出过大宗煤炭采购领域的系列腐败案件,这类围标操作一搞就是三年,单位里不少人都知道“采购报价有水份”,但直到内部审计时才被曝光 。
还有更“明目张胆”的“指定供应商”。不管其他供应商的价格多低、质量多好,采购负责人都能找出理由——“资质不符”“合作不稳定”“供货周期长”,最后还是指定和自己有关系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也很“上道”,每年会按销售额的8%-12%给好处费,有的甚至直接把采购负责人的亲戚拉进公司挂名领薪。更隐蔽的操作是“拆分项目”,把一个大项目拆成几个小项目,每个都刚好低于公开招标的门槛,这样就能绕开招标流程,直接指定供应商。
为什么这些操作能存续这么久?主要是因为之前的监管有盲区。采购流程虽然有规定,但很多环节都是线下操作,资料可以伪造,评标过程也容易受人为影响。加上国企层级多,上级部门很难实时掌握基层采购的具体情况,就算有人想举报,也担心“被报复”,最后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2025年的整治已经动真格了。现在国企采购都要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所有项目必须在网上公开,供应商资质审核、报价、评标过程全程留痕,系统还会自动对比市场价格,一旦发现报价异常高出20%以上,就会自动预警,纪检部门直接介入调查。国家电网更是搞了“四隔离”制度,商务专家、技术专家、招标人代表、招标代理机构人员互相隔离,还用上了智能化评审工具自动取数、智能赋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作空间 。今年以来,光驻人保集团纪检监察组就查实了2.82万余件虚假理赔类“靠企吃企”案件,收回赔款5338.8万元,追责问责5439人,这力度可见一斑 。
二、工程领域:“层层转包+虚报工程量”,豆腐渣工程背后全是利益输送
国企承接的基建、建筑工程,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投资,周期长、环节多,自然成了腐败滋生的“温床”。“层层转包”“虚报工程量”这些操作,在一些项目里几乎是公开的规矩,有些腐败行为甚至能存续十几年,直到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才暴露。
“层层转包”是最典型的操作。比如一个12亿元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国企负责人先把工程转包给关系户的建筑公司,收取5%的“管理费”;关系户公司再转包给下一级施工队,又抽走4%的费用,经过三次转包,最后到实际施工队手里的资金可能只剩7亿元左右。为了赚钱,施工队只能偷工减料,用劣质沥青、细钢筋,结果刚修好的道路不到一年就出现大面积裂缝、塌陷,变成“豆腐渣工程”。周边居民都知道“工程被层层扒皮”,可直到媒体曝光或者上级专项检查,相关部门才正式介入。
还有“虚报工程量”这种“常规操作”。施工队和监理、国企项目负责人勾结,把1000米的排水管道报成1600米,把5厘米厚的人行道地砖报成8厘米,通过伪造验收资料骗取工程款。某地方国企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负责人和施工队联手虚报工程量,多套取了2300多万元公款私分,小区居民频繁投诉房屋漏水、墙体脱落,大家都猜到是“有人中饱私囊”,但直到巡视组入驻才被查处。
这些工程领域的腐败,不仅浪费国有资金,还直接威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之前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一是因为工程验收专业性强,外行人很难发现问题;二是项目周期长,很多负责人干几年就调走了,后续出问题也很难追溯责任;三是利益链条复杂,从国企负责人到施工队、监理,牵扯到的人多,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没人愿意主动揭发。
2025年的整治硬招,就是直击这些痛点。一方面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谁负责的项目出了问题,不管过了多少年、调去了哪个岗位,都要追究责任。就像原蓝焰控股董事长王保玉,利用职务便利在工程承揽、款项结算等方面谋利,如今被移送审查起诉,就算已经离职也难逃追责。另一方面,用“大数据比对”核查工程量,把设计图纸、施工记录、付款凭证全部录入系统,自动比对数据,一旦发现虚报,立刻冻结资金并调查。同时,各地纪检监察机关还深化“室组地”联合监督办案模式,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让利益输送无处遁形 。
三、资产处置:“低价转让+暗箱操作”,国有资产悄悄变成“私人财产”
国企的土地、厂房、设备、专利这些资产,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产,可有些负责人却把这些“肥肉”当成了自己的“摇钱树”,通过低价转让、暗箱操作,让国有资产流入私人腰包。这种腐败行为往往存续时间最长,涉及金额也最大,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了“公开的利益输送”。
最常见的就是“低价转让固定资产”。某国企要处置一批闲置厂房和土地,市场价能卖5800万元,负责人却和受让方勾结,故意压低评估价格,以2600万元的低价转让,事后收受1100万元好处费。这种“贱卖国有资产”的操作,在当地国企圈子里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可直到巡视组入驻,才被正式查处。还有的负责人通过“虚假破产”“改制重组”转移资产,故意让国企亏损,然后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国企的核心资产,把国有资产变成自己的私人企业,这种操作甚至能隐藏五年以上。
除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也成了腐败分子的“目标”。有些国企负责人把企业的专利、商标、品牌使用权,以极低的价格授权给关联公司使用,或者直接无偿转让,损害国企的长期利益。还有更隐蔽的“私设小金库”,把国企的房租、设备租赁收入截流,存入私人账户,供少数人挥霍,这种“小金库”可能隐藏十几年,单位里的老员工都心知肚明,却没人敢揭发,直到企业改制或专项审计时才被发现。
资产处置领域的腐败之所以难查处,一是因为资产评估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腐败分子可以找关系好的评估机构“做手脚”;二是很多资产处置是“一次性操作”,事后很难追溯;三是部分国企的二级、三级子公司监管薄弱,上级部门很难掌握基层资产的真实情况。就像广州市纪委监委发现的,很多腐败问题都出在市管企业下属二级企业“一把手”身上,这些“关键少数”权力集中,监督不到位就容易滋生腐败 。
2025年的整治措施,就是要让资产处置“晒在阳光下”。所有国有资产处置必须经过“公开评估、公开拍卖、全程公示”三个环节,评估机构由第三方随机抽取,拍卖过程全程直播,任何环节都不允许暗箱操作。同时,建立“国有资产流失问责制”,只要发现资产处置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不管过了多少年,都要追溯责任,追回流失的资产。齐齐哈尔市纪委监委还推动市国资委制定了《齐齐哈尔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出资企业建立健全资产租赁出售管理办法,从源头上防止违规问题发生 。
反腐不是“一阵风”,长效治理才是关键
从2025年的整治力度能看出来,国企反腐绝对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打持久战”。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把国有企业作为重点整治领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仅要“查处案件”,更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从根源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现在很多国企已经开始行动:南昌市国资系统建立了“三重一大”在线监管系统、项目投资在线监管系统,制定完善了120余项制度机制;山东省纪委监委连续第三年开展“靠企吃企”问题整治,指导38家省属企业形成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中国一汽成立了5个片区办案协作组,既查清违纪违法问题,又同步分析体制机制漏洞,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这些措施的核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想腐败的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不过,国企反腐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很多腐败行为之所以能存续多年,就是因为“知情者不敢说、想说的不知道怎么说”。现在各地都开通了群众举报通道,不管是线上留言还是线下举报,只要提供真实线索,纪检部门都会认真核查。就像2025年被查处的多起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内部审计、巡视巡察等多种渠道发现的,形成了“多方监督、合力反腐”的良好局面。
国企是国家经济的“压舱石”,国企的廉洁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2025年的重拳整治,不仅是为了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更是为了让国企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那些曾经“见怪不怪”的腐败操作,如今已经没有生存空间;那些妄图“靠企吃企”的腐败分子,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见过国企领域的违规操作?对于国企反腐,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为国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徐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