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古堡九层遗址现世!全球考古界或将迎来百年档案数字化革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8:09 1

摘要:对于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的助理教授凯瑟琳·泰茨(Catherine Teitz)而言,推开家门便意味着踏入了自己的研究现场。“我住在美因茨的凯斯特里希区,脚下正是当年罗马军团营地莫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对于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的助理教授凯瑟琳·泰茨(Catherine Teitz)而言,推开家门便意味着踏入了自己的研究现场。“我住在美因茨的凯斯特里希区,脚下正是当年罗马军团营地莫贡蒂亚库姆(Mogontiacum)的遗址,”她说。

即便是前往研究所的通勤之路,也是一场穿梭于历史的微型考察:途经晚期罗马城门的残垣,路过古水道的遗迹。每当结束野外考察乘火车归来,映入眼帘的总是那座阿尔卑斯山以北规模最大的古剧场。“能让这座古城成为生活的背景,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运。”

自去年起,泰茨在这所大学的古典考古学系任教,主攻罗马边疆、建筑及城市规划。她的研究试图打破世人对罗马帝国的刻板印象。“人们的想象往往带有浪漫主义滤镜——几名孤独的士兵伫立在长城上远眺,”泰茨直言,“但现实是庞大的精密工程:人员调度、牲畜管理、物资运输、粮草补给——这是一套严丝合缝的后勤系统。”

这种对罗马世界的痴迷源于她在旧金山的少年时代。初中时的一门拉丁语课成为了启蒙,那不仅仅是语法的枯燥训练,更是通向罗马历史与文化的入口。

在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求学期间,泰茨在主修古典学与考古学的同时,还在大学剧院工坊兼任木匠、电工及灯光设计师。这段经历意外地塑造了她的学术视角。“我始终关注空间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人类是如何栖居其中的,”她表示,“无论是现代剧院的后台,还是罗马堡垒的内部,核心都在于理解场所被实际使用时的功能状态。”

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将目光投向了哈德良长城沿线的边境聚落。随后,她在德国考古研究所(RGK)的罗马-日耳曼委员会获得奖学金,开始深入挖掘学科本身的历史脉络。

通过研究英国考古学家埃里克·伯利与RGK的渊源,泰茨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至二战期间英德学术界的互动。“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战争一度切断了交流,但这些学术纽带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战后得以迅速重建。”

哈德良长城始终是她研究的锚点。在加入美因茨大学之前,泰茨曾在温多兰达信托基金等机构任职。如今,她的工作双线并行于美因茨与英格兰北部,重点关注两处截然不同的遗址:温多兰达(Vindolanda)与科布里奇(Corbridge)。

“温多兰达因土壤含水饱和,奇迹般地保存了大量有机物——数千双皮鞋、纺织品,以及最珍贵的木质书简,”泰茨解释道。这些书简记录了边境生活的琐碎与真实:有百夫长为士兵申请啤酒补给的公文,也有私人信件中直白的请求——“给我寄些袜子、内裤和凉鞋来”。

相比之下,科布里奇遗址则呈现出另一种历史的厚度。早在1906年,考古学家就发掘出了庞大的石构建筑群。这里从早期的军事堡垒逐渐演变为集市、作坊和行政中心林立的繁华聚落。

“罗马建筑极少是静止的,”泰茨指出,她着迷于建筑在数百年间的演变——新墙体如何在旧基座上拔地而起,木结构如何让位于石材。“仅在温多兰达,我们就发现了九座层层叠加的堡垒。”

档案数字化是泰茨工作的核心方法论。“许多像科布里奇这样的遗址,发掘历史已逾百年。当时的成果仅散见于手写笔记、草图和斑驳的照片中,”她解释道,“这些原始文件往往隐藏着已发表报告中遗漏的关键细节。”

她正在进行一项“抢救性”工作:将这些历史数据数字化,并整合进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使得当下的遗址测绘能与百年前的发掘记录建立精确的坐标关联。

“针对科布里奇遗址,我正在构建首个综合GIS系统,试图将历史发掘图与新采集的数据有机融合。”这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纸上挖掘”,旨在追溯那些可能随时间消逝的建筑脉络。

在泰茨看来,罗马边疆绝非一条僵化的军事分界线,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社会多元的生态系统。“士兵们与家属、商人、工匠共同生活在此,”她指出。

在堡垒围墙内及“维基”(Vici,即堡垒外的平民聚居区),官方的严整规划常与日常生活的即兴改造发生碰撞。“建筑是悄然融入既有街道,还是大胆侵占公共空间?这些细节在考古记录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也是最令我着迷的地方。”

后勤体系同样是理解这一生态的钥匙。“军事据点从不孤立存在。我们必须追问:维持要塞运转需要多少人力?物资储存在何处?支撑这一切的基础设施如何构建?”她补充道,虽然无法完全复原古人的体验,但数据能帮助我们想象:士兵背负二十公斤行囊的重量,以及长途骑行时的颠簸。

目前,泰茨正参与一项名为“散落的肢体”(Disjecta Membra)的宏大工程。这是一个为期24年的项目,旨在系统性记录德国境内所有罗马石构建筑残片。这不仅是编目,更是试图通过碎片复原罗马时期日耳曼尼亚地区的城市形态演进。

“我们无法重新发掘过去,”泰茨在与青年学者的交流中反复强调,“若无人研究,那些记录在纸张上的考古细节极易消失。唯有通过新一代学者的接力,历史的信息才能永续传承。”

两千年前,当那名驻守在不列颠苦寒之地的士兵在木板上刻下“寄些袜子来”的请求时,他未曾想过这句充满体温的抱怨,会穿越千年的泥土与时光,成为现代数据库中一个精确的坐标点。历史的迷人之处,往往不在于那些宏大的凯旋门或冰冷的石墙,而在于这些透过数据缝隙渗漏出来的、具体的“人”的气息。当古老的墨迹被转化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个像素,技术并没有让历史变得冰冷,反而让那种对于温暖、温饱与陪伴的渴望,跨越了帝国的兴衰,直抵人心。

如果你对历史遗迹的数字化保护感兴趣,或者曾在博物馆看到过打动你的生活细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