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学会这五年⑭创新发展有成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8:00 1

摘要:周文彰会长指出:“中华诗词需要守正但更要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中华经典诗词发展史的主线。” 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将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贯穿于诗词工作全过程,创新发展成效明显。

周文彰会长指出:“中华诗词需要守正但更要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中华经典诗词发展史的主线。” 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将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贯穿于诗词工作全过程,创新发展成效明显。

一、发展思路创新

发展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并组织实施“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激发千家万户”投身诗词事业的新思路。

这既是工作新思路,也是方法论,坚持以系统性思维、创新手段和坚韧态度发展诗词工作。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通过新思路的努力践行,在诗词创作主体上,从“文人独奏”转变为“多人合唱”;在诗词服务功能上,从“风花雪月”转变为“讴歌时代强音”;在诗词价值上,融“文化基因”于“文化强国建设”之中。如今,诗词组织、诗词数量、诗词刊物、学习背诵诗词者不计其数,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逐步走向“大众文学”。

二、组织建设创新

组织建设创新主要体现在:成立专委会,充分发挥各专委会各自优势,开展时代性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诗词活动,为中华诗词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中华诗词学会从2021年3月8日成立了首个专委会——女子诗词工作委会,随后陆续成立了青年、高校、残疾人、企业家、少数民族、书画界、演艺界、体育界、传媒出版界、科技与文创、医药界、法律界、部委机关、散曲、城镇、乡村、海外、现当代诗词研究、诗教、创作、评论、朗诵、吟诵、学校诗词教学与研究、诗书人才帮扶、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等,截止2025年10月,共建立了27个诗词工作委员会。

这些专委会的成立,为中华诗词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组织力量,已成为推动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诗词专委会的建立是诗词工作从“小众圈子”迈向“广泛参与”的关键转折,使诗词成为联结社会各界的文化纽带。通过专业化分工、品牌化活动、制度化保障,让诗词深度融入当代生活,激活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如周文彰会长所言,专委会如同“动车组车轮”,共同发力推动中华诗词高速前进。这一创新模式,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上提供了可复制的组织样本。

三、管理方式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定发展规划,以“九大工程”引领中华诗词事业繁荣发展。

组织制定实施《“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的一次新尝试和新创举,是第五届学会领导班子组织开展的最重大的诗词工作,对指导学会工作、各省区市诗词学会(即各单位会员)工作,引导推动中华诗词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规划》于2021年10月9日正式对外公布实施。《规划》提出实施“九大工程”,即诗词精品创作工程、诗词评论与研究工程、诗教质量提升工程、诗词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诗词出版与传播工程、诗词组织建设工程、诗词工作联动工程、学会领导成员和会员学习提高工程、诗词网站联动共享工程。这个《规划》,不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工作规划,而是指导全国各地诗词学会开展诗词工作的具体规划。五年来,在各级诗词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规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四、创作活动创新

诗词创作活动创新主要体现在: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体育赛事、传统节日、时代主题等设置不同主题的创作活动,创作了大量讴歌新时代、新面貌、新气象、新事物、新科技、新生活、新典范的诗词作品。

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在组织诗词创作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全面的工作模式,为推动诗词创作的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周年和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诞辰等节点,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诗词创作活动,通过发起相关主题诗词创作征集,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诗词创作者参与,比如,组织编辑出版《百年诗颂》,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又比如,学会组织编辑出版《诗颂新时代》三部曲(即《欢庆二十大》《礼赞冬奥会》《歌咏感动中国人物》,以中华诗词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充分展示了中华诗词界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向同行的责任担当与精神风貌。

学会还组织诗词唱和、雅集创作、调研创作、命题创作、诗旅创作、合作交流创作、咏史创作、城市发展创作、田园风光创作、现代科技成果创作、时代主题创作、退休欢送创作等十多种诗词创作形式,激发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创作热情。积极组织华夏诗词奖、沈鹏杯全国诗书画作品征集、“恭达诗书画助学行动”等诗词创作活动。同时,学会还组织诗词采风活动,带领会员走进乡村、企业、历史文化遗址等,让创作者亲身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创作出更具生活气息与时代特色的诗词作品。

五、诗词评论创新

诗词评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准确把握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导向,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做出贡献。

中华诗词学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诗词评论要突出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性。一是强化评论组织与评论人才建设,通过建立“诗词评论人才库”,吸纳高校学者、青年评论家等多元力量,形成老中青结合的诗词评论学术队伍。二是提出“格高、意新、情真、味厚、词工、时宜”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诗词评论制定了标准。三是积极与各地诗词学会及高校合作举办研讨会、华经典诗词论坛,提出“AI 赋能诗词传播”等创新方案。四是打造诗词评论平台,创办了全国首个以诗词评论为主的官方公众号《瞿塘潮诗评》,已发刊 800 余期,发表评论500余篇、诗词近2000首,成为学界公认的评论标杆平台,开设的“一诗一评”“三峡夜话”等栏目,将专业评论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产品。

六、传播方式创新

传播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要求各种传播平台坚持政治导向和艺术导向相统一,向读者奉献有高度、有深度、能动人、具美感的诗词作品,杜绝传播政治倾向有问题、艺术品位不高的作品。在选题、编辑、制作等环节,坚持求精益求精。

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把诗词传播作为诗词繁荣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创新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推动诗词传播创新发展。

一是重点抓好网站建设。2021年改版学会官网,实现与32家省级、213家市级、547家县区级诗词网站互联互通,形成全国性传播网络。

二是营造诗词传播生态环境。中华诗词学会积极主动协助会员单位和有关单位打造诗词景区、诗词校园、诗词公园、诗墙诗碑、诗柱诗廊,诗灯诗桥、诗词板报等,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体系。

三是建立中华诗词博物馆,拓展传播新途径。2023年12月26日,中华诗词学会与首都图书馆联合打造的“中华诗词博物馆”开放试运行。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模式,将文献、文物和文学叠加赋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

四是加强与中央媒体合作,扩大诗词传播范围。2023年11月11日,中华诗词学会在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强国”开设“中华诗词”平台,设立了“中华诗讯”“诗风诗韵”“理论评论”“诗词校园”等栏目,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布诗词赏析、诗词理论、诗词教育、诗词作品、诗词活动等内容,诗词传播范围进一步拓展。

五是利用中央权威媒体传播诗词文化,比如,周文彰会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性媒体发表诗词文章等,林峰常务副会长也在人民日报发文,拓展了诗词和诗词理论传播途径。

六是开发诗词历史文献,出版诗词历史遗产。中华诗词学会牵头组织“中华诗词历史遗产整理出版工程”,推动各地系统地发掘、整理和出版古代诗词作品和诗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诗词学会按照中华学会的部署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方案,并负责推动纳入本地文化建设规划,争取财政支持。

七是加强诗词国际传播,拓展诗词传播国际范围。2024年7月至8月连续举办两场专场讲座,覆盖美洲、大洋洲、东亚、东南亚、欧洲等11国,逾200名海外诗友聆听讲座,包括诗词组织骨干、华裔青少年及国际友人。

八是构建激励机制,通报表彰诗词传播典范。2025年2月中华诗词学会通报表彰了诗词网站联动共享工程建设中的优秀管理员、优秀诗词公众号,优秀诗词网站、优秀自媒体公众。

七、工作作风创新

工作作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两讲两树”推进工作作风大转变。

中华诗词学会新一届领导上任后,以“两讲两树”(讲政治,讲团结,树正气,树形象)开局,推进工作作风转变,树立新风气,增强新活力。

五年来,周文彰会长在各地调研和各种会议、各种活动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两讲两树”,使“两讲两树”逐步成为全体单位会员(即各省区市诗词学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实际行动。

学会通过举办三期专题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等路径,使“两讲两树”落到实处,诗词事业呈现了出新气象、新面貌。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自觉服从主管部门的领导、指导和监督。学会新领导班子主动自觉接受中国作协的领导和指导,重大活动主动请示汇报,自觉接受中国作协交办的任务,参与对口帮扶、振兴乡村等工作。

二是学会机关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共事的良好局面。健全了党支部,党员模范作用和支部核心作用得到了发挥;推动内部改革,整合资源,调整内设机构、增强工作活力;对学会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大轮岗,激发了大家工作的新鲜感和激情;完善了财务制度、会长值班制度、服务基层制度、考勤考核制度、人员聘用制度等,推行规范化管理;理顺与各省市自治区诗词学会的关系,增强中华诗词学会的指导性与协调性,共同推动中华诗词繁荣发展。

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为自觉行动。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百年诗颂》《诗颂新时代》系列创作,大力讴歌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建设成就、时代楷模等。

八、社会服务创新

社会服务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诗词社会服务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9月8日,中华诗词学会与甘肃省临潭县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在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举行。临潭是中国作协定点帮扶县,结对共建后,中华诗词学会采取“文化+党建+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助力临潭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当代诗词的创作和传播,扩大临潭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2024年9月中旬,在临潭“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举办了“美丽乡村书画展”,同时将作品捐赠给“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永久收藏。“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作家书画为主体的常设展馆。展馆面积800平方米,馆名由“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题写。

九、诗词教育创新

诗词教育创新主要体现在:扎实推动诗教工作深入开展,诗词文化进一步普及。

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以诗词“六进”为内容,扎实、有序、规范开展诗教工作。通过制定措施,落实专人负责,成效显著。

一是校园诗教工作蓬勃开展。各省诗词协会与教育部门联动,组织积极开展校园诗教工作,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在中小学开展诗教工作成效突出,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得到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充分肯定与重视。

二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诗教名师和志愿者,他们在诗教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诗教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三是诗词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各地通过举办诗词比赛、朗诵会、创作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参与,促进了诗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四是诗词文化环境建设逐步扩大,景区、校园、公园等环境建设中诗词文化份量持续扩大。

十、队伍建设创新

诗词队伍建设创新主要体现在:壮大诗词创作群体,提高创作水平。

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把加强诗词创作群体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规划,落实具体措施,与各省(市、自治区)诗词组织联动,共同强大诗词创作群体。目前,诗词创作群体不断壮大,包括各个年龄段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士都积极投身于诗词创作之中。从青少年到耄耋老年人,从领导干部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快递员、环卫工人、保洁员等,都展现出对诗词创作的热爱。据统计,我国诗词作者和爱好者已近400万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6万人,全国各级诗词学会会员约60万人。

同时,诗词创作水平明显提高。通过举办各类诗词培训、研讨活动以及诗词教育的普及,创作者在诗词的格律、意境、修辞等方面的驾驭能力不断增强,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较高艺术水准的诗词作品,诗词创作整体水平会逐步提高。中华诗词学会把2024—2025年确定为“中华诗词精品年”,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措施。对2024年12月两轮和2025年评选出的诗词曲楹联精品97首在中华诗词学会网站“名家诗库”中向社会展示。

赵汝周 (《成都党校报》原执行主编、中华诗词学会特聘研究员)

来源:调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