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日,家住上饶市信州区的9岁学生小航(化名),在家中用家长郑女士的手机观看某游戏直播时,被网络主播“打赏榜一可获游戏皮肤装备”的说法吸引。此前帮父母付款时,小航记住了支付密码,便购买平台礼物进行打赏。为防止被父母发现,他还删除了扣费短信。直至郑女士察觉银
11月1日,家住上饶市信州区的9岁学生小航(化名),在家中用家长郑女士的手机观看某游戏直播时,被网络主播“打赏榜一可获游戏皮肤装备”的说法吸引。此前帮父母付款时,小航记住了支付密码,便购买平台礼物进行打赏。为防止被父母发现,他还删除了扣费短信。直至郑女士察觉银行余额异常时,小航已先后打赏该主播70余次,金额达1.2万元。
事后,郑女士立即联系直播平台客服要求退款,却多次遭拒。无奈之下,一家三口前往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北门派出所报警。
民警核实事件经过后,协助郑女士整理家庭监控、打赏记录等证据,通过比对记录与打赏、支付的时间线,进一步与平台交涉,明确指出该行为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为,依法应属无效。最终,经多次沟通协调,平台将1.2万元全额退还。
事件分析
随着网络直播的发展与移动支付的普及,未成年人因直播打赏导致财产损失屡见不鲜。
以本次事件为例,小航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消费观尚未成熟,对“打赏”背后的真实金钱消费认知不足;小航的父母把绑定便捷支付功能的手机交给孩子使用,且未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家庭日常监管存在严重疏漏;部分平台在支付环节缺乏风险拦截机制,事后维权又存在流程复杂、举证门槛高的问题。
民警支招
罗欣(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北门派出所民警):针对未成年人直播打赏问题,要做好“事前严防、事后速办”。
在事前预防方面,家长需严格保管支付密码,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为常用App开启“青少年模式”,并为支付功能开启指纹或面容识别等验证,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与日常监督。
若发现孩子存在大额打赏行为,要第一时间采取维权措施,对平台账号信息、打赏记录、充值明细等进行截图、录屏,固定关键证据,通过平台官方渠道提交申诉。若遇维权不畅,可报警求助公安机关,争取挽回经济损失。
来源:江西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