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喀戎的话防止我们“说得多、想得少”,避免因为冲动发言犯错;亚里士多德的话鼓励我们“该说时别不说”,避免因为沉默错过机会。这两句话合起来告诉我们:说话是门学问,既不能“没思考就乱说”,也不能“该说时不敢说”,说话要有思想基础,但同时也要勇于表达,不能因为害怕说错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
——喀戎
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立意】
一、审题重点:关键字词句解析
(一)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
“舌头”指说话、表达、输出、辩论、发文、评论等;“超出”指没想好就说、满嘴跑火车等;“思想”指脑子里的真东西、深度思考、逻辑、证据、价值观等。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有思想支撑,不能空谈、不能夸大其词,要言之有物。
(二)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抛弃沉默”即打破不言不语的状态;“前所未有的世界”即新的可能性、新的境界。
这句话告诉我们:勇敢表达能开启新的视野和机遇,沉默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机会和发现。
(三)两句话的联系
喀戎的话防止我们“说得多、想得少”,避免因为冲动发言犯错;亚里士多德的话鼓励我们“该说时别不说”,避免因为沉默错过机会。这两句话合起来告诉我们:说话是门学问,既不能“没思考就乱说”,也不能“该说时不敢说”,说话要有思想基础,但同时也要勇于表达,不能因为害怕说错而选择沉默。
二、核心立意角度
说话要以思考为前提,既不能不经思考随意发言,也不能该表达时选择沉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勇敢表达,才能让语言发挥真正的价值。
喀戎告诫 “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却鼓励 “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共同启示我们:在表达与沉默之间,需寻得平衡,让思考为言语掌舵,以言语拓展思考边界,方能于人生之途绽放芳华。
“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意在提醒我们言语当深思熟虑,避免信口开河。言语如利刃,可救人亦可伤人;似种子,能生根发芽亦可沦为荒芜。诸葛亮在隆中时,虽未出茅庐,却对天下局势深思熟虑,而后为刘备分析时,言辞精准,规划明晰,成就一番佳话。反之,赵括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却无实际谋略,最终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成为千古笑柄。当舌头跑在思想之前,言语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仅难以传递真知灼见,还可能带来误解、纷争与灾祸。因此,我们需在开口前沉淀思考,确保所言有理、有据、有节。
然而,一味沉默亦不可取。亚里士多德所言 “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强调了表达的重要性。沉默有时如一道屏障,将我们与外界隔绝,使思想的火花难以碰撞,新的机遇与可能被掩埋。哥白尼大胆摒弃沉默,勇敢提出 “日心说”,打破了 “地心说” 长期以来的禁锢,为天文学发展开辟新路径;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打破沉默,以激昂的言辞唤起人们对种族平等的追求,推动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正是勇敢发声,他们突破了思维的局限,让世界看到新的曙光,也为人类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谨言慎行,又要勇于表达。在团队讨论中,先深入思考问题,分析利弊,再有条理地阐述观点,既能避免无意义的争论,又能为团队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面对社会不公与不合理现象时,不应沉默失语,而要秉持正义与良知,以理性且有力的言语发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于个人成长而言,平衡思考与表达,能提升自我素养。深思熟虑的表达可使我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赢得他人尊重与认可;而适时抛弃沉默,积极与他人交流思想,又能拓宽视野,完善思维体系。于社会发展而言,个体的理性表达汇聚成时代的声音,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
让我们以思考为笔,以表达为墨,在人生画卷上勾勒出清晰而绚丽的线条。于喧嚣尘世中,思行有度,谨言慎语,不失表达之勇,如此,方能在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让言语绽放智慧光芒,成就精彩人生。
喀戎告诫我们“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宛如一记警钟,提醒着人们在言语表达时要谨慎,莫让冲动之语冲破理性的藩篱;亚里士多德却鼓励我们“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恰似一阵春风,激励着人们打破沉默,勇敢地用言语去探索未知、拥抱世界。思与言,如同琴瑟之和鸣,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奏出美妙的人生乐章。
思为言之基,深思熟虑方能言之有物。“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思想是言语的源头活水,没有深刻的思想,言语就会变得空洞无物、苍白无力。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高卧之时,并非一味沉睡,而是对天下形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研读史书,洞察时局,对各路诸侯的优劣了如指掌。当刘备三顾茅庐时,他才能侃侃而谈,提出隆中对策,为刘备指明了战略方向。诸葛亮的一番言论,字字珠玑,句句中的,正是源于他深厚的思想积淀。倘若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又怎能说出如此精辟的见解呢?因此,我们在开口之前,应先让思想在脑海中沉淀、发酵,确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言为思之表,勇敢表达才能展现思想光芒。“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言语是思想的载体,只有将思想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才能让他人了解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如果一味地沉默寡言,思想就会被禁锢在内心深处,无法与外界交流和碰撞。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之前,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发现日心说更符合实际情况。但他并没有因为害怕教会的迫害而保持沉默,而是勇敢地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尽管他因此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的言论却为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正是因为哥白尼敢于抛弃沉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让真理得以彰显,让世界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有些人过于冲动,舌头跑在了思想的前面,不经过思考就随意发言,结果往往言多必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在网络时代,一些人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轻易地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传播不实信息,引发网络暴力,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另一种则是有些人过于谨慎,总是害怕说错话而选择沉默不语,即使有好的想法和见解也不敢表达出来,从而错过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被埋没。
那么,我们该如何协调思与言的关系呢?我们要在思考时沉下心来,深入钻研,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全面;在表达时要谨慎选择言辞,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同时,我们也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灵活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在正式的场合,我们要严谨庄重;在轻松的氛围中,我们可以幽默风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让我们以思考为笔,以言语为墨,在人生的画卷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篇章。让思与言相互配合,共同奏响一曲美妙的人生协奏曲。
喀戎告诫:“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如一道警世箴言,提醒言语须有思想为锚;亚里士多德却热情呼唤:“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似一束光,照亮表达开启的认知疆域。二者看似相悖,实则如阴阳相生——真正的智慧,恰在“慎言”与“敢言”的张力间生长,在静默的深思与勇敢的表达之间,人类精神才得以既扎根又飞翔。
慎言,是思想成熟的庄严门槛。孔子曾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苏格拉底亦以“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自勉,其对话术正是引导他人先沉潜思考,再谨慎开口。若言语如脱缰野马,超越思想的缰绳,则必沦为浮泛喧嚣。魏晋名士清谈误国,空有华丽辞藻却无济世之策,终致“神州陆沉”;今日网络空间中,多少情绪化言论如野火燎原,只因舌锋快过思辨,徒留一地狼藉。喀戎之训,正是对这种“言胜于思”的深刻警惕——言语若无思想奠基,不过是风中尘埃,转瞬即散。
然而,若一味沉默,则思想如明珠深藏于蚌壳,永无光照之日。亚里士多德所倡“抛弃沉默”,正是对思想外化、交流与碰撞的深切呼唤。哥白尼若因畏惧教会权威而缄口,日心说便永沉黑暗;鲁迅先生若甘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狂人日记》的惊雷便无法唤醒铁屋中的昏睡者。语言是思想的舟楫,唯有扬帆出海,才能抵达新大陆。维特根斯坦虽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但他毕生努力,正是为划清可言说之边界,让语言在清晰处尽情驰骋——沉默的价值,恰在于为有价值的表达腾出空间。
因此,最高境界的言语,是静水深流后的奔涌。它既非轻率出口的泡沫,亦非永不开启的封印,而是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后著书讲学,在长久沉思后以言语点化人心;如屈原行吟泽畔,在“忳郁邑余侘傺兮”的沉默煎熬后,终以《离骚》的瑰丽词章照亮千年长夜。此时言语已非思想的附庸,而是其羽翼——思想因表达而丰盈,表达因思想而有力。
喀戎与亚里士多德的声音,在历史长廊中回响成和谐二重奏。青年立于信息洪流之世,尤需懂得:真正的力量,既在“三思而后言”的克制,也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让每一次开口都成为思想的庄严出场,让每一段沉默都孕育着未来的雷霆万钧——如此,我们方能在舌锋与静渊之间,走出一条属于智者的道路。
思而后言,鸣则惊鸿
古希腊哲人喀戎告诫世人“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却鼓励人们“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这两则箴言看似相悖,实则揭示了人类表达的双重维度:慎思而言与破壁发声的智慧平衡。正如中国古人所言“大音希声”与“不平则鸣”,真正的沟通艺术在于懂得何时保持思想的深邃,何时迸发真理的光芒。
审慎思考是有效表达的根基。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若脱离了深思熟虑的土壤,便会沦为无根浮萍。孔子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言语当如春蚕吐丝般谨慎细致。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历时十二年反复推敲人物表情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屠呦呦团队筛选青蒿素历经数百次实验失败才终获突破。这些事例印证着同一个真理:没有经过大脑熔炉锻造的话语,即便辞藻华丽也难掩空洞。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更凸显此道珍贵,当键盘侠们争相发表情绪化言论时,那些愿意慢下来梳理思路的声音反而更具穿透时空的力量。
适时发声能打破认知茧房。如果说慎思是守护思想质量的盾牌,那么勇言则是刺破蒙昧黑暗的长矛。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檄文;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振臂高呼,到张桂梅校长创办女子高中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铿锵宣言——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因敢于发声而推动文明进步的灵魂。他们并非莽撞行事,而是在深刻洞察现实弊端后,选择用掷地有声的语言唤醒沉睡的人群。正如火山积蓄千年能量方能喷薄而出,有价值的呐喊必定建立在对事物本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智慧表达讲究动静之道。围棋大师吴清源曾说:“落子前要静观全局,落子时要果敢决绝。”这恰似说话的艺术:开口前需三思权衡,言辞间当斩钉截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面对莫高窟保护难题时,既花费数年时间实地考察论证,又毅然提出“数字敦煌”的创新方案;科学家南仁东建造天眼之前翻阅海量天文资料,而在工程启动后天天驻守工地现场解决问题。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从不在沉默与喧嚣之间做单选题,而是让思维的节奏引领语言的旋律。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找回失落已久的表达分寸感。当我们放下急于表现自我的焦虑,像品鉴陈年佳酿那样打磨每一句话语;当我们挣脱不敢直言顾虑,如利剑出鞘般捍卫心中所信之事——彼时说出的话语必将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毕竟世间最美的声响不是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而是经过灵魂淬炼之后的那一句:“这是我认真想过的答案。”
“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古希腊先贤喀戎的箴言如晨钟暮鼓,警示着言语的边界;而亚里士多德“抛弃沉默,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的呼唤,又如春雷惊蛰,激荡着表达的渴望。这两道看似悖反的声浪,实则共同叩问着言说与思想的深层关联。真正的智慧,绝非在绝对的缄默与恣意的宣泄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沉潜于思想深海与浮升于言语光域之间的辩证舞蹈,是个体在内在世界的深耕与外在世界的共鸣中寻求的微妙平衡。
思想的深海需以沉默为基,方能孕育人性的璀璨珍珠。喀戎之诫,其精髓在于强调思想之于言语的优先性与奠基性。沉默并非思想的真空,恰是思想得以酝酿、发酵的沃土。一如道家崇尚“致虚极,守静笃”,方能“知常容,容乃公”,那无边的虚静正是涵容天地万物的前提;孔夫子亦感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宇宙的默然运作中蕴藏着至高的秩序与生机。个体在静观冥思中,方能穿透表象的迷雾,触及事物本质的灵光,苏格拉底终其一生的内省与诘问,正是为了“认识你自己”,让灵魂在思想的暗房中显影定形。这内在的耕耘,如同王国维所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言语之花得以盛放的隐秘根系。
然而,思想的珍珠终需借言语之光华照亮世界,实现其社会价值。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理性的高歌者,其言道出了表达对于开拓认知疆域、构建公共理性的不可或缺性。思想的火花,若始终深藏于心,终将如萤火湮灭于长夜。言语,是思想的羽化,是灵魂的触角伸向他者的桥梁。但丁以《神曲》构筑三界,是对中世纪灵魂困境的言辞救赎;鲁迅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笔锋,是其深沉民族关怀在公共领域的雷霆回响。思想的果实经由言语的播种,才能在文化的原野上生根发芽,缔结文明的累累硕果。
至此,喀戎的审慎与亚里士多德的勇毅,实则共同勾勒出理想人格的完整光谱:既能沉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深海,耐得住寂寞,积蓄力量;又能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以精准有力的言辞介入现实,影响世道人心。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沉潜功夫,也要有“舍我其谁”的表达担当。如《诗品》所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那是内在修养的静谧;而“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则是外在风范的彰显。真正的成熟,在于懂得何时应“沉默是金”,在内省中积蓄智慧;何时应“响遏行云”,在表达中实现价值。
在这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更需重拾这份对言说与思想的辩证理解。让思想的根系在沉默的土壤中深扎,让言语的枝叶在对话的阳光中舒展。当每一句话语都承载着深思熟虑的重量,当每一次表达都闪耀着内在智慧的光芒,我们便能在言与思的永恒张力中,既能守护内心的宁静与深邃,也能拥抱世界的广阔与丰盈,最终抵达那“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繁华处见真淳”的生命境界。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