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黄金档新剧《四喜》还没播,豆瓣一星已经刷到62%,三万条留言把许娣钉在耻辱柱上,这阵仗比剧情还刺激。
央视八套黄金档新剧《四喜》还没播,豆瓣一星已经刷到62%,三万条留言把许娣钉在耻辱柱上,这阵仗比剧情还刺激。
点开热搜,满屏都在问:国家一级演员怎么就成了观众眼里的混子。
答案不复杂,只是没人愿意听。
剧方临时提档,原本想捡漏,结果漏的是自己的脸。
首播收视率0.8%,央视八套平均1.5%的地板被直接砸穿。
数据不会撒谎,观众换台的速度比官宣文案删得还快。
问题核心在许娣。
她演单亲妈妈,出场还是大嗓门加摊手,哭戏标配干嚎加翻白眼。
镜头一切,观众就能猜到下一秒动作,连呼吸节奏都熟悉得令人疲惫。
这不是她第一次翻车。
过去两年,她接了五部家庭剧,角色名字不同,衣服发型都没换。
片酬却从15万涨到20万一集,剧组抢着要,因为投资方认这张脸,认的是安全牌,不是演技牌。
观众早变了。
手机小屏把每一丝皱纹和敷衍都推到眼前,谁还吃老本谁就被拉黑。
弹幕里有人写:资历不是护身符,是放大镜。
这条点赞两万三,比剧宣预算都高。
同剧里黄明昊演儿子,戏份不多,却被夸自然。
没技巧,也没套路,只是正常说话正常走路,反而像真人。
对比之下,老戏骨的模板像过期罐头,闻着都馊。
行业把责任推给市场,说婆婆妈妈角色只有这几种,演员没得选。
真相是,剧本同质化,资方更同质化。
平台数据告诉制片:50岁以上女性角色找许娣,点击率高。
于是剧组照抄名单,没人再往前走一步。
导演沈严在采访里提到,许娣曾经走访单亲家庭。
成片里看不到走访痕迹,只看到走访通稿。
准备功课成了宣传物料,演技依旧原地踏步。
观众不是傻子,花絮骗不了正片。
老戏骨三个字曾经是质量保证,现在成了免责金牌。
孙俪在《乌云之上》里皱眉三连击,梅婷在《我的后半生》里叹气五连拍,邬君梅永远双手抱胸下巴微抬。
观众记住的不是角色,是表情包。
套路像快餐油,第一口香,第三口腻。
流媒体时代,大家吃过更好的。
范伟在《漫长的季节》里演丢了儿子的父亲,没有嚎啕,只有沉默,沉默里长出刀子,一刀一刀割观众的心。
那天热搜词条是:原来不哭也能让人哭。
对比最残忍,也最有效。
许娣不是不会演,是太久没人让她演别的。
高片酬像温水,泡在里面舒服,出来就怕感冒。
剧组不敢提要求,她也不敢冒险,双方一起躺平,把观众当背景音。
有人算过账,一部三十集家庭剧,许娣一人拿走六百万。
剧组省不下这笔钱,只能从剧本、美术、后期里抠。
最后画面廉价、故事稀碎,只剩她一个人在大嗓门喊家庭苦难,喊得观众想笑。
笑完是愤怒。
愤怒背后是真金白银的会员费和广告时间。
观众掏了钱,换来复读机式表演,换谁都要骂。
骂声越大,平台越不敢换角,怕流失基本盘,于是恶性循环,烂剧像雪球滚下山。
破局办法其实简单:让角色回到人物,让演员回到角色。
市场不缺好剧本,缺的是魄力。
去年小成本剧《外婆的新世界》找闫妮分饰两角,播出前没人看好,播出后评分飙到8.1,广告商追着加钱。
事实证明,观众愿意为惊喜买单。
许娣如果想翻身,只有一条窄路:降价,减戏,挑剧本。
先从小角色演起,把大嗓门收回去,用正常音量说台词,把翻白眼的时间用来听对手说话。
观众忘性大,也记性好,只要一次真,就能翻盘。
行业也得割肉。
别再让数据决定选角,让创作回到创作。
平台把片酬上限写进合同,省下的钱给编剧打磨故事,给导演打磨演员。
好饭不怕晚,怕的是重复隔夜菜。
对观众来说,遥控器在手就是投票权。
每一次换台,每一次一星,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争取更好的夜晚。
别让套路偷走眼泪,也别让资历偷走时间。
骂声已经够响,接下来就看谁敢先醒来。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