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这个星球上最强的军队,花了2万亿美元,搭进去2400多条人命,最后换来的却是从阿富汗喀布尔机场仓皇撤离,甚至有人从飞机起落架上掉下来的悲惨画面?
编辑:欣阅
为什么这个星球上最强的军队,花了2万亿美元,搭进去2400多条人命,最后换来的却是从阿富汗喀布尔机场仓皇撤离,甚至有人从飞机起落架上掉下来的悲惨画面?
这事儿离谱到什么程度呢,连特朗普这个局内人都没忍住,在竞选的时候大声嚷嚷:“我们赢了一战,赢了二战,可后来就没真正赢过一场仗。”
他这话说的,糙得很,但一下子就把美国这几十年的遮羞布给扯了下来。问题根本不在于枪不够快,炮不够响,而是他们那套“赢”的逻辑,好像早就过期了。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那个巅峰时刻,近八十年前,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那时候的美国,就是胜利的代名词。它的“硬件”实力强到令人窒息。
丘吉尔都忍不住赞叹,称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庞大的工业体系一旦开动,坦克、飞机、战舰就像下饺子一样被生产出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球战场。
这种压倒性的工业能力,不仅让德日法西斯最终投降,更是在战后重塑了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直接把美元和黄金挂钩,全世界的钱都得看它的脸色。联合国总部落地纽约,更是把它推上了世界中心的宝座。
那是硬件的黄金时代,力量等同于胜利。可你把这套逻辑搬到今天,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看伊拉克和阿富汗吧。美军开着隐形战斗机,驾着主战坦克,浑身都是高科技。他们的对手呢?是一些混在平民中的武装分子。
这些对手用最简单的材料,就能制造出一种叫“简易爆炸装置”的东西,也就是IED。就是这个土制炸弹,一度成了夺走美军士兵生命的最大元凶,成了他们的“头号死神”。
价值上亿美元的顶尖装备,在城市巷战和游击战面前,效果大打折扣。高端硬件在低技术的非对称战场上,突然就失灵了,有力使不出。
更要命的是,维持这套顶级硬件的成本,已经成了反噬自身的可怕负担。
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搅动了国内经济。越南战争打到后面,直接催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还都只是前奏。
仅仅一场阿富汗战争,打了整整二十年,就烧掉了超过两万亿美元的惊人财富。这种投入,换来的却不是胜利,而是国家实力本身的损耗。
当强大的肌肉不再能确保胜利,反而成了拖垮身体的沉重累赘时,你就该明白,问题出在别的地方了。
一场真正的胜利,光有强大的硬件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一套能让全世界都点头、让自己国民信服的正义叙事。
美国曾经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旗帜。二战时期,“反法西斯”这面旗帜,就是无可辩驳的道德高地。它为美国的一切军事行动提供了完美的合法性,让胜利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光芒万丈。
那时候,美国被看作是自由与正义的化身,是世界的救星。
但后来,这面旗帜开始持续贬值,甚至彻底崩坏了。
就拿阿富汗战争来说,它始于2001年的“9·11”事件,最初的理由是塔利班窝藏了本·拉登,目标是根除恐怖主义。这个剧本,在当时还有很强的说服力。
可打着打着,目标就跑偏了。从反恐,悄悄变成了所谓的“国家重建”,要去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民主政权。
有限的复仇行动,就这样变成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目标模糊的泥潭。当美军在2021年仓皇撤离时,留给世界的是喀布尔机场的混乱,是人们从飞机上坠落的绝望画面。
最终,塔利班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这个国家,还缴获了大量的美式装备。连美国前防长奥斯汀都不得不承认,他们严重低估了塔利班,也高估了自己扶植的阿富汗政府军。
如果说阿富汗是叙事的“使命偏离”,那么伊拉克战争,就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叙事破产。
开战的理由言之凿凿: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话说得全世界都紧张兮兮。美军的军事行动也确实高效,三周之内就攻占了巴格达。
可结果呢?联合国派人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一下,整个战争的合法性基石瞬间坍塌。美国的国际信誉扫地,连盟友都开始嘀咕。后来,奥巴马也承认,发动这场战争,是一次战略性的判断失误。
军事学者汉斯·摩根索早就说过,战争胜负的关键,是政治层面的,是看你能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显然,美国忘了这一点。它赢得了战场,却输掉了人心,这才是“软件”失灵的核心。
从朝鲜战争开始就是如此。麦克阿瑟将军事后反思,那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既定的战略目标一个都没实现,还付出了五万多名士兵的生命。
越南战争更是把这种“赢得战场,输掉人心”的困境推向了极致。美军深陷丛林,国内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
1969年,五十万抗议者聚集在华盛顿,高呼反战口号。马丁·路德·金一针见血地指出,花在越南的钱,本可以用来改善国内的民生。
甚至再往后看,海湾战争看似速战速决,两个月就搞定了。但为了维持控制,美军在沙特阿拉伯建立了军事基地,在波斯湾搞常态化巡逻。
这种驻军行为,在某些极端组织眼里,成了对他们圣地的亵渎。本·拉登等人的不满情绪,正是被这样的行为所激起的。一个看似胜利的军事行动,却埋下了更深、更远的祸根。
当你的行动换不来和平,反而催生了更多敌人。当你的理由被证明是谎言,你的剧本就再也讲不下去了。
最诡异的一点是,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战争,这个本该是整个国家共同承受的命运,慢慢变成了一件遥远得像新闻联播里字幕的事情。
这种“用户端”的隔阂,让“胜利”这个词变得空洞又无关紧要。
转折点发生在1973年。那一年,美国取消了实行已久的征兵制,改成了“全志愿兵役制”。这个变革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它带来的社会后果却极其深远。
从此,上战场成了一小部分人的“职业选择”,而不是一代人的集体责任。
战争的代价,比如牺牲、伤残、以及战后巨大的心理创伤,都被集中压在了不到全国人口百分之一的军人家庭身上。
而另外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呢?他们成了战争的旁观者。
他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看战报,但战争的残酷与沉重,却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他们的孩子不用担心被征召,他们的社区感受不到战争的切肤之痛。
这种强烈的疏离感,和越战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可能接到征兵令,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社会,所以才会有五十万人上街抗议的壮观景象。
可现在呢?社会对战争的监督和制衡能力被大大削弱了。没有了来自民意的巨大压力,政客们发动和维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变得容易多了。
国家可以常年处于一种“不胜不败”的战争状态,反正对大部分选民的生活没什么直接影响。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那句“我们再也没赢过”能引发那么大的共鸣。
因为它点破了一种许多人都有的、模糊的感觉:这个国家好像永远都在打仗,但胜利的喜悦也好,战争的痛苦也罢,都跟“我”没关系。
当一场战争失去了国民的集体感知,胜利,也就成了一个没人关心的概念。
回过头看,美国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根本的困境在于,它始终想用20世纪的肌肉和逻辑,去处理一个规则已经完全改变的21世纪世界。
这个世界,不再单纯以军事征服为核心。那么,新的胜利范式是什么样的?
或许可以看看另一个方向。比如,一条在中国帮助下建成的中老铁路,直接把老挝这个内陆国的物流成本降低了四成,让它从一个闭塞的国家,变成了连接地区的枢纽。
再比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为这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出海口,带来了无限的商业可能。
就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肯定,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是在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这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胜利观”。它不靠武力,而是通过基础建设、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来提升影响力。
当代国际竞争中,真正的胜利,也许不再是看着对手签署投降书,而是看谁能为这个世界提供更多和平发展的公共产品,谁能在合作中,真正赢得人心,赢得未来。
美国如果想走出这个“常败”的怪圈,恐怕需要对其那套已经过时的“胜利”定义,进行一次彻底的系统更新了。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