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那年,马拉拉获得香港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资格,前往广州参与选拔。来自县中的她,对面试几乎没有想象,但一起参加面试的,有一线城市的女生已经在培训学校进行了专项的面试培训,非一线城市的学生也带着自己特长的作品集。她感觉到,这个世界有很多她不能想象的存在。“从那时
高三那年,马拉拉获得香港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资格,前往广州参与选拔。来自县中的她,对面试几乎没有想象,但一起参加面试的,有一线城市的女生已经在培训学校进行了专项的面试培训,非一线城市的学生也带着自己特长的作品集。她感觉到,这个世界有很多她不能想象的存在。“从那时候我就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可抗力的差异,它是怎么形成的,它还有多少,它又意味着什么。”新闻是一个可以去询问、去理解、去接触更广阔世界的行业。从中山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马拉拉在2016年加入《我要WhatYouNeed》,开始用文字探索世界。一年后,她成为了特稿记者,先后在《真实故事计划》《人物》《谷雨实验室》等平台留下作品,如今是《南风窗》首席记者。她把自己想象成一种容器、一条道路——一种用文字容纳“为什么”的容器,一条通往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道路。
Q:有些观点认为非虚构的流行可能导致新闻业的衰落,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非虚构的流行在您的定义里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事?A:从逻辑上来说,广义上非虚构也属于新闻,一个新闻的内在分支流行,不会造成整体的衰落,反而会促使新闻变得更加丰富。我不认为非虚构的流行是一件坏事,特稿是一种非虚构体裁,非虚构不仅仅只有特稿。整体来说,非虚构的流行是话语权的扩散,它是随着媒体形式变更所产生的一个蓬勃的东西。以前普通人想要进入到公共语境,就需要去寻找媒体,或者去投稿,相当于需要获得某些第三方力量的认可,才能被看到。但是后来,随着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比如说公众号和视频创作的出现,普通人只要去写,去拍,就有可能被看到。我个人认为,只要创作的内容是真实的,它就是非虚构。这样的野蛮生长当然它也会有自己的问题,但整体来说我认为它是好的。又或者说,我没有什么权力或必要去定义它的好坏,因为它只是一种现实情况,它就是一种当下的发生。我作为从业者需要去下判断的,是要去怎么面对它,迎接它带来的挑战。Q:对于那些想从事深度报道的同学来说,您会有一些建议吗?A:有的时候我觉得,年轻和深度报道这两个东西是比较矛盾的。因为我们必须经过一些事情,见过一些人之后,才能理解他人和社会。在这个基础上,面对别人和复杂的事件时,才能问出一些更重要的问题,而在我作为学生的时候因为经验和认识的限制,是没有办法问出这些问题的。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有的人会有自己的方法去问出更重要的问题,就像之前讲,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成为一名记者。但如果有和我类似的朋友,我想说,在这条路上你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会有比较强的挫败感,但你要相信,记者是一个加速你去认识世界的职业。试着去接受这种“不知道”的状态,慢慢从“不知道”变得“知道”,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去问自己真正想问的问题。原标题:《南风窗马拉拉:成为一种容器,一条道路|记者手记》 来源:海藻微视野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